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恒温湿化给氧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0例心血管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恒温湿化给氧法,并与普通给氧法相比,结果恒温湿化给氧组患者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湿化瓶内所消耗蒸馏水量亦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感觉呼吸道温和舒适,呼吸通畅,咳痰容易,认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恒温湿化给氧法,可提高氧疗的效果,防止呼吸道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临床护理中,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为了防止氧气直吹将残渣吹入呼吸道,导致痰液结痂而阻塞呼吸道,我们改良了常规的给氧方式.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连接端,连接自制T型管给氧装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辉  刘欣  王星 《护理研究》2006,20(6):1499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常常需要给氧,同时还需要向气管导管内滴入湿化液。二者同时进行,使气道阻力增加。为了提高抢救与护理工作质量,研究制作气管导管给氧滴液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程婷婷 《当代护士》2009,(11):67-68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的效果。方法将54例经气管切开套管给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给氧(一次性鼻导管去除鼻塞),实验组采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比较2种给氧方式下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及所需护理项目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7.4%、3.7%,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次数(气道湿化、拍背及吸痰的护理次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法与传统鼻导管给氧法相比,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77-77
答:轻度缺氧对呼吸起刺激作用,严重缺氧对呼吸中枢起麻痹作用,而CO2增加是引起呼吸加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上凡是用口罩或气管内插管给氧时,常在纯氧中加入5%的CO2供病人吸入,以保持CO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患者的病情恶化,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措施之一,通过气管插管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解剖死腔,便于清洁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并为其给氧,呼吸机使用及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条件。因此,气管插管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我科自199  相似文献   

7.
三种给氧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巍  俞小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44-1045
气管切开术后给氧方式较多,有传统的鼻导管吸氧、人工鼻给氧等方法。为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给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鼻导管法、人工鼻法、氧气面罩法三种不同给氧方式,对神经外科73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3种给氧方法对病人痰液粘稠度、脉氧饱和度、气管切门处并发症、肺部感染均有一定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囊面罩给氧对早期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68例心肺复苏的患者,根据CPR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呼吸干预措施,分为观察组(气囊面罩给氧)和对照组(气管插管给氧)各84例。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率:观察组44.0%,对照组42.9%。结论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给氧对早期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快捷、容易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临床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病人病情稳定后,脱机带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二通接头把给氧管、湿化液滴入管和气管导管三者相连,进行气道湿化和经气道氧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将一次性给氧管剪去端头后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外接端口上的二通接头内给氧。二通接头带一插入气管导管端口内连接件、一外接连接件;两连接件通过环台连接在一起,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了湿化,需要人工定时使用注射器在气道内注入湿化液。气管导管外接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前面罩加压预充纯氧对重症患者并发呼吸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比研究,设置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A组为危重病人并发呼吸衰竭达插管指征后即刻气管插管者;B组先予面罩加压给纯氧,待血氧饱和度达80%~90%以上时再行气管插管.在插管过程中监测血氧饱和度,随时给氧,保持血氧饱和度在70%~80%以上.结果:A组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后期MODS发生率、病死率高于B组.结论:气管插管前预充纯氧能降低插管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复苏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危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时,及时行气管插管及加压给氧,对改善缺氧症状和恢复呼吸,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护士掌握这项技术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氧气疗法是危重病人救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经气管插管氧疗是临床最常用的给氧途径。成人病人氧疗时可将一次性鼻塞前面剪去,放入气管插管中,忠儿由于气管插管较细,一次性鼻塞前面剪去也相对较粗。在临床实践中将一次性头皮针应用在小儿气管插管氧疗中,经121例患儿的应用,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临床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病人病情稳定后,脱机带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二通接头把给氧管、湿化液滴入管和气管导管三者相连,进行气道湿化和经气道氧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将一次性给氧管剪去端头后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外接端口上的二通接头内给氧。二通接头带一插入气管导管端口内连接件、一外接连接件;两连接件通过环台连接在一起,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了湿化,需要人工定时使用注射器在气道内注入湿化液。气管导管外接端口及其所带的二通接头内径6 mm-8 mm ,远远大于给氧管2.5 mm,因而给氧管固定困难,常因病人咳嗽、摇头、翻身而滑脱,人工定时用注射器注入湿化液,操作相当繁琐。为了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人工气道给氧管和湿化液滴管固定装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理工作中,给神志清醒的患者留置胃管而不慎将胃管置入气管内时,会导致患者发生呛咳、窒息。而气管插管的患者大多神志不清或昏迷,在给其留置胃管时很难判断是否误入气管。为提高气管插管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成功率,笔者尝试将气管导管的气囊充盈后填塞整个气管口,而后再行留置胃管,从而避免了除气管导管外的其他异物进入呼吸道,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机械通气连接方式的临床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既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又不影响治疗效果 ,这是在应用机械通气中首先遇到的问题 ,有时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就机械通气的连接方式作一概述。1机械通气连接方式的临床思维基础1.1掌握机械通气各种连接方式的特点(1)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保持上呼吸道通畅最可靠的手段之一 ,有经口腔气管插管及经鼻腔气管插管二种 ,经口腔气管插管的优点是插入较容易 ,可用于各种抢救场合 ,管腔内径相对较大 ,吸气阻力比鼻插管小 ,吸痰较容易。缺点是导管易移位、脱出 ,患者不易耐受 ,插入过程中可产生牙齿及口咽部损伤 ,…  相似文献   

16.
随机比较我院急诊科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时气管内插管给氧及气囊面罩给氧各 3 5例的氧疗效果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3 5例气管内插管给氧患者中男 1 9例 ,女 1 6例 ;年龄 3~ 82岁 ,平均 ( 46.5± 5.5)岁。心脏停搏原因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1 2例 ,急性心肌梗死9例 ,电击伤 8例 ,异物窒息 4例 ,不明原因 2例。发现心脏停搏至施行心肺复苏的时间约 3~ 2 0分钟。另 3 5例气囊面罩给氧患者中男 2 0例 ,女 1 5例 ;年龄2~ 84岁 ,平均 ( 47.5± 6.0 )岁。心脏停搏原因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1 0例 ,急性心肌梗死 1 1例 ,电击伤 8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9例重度窒息儿进行气管插管抢救。结果 经气管插管加面罩正压给氧及心脏按压后显效14例,有效4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1%;抢救成功为86.44%。结论 气管插管术能在直视下快速而准确地通畅呼吸道,及时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缺氧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在ABC或ABCDE窒息复苏方案中,A,呼吸道畅通为首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复苏的成功与否。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为降低新生儿窒息和有关合并症的发生及气管插管率,我们改进了复苏时清理呼吸道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患者血气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气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气管切开给氧方式,提高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式,于气管切开后给氧。在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6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然后改用自制气管切开罩给氧6h,再次测定其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2组比较显示其血气分析,在酸碱代谢平衡(χ^2)值=7.778,P值=0.020)、氧分压(t值=-5.651,P值=0.000)及碱剩余(t值=-3.408,P值=0.00B)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在二氧化碳分压(t值=-2.584,P值=0.017)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 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罩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含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呼吸性碱中毒和呼碱代酸中毒,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可靠途径,也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便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也有利于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给氧、加压人工呼吸、气管内给药等提供了条件。在急救中,及时合理地应用气管内插管,是一种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抢救办法。近年来,作者采用这一方法参加抢救垂危患者20余例,成功率8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