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按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量输液进行治疗,评价两种方法救治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以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使用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后,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为7.50%,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产后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大剂量补液措施,且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限制性补液疗法在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产并发生产后出血致使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患者6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出现休克后均马上采取急救措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中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液体复苏措施,即足量、迅速的补液,利用林格液进行输液,完成后输入胶体液维持患者的动脉压;另一条中输入必要的抢救药物、抗生素等等。观察组中患者在出现休克后马上开通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限制性输入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根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对液体速度进行微调,另一条输入必要的抢救药物、抗生素等等。观察记录患者的输液量、出血量情况;及时观察记录患者发生并发症及治愈的情况;比较治疗结束后0.5 h和2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6 h和12 h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输液量、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治疗高效率达93.75%,而对照组中仅有24例患者属于治疗高效,高效率仅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P、CVP、HCT及HR各项动力学指标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在治疗后6、12 h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FIB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FR)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各并发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6%,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抢救中,使用限制性补液疗法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持出血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可以纠正异常的凝血功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大量输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液复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率、动脉压、血红蛋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在治疗产后出血性休克时的疗效明显优于大量输液,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出血量、输液量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呼吸、心率降低显著,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P<0.05);休克急救期,限制性输液组失血量少于大量输液组(P<0.05),输液量明显低于大量输液组(P<0.05);休克后24 h和72 h生存率比较,限制性输液组高于大量输液组(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失血量以及输液量,提高生存率,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对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99例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成限制性补液组(A组,n=49)和充分液体复苏组(B组,n=50)两组。比对两组患者平均输液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差异,分析其补液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记录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 A组在输液量、CVP及MAP等指标对比上均明显低于B组(P<0.05);2干预后,除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外,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等指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中,A组死亡2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2%,均明显低于B组的8例和26.0%(P<0.05)。结论对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予以限制性补液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其延长生存时间、提高存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7.
杨翠英 《当代医学》2013,(12):67-68
目的观察限制性输液复苏妊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妊娠失血性休克孕产妇共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方式进行复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输液方式进行复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量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2±2.6)s、(23.5±2.2)%、11.9%和0.0%,优于对照组的(14.2±8.4)s、(18.2±2.5)%、28.6%和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失血性休克孕产妇采取限制性输液进行复苏,能够减少出血量,改善预后,适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丁彦杰 《中国医疗前沿》2011,(22):38+24-38,2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总结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我市某急救中心2006年5月-2010年7月间270例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休克程度进行分类,比较限制性补液方法与足量快速补液法,分析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结果178例患者应用限制性补液方法后,患者轻中度休克得到了良好控制,死亡率14%。足量快速补液法92例,死亡率19.5%。,两组比较,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处理时,既要强调尽早、尽量快速补液,同时应注意补液的量和补液方式。限制性补液法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中,可减少出血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多虎 《海南医学》2015,(3):354-35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病情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延迟复苏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即刻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补液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补液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加压补液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1 h、1~2 h及>2 h不同时间段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30 min内和围手术期的总输液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BP、DBP、HR Sp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5.0%和2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补液法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补液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3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30例,对患者继续补液,补血,并快速扩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结果:对选取的患者进行抢救以及护理,其中有29例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并痊愈出院,有1例患者抢救无效,导致死亡。结论:对产后失血性休克进行及时的抢救以及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181例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治疗组(95例)。对照组在复苏早期行积极容量复苏,治疗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出血控制后再行积极容量复苏。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MODS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较积极容量复苏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90例2017年2月-2018年3月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和补液,观察组进行常规处理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急诊创伤性休克疗效,纠正创伤性休克时间、恢复平稳生命体征的时间、输液量,并发症,补液前后两组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结果:观察组急诊创伤性休克疗效高于对照组,纠正创伤性休克时间、恢复平稳生命体征的时间、输液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前两组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后观察组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优于对照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确切,可改善病情和生命体征,减少不良预后,减少输液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早期加温输液输血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6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输液输血中未加温,观察组输血输液时进行加温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aPTT、PT及ICU停留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寒战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观察组为17.65%、8.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94%、32.35%,(P0.05=。结论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输液输血时,采用早期加温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且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理想的液体复苏策略.方法 将50例符合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LFR组和AFR组,对其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输液量、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病死率低于AFR组[(1075±259)ml vs(2568±360)ml、(11.5±1.9)s vs(16.8±3.8)s、14.5%vs 35.4%](均P<0.05);LFR组术前红细胞压积高于AFR组[(33.2±4.5)%vs(23.5±3.8)%](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抢救时,LFR法可能优于AFR法.  相似文献   

20.
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成双  徐晶  金立民 《吉林医学》2010,31(8):1058-1059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对应用限制性补液进行治疗的109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患者轻、中度休克得到很好控制,手术预后效果良,重度休克患者18例休克得到控制,顺利通过手术,3例患者因伤势严重死亡,重度休克死亡率16.7%。结论:限制性补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有重要意义。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中,既要强调尽早、快速补液,也应注意补液的量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