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重组DNA技术为基础的基因诊断方法的产生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传统的表型诊断步入了逆诊断的新阶段。近十年来,基因诊断技术不断产生,其实用性也不断提高,可用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携带检测。应用RFLP,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和PCR等方法使人们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视网膜母细胞瘤(RB)、Leber氏病、家庭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等眼科遗传病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眼遗传病中有些是单基因遗传病,有些是多基因遗传病。有些眼遗传病的发病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因子或表观遗传学与致病基因共同作用。致病基因和致病突变位点都存在异质性,而且不同地域或民族间有较大差异。近年来,很多与眼遗传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或致病突变位点被相继报道,这些已知的致病突变位点可作为基因标记,用于眼遗传病的临床基因诊断、症状前诊断和产前诊断。本文主要关注常见眼遗传病的基因标记,介绍眼遗传病分子诊断的常用技术,并讨论如何建立较规范和完善的眼遗传病分子诊断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视觉的激发,传导及形成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生物电活动,研究这种电现象有助于了解视觉机理,提高对某些眼病发病机理的认识甚或建立新概念。临床常用的眼电检测方法有视网膜电图、眼电图,视诱发反应等。关于视  相似文献   

4.
眼遗传病是一组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眼部疾病。2018年4月27日在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http://www.omim.org/)中以"eye"作为关键词搜索疾病表型可得到440种疾病条目。临床常见的眼遗传病有视网膜变性、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先天性眼外肌异常及累及眼部的一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等人体测量参数对青少年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等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河南安阳市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共101人(12.9±0.6岁)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近距离用眼情况、近视家族史及父母月经济收入等,并对其进行眼生物学测量、散瞳电脑验光及检影验光,测定身高、体重和腰围等.计算BMI及眼轴长度(AL)与角膜曲率半径(CR)之比(AL/CR).对参数间的关联性进行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初一学生总的近视比例为73.3%,男生为63.6%,女生为80.2%,轻、中和高度近视的比例分别为35.5% 、33.7%和4.1%.在校正年龄、性别、近距离用眼时间、近视家族史及父母月经济收入后,体重越重的学生眼轴越长(r=0.269,P<0.05),近视度数越高(r=-0.313,P<0.05);BMI越大的学生近视度数越高(r=-0.313,P<0.05);身高、腰围与眼生物学参数及屈光度均没有关联性.结论 青少年的体重及BMI与眼轴长度及屈光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眼遗传病基因水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使人们对一些眼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视网膜母细胞(RB)的RB1基因被定位于13q14.2-14.3,且由总线约180kb的27个外显子组成,是一抗肿瘤形成基因。RB1基因内碱基插入;缺失和置换是RB形成的主要原因;先天性白内障形成时,编码β、γ晶体蛋白和膜蛋白MP20的基因组内均有异常改变,一些染色体上存在着白内障易感基因:ADRP中RP4,RP5基因和XLRP中  相似文献   

7.
目前,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使人们对一些眼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RB1基因被定位于13q14.2-14.3,且由总长约180kb的27个外显子组成,是一抗肿瘤形成基因。RB1基因内碱基插入;缺失和置换是RB形成的主要原因;先天性白内障形成时,编码β、γ晶体蛋白和膜蛋白MP20的基因组内均有异常改变,一些染色体上存在着白内障易感基因:ADRP中RP4,RP5基因和XLRP中RP2,RP3基因变异均可引发视网膜色素变性;mtDNA第11778位点G→A突变可导致GCATC→ACATC,使sFaNI识别位点丢失,编码产物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线粒体氧化磷酸供能障碍,导致Leber病形成;绿色盲主要因绿色素基因内缺失所致,红色盲主要因外源性基因替代所致,而蓝色盲包含有红、绿、蓝色素基因的异常;无脉络膜症患者基因组中包含有缺失、重排和重复等多种改变。  相似文献   

8.
游启生  李彬  韦萍  孙宪丽 《眼科》2008,17(1):33-36
目的 探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3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存档蜡块标本.方法 应用PCR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IgH基因重排,结合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重排形式.结果 17例淋巴瘤中12例IgH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70.6%;10例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中1例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5例不典型淋巴细胞增生中,3例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2例呈多克隆性重排,支持良性反应性增生的诊断.结论 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时难以明确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此时应用PCR检测病变的IgH基因重排,有助于鉴别其良恶性.(眼科,2008,17:33-36)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成象对眼内与眶肿瘤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细针抽吸活检对眼内肿瘤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对眼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眼内肿瘤17只眼行细针抽吸活检(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y,FNAB),其中6只活体眼,11只离体眼,共50个针道。进针部位为角膜缘内或睫状体扁平部。结果50个针道抽吸物涂片均有阳性发现,阳性率100%。16只眼病理组织学证实细胞学的诊断。结论研究认为FNAB对眼内肿瘤诊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眼内异物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照B超与X线、CT的检查结果,根据术中所见异物的位置分析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的判断准确性达80%,对于异物与球壁关系的判断准确性达81.5%,高于X线,与CT接近.结论B超对眼内异物尤其是球壁异物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合应用B超和其它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眼内异物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象对眼内与眶肿瘤的诊断作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杨为中,邓奋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江新青磁共振成象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不使用放射线的生物磁学成象技术[1],八十年代初期应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青光眼致盲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随着生物学与医学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自1989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小梁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中,将此项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应用于POAG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包括斑点印迹、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及原位杂交;Western印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重组DNA技术。利用核酸分于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和其检测方法的高度灵敏性,在基因表达水平阐明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病理机制和药理作用。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主要对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内外及膜上的蛋白质与受体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PCR技术,对感兴趣的DNA片段扩增、放大,为定向研究提供大量的拷贝DNA片段,运用重组DNA技术,将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重组上异源基因,使体外培养较难的人眼小梁细胞趋于无性繁殖,使小梁细胞易培养、易传代,而其生物学功能及特性不改变,这为POAG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对象。运用上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大大加速了此项研究向纵深方向迅速发展。随着更多地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POAG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因此我们将可揭示出POAG发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致盲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随着生物与医学科学不断向发展,自1989年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小梁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中,将此项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眼内异物的诊断与定位,以往普遍采用X线检查法。近些年来超声扫描诊断以其使用方便,结果正确和对人体无害等许多优点,巳颇受人们的注意。有关A型超声在眼内异物的诊断与定位,国内外已有报告。近来我们对疑有眼内异物的部分患者在进行X线定位查检的同时,也应用了B型超声(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8例眼内肿瘤(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8例脉络膜黑瘤)及12例眼眶肿瘤(炎性假瘤6例,恶性肿瘤4例,血管瘤2例)的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组织学结果,我们发现磁共振成象术对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及眼眶肿瘤诊断较为可靠与准确。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眼内膜状物的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imaging,CDI)对眼内膜状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CDI对42例(42只眼)眼内膜状物进行探查,结合其二维血流信号进行分析。结果:CDI显示20例视网膜脱离中19例有由视盘流出的血流信号;在3例脉络膜脱离中,则出现不与视盆相连的血流信号;在全部9例玻璃体机化膜及10例玻璃体后脱离病例均未探及血流。结论:CDI对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玻璃体机化膜及玻璃体后脱离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及该危险因素对眼前段生物学结构特征的影响。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8-01/09至上海市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集其一般情况、糖尿病相关病史问卷、实验室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角膜地形图、眼底照相、OCT)等信息。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0组为无DR组,1组:轻度及中度NPDR组,2组:重度NPDR及PDR组。分析三组间的差异,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该危险因素对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眼前段生物学结构特征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患者219例完成了本次调查。其中无DR者163例(74.4%),有DR者56例(25.6%)。DR患者年龄(1组66.84±15.13岁,2组65.45±12.83岁)高于无DR患者(59.59±14.61岁)(P<0.05)。糖尿病病程DR患者(1组,13.69±10.22a,2组15.23±8.22a)高于无DR患者(9.21±7.92a)(P<0.05)。DR患者伴发糖尿病肾病的比例(1组28.0%,2组32.3%)高于无DR患者(14.1%)(P<0.05)。DR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1组64.0%,2组83.9%)高于无DR患者(44.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使用胰岛素是DR的危险因素(OR>1,P<0.05)。且该危险因素均会使DR患者矫正视力显著下降。DR患者角膜厚度(550.82±34.73μm)大于无DR患者(542.37±33.32μm)(P<0.05)。糖尿病病程>10a的患者前房深度(2.49±0.43mm)小于病程<10a的患者(2.68±0.40mm)(P<0.05)。

结论: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使用胰岛素是促进DR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前房深度更浅。  相似文献   


19.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整合到眼科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眼病的精确诊断和前沿治疗的发展。近十年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高速发展,从早期的454技术、Solexa测序和SOLiD测序发展到现在的HiSeqX10高通量测序,在医学和生物学各个领域广泛整合与应用,尤其在眼科的单基因遗传病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成熟。随着技术发展与应用增加,新一代测序技术不但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其成本也在快速降低。现基于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特点,介绍其在眼科中的应用及部分标志性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该技术在眼科临床和基因诊断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