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成  彭英 《四川医学》2011,32(11):1762-1764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和持续性硬膜外腔阻滞麻醉(E)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安全性及应激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2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其中100例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另100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两组患者麻醉后,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CO2气腹前(T0),气腹后5min(T1)、15min(T2)、30min(T3)及停气后10min(T4)的MAP,HR,SpO2以及术后苏醒时间(Tw)及此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E组T1、T2,HR明显降低(P〈O.05),30min恢复到气腹前水平,G组气腹后HR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腹后G组MAP显著升高(P〈0.05),至停气后10min尚未恢复到气腹前水平,而E组整个气腹期间MAP无明显变化或略低(P〉0.05),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T3及T4 G组血糖升高显著高于E组。结论硬膜外麻醉可安全用于短时间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并且硬膜外麻醉能够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各15例,于麻醉前10min(T0)、气腹后10min(T1)、气腹后40min(T2)和术后10min(T3)4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BG)、儿茶酚胺(CA)、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浓度,并观察PETCO2、SpO2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T0相比,A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B组T1、T2时MAP、HR、BG和CA明显升高(P〈0.05),C组各时点MAP、HR、BG和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时3组CRP和IL-6显著升高(P〈0.05);组间相比,C组各时点MAP、HR、BG、CA、CRP和IL-6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地调控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罩在无痛胃镜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无痛胃镜麻醉患者300例,随机均分为鼻罩组(A组)和鼻导管组(B组),两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术前(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3个时点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患者T2时点的BP、HR和SpO2均降低,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T2时点的HR和SpO2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呼吸抑制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罩通气用于无痛胃镜麻醉时呼吸管理优于鼻导管通气,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状态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 18例需在清醒状态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作随机分为3组,A组行表面麻醉,B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C组静脉输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观察3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开始前即刻(T2)、插管开始后(T3)和插管完成后即刻(T4)的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并比较插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个组T3时点MAP、HR、SpO2均出现明显降低,与T1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HR的波动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点B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输注在清醒状态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中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足月无病理产科情况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取左侧卧位于腰1~腰2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胸6~胸8,瑞芬太尼组于切皮时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 μg/kg,继之以0.1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对照组同时点输注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手术切皮前(T0)、牵拉暴露子宫下段时点(T1)、腹腔探查拟关腹时点(T2)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呼吸次数(RR);记录术中牵拉暴露操作时牵拉反应及新生儿1 min、5 min时Apgar评分.结果:T1时点瑞芬太尼组MAP、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时点MAP、HR、R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疼痛反应比较,瑞芬太尼组26例达到0级、4例1级,对照组15例0级、10例1级、5例2级,两组达到0级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5rnin 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 μg/kg,继之以0.1 μg/(kg,min)速度持续输注在剖宫产术中有明显抑制牵拉引起的疼痛反应,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84例行腹股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单纯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儿人手术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及苏醒时(T2)三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HR、SpO2和MAP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R、MAP在T1和T2时点明显高于T0(P<0.05);观察组HR、MAP在T1和T2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中体动、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更好地保证患儿心率、呼吸、循环的稳定,且患儿苏醒快、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陈晓滨 《吉林医学》2011,(33):6990-6991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和全麻组各40例,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气腹后5 min的MA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1),硬膜外麻醉组在气腹后5 min的MAP、HR仍较麻醉前高(P<0.01或P<0.05),而全麻组基本保持麻醉前水平。硬膜外麻醉组气腹后5 min SpO2明显增加(P<0.01);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SpO2较麻醉前改变不明显(P>0.05)。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妇科手术全身麻醉加气管插管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地佐辛全身麻醉诱导用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急诊患者80例,按照麻醉诱导用药的不同将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地佐辛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麻醉诱导.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及拔管后5 min(T5)各时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注药后60s内有无呛咳反应、拔管时间(停药至符合拔管指征拔除导管);记录拔管时躁动评分及拔管5min后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拔管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术后8h内追加止痛药例数.结果 组内与T0比较,T1、T3和T4的MAP、HR下降,T2MAP、HR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1比较,T2、T3的MAP、HR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T5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注药后60s内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管时躁动评分、拔管5min后镇静评分和术后8h内追加止痛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地佐辛可替代芬太尼行全身麻醉诱导用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并发症减少,麻醉质量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瑞霞 《中外医疗》2012,31(33):29-3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376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结果硬膜外麻醉优良率为87.8%。两组麻醉前两组在MAP、HR、VT、f、SpO2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两组MAP、HR、VT、f、SpO2等指标变化均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在脊柱结核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而且操作简单,减少副损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容易被患者耐受,而且对MAP、HR、VT、f、SpO2有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重度贫血患者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中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重度贫血患者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30例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组)30例。于麻醉前10min(T0)、C02气腹后10min(T1)、C02气后30min(T2)及术毕10min(T3)时测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分压(SpO:)、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及术后苏醒质量的评估。结果G组T1、T2、L时MAP、HR显著高于T0(P〈0.05);EG组各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相比,G组T1时MAP、HR显著高于EG组同时间点;两组T2、L的PETCO2显著高于T0值(P〈0.05);气腹后两组Paw明显上升,与气腹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组术毕即能清醒拔管,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1),EG组术后清醒质量明显优于G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能更有效地抑制CO2气腹和手术刺激等所致的不良反应,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术毕患者苏醒快,清醒质量优,可缩短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杜秋 《四川医学》2014,(6):666-66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 Fbg)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 DVT)发生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T0相比,在T1、T2时间点,两组PT、TT时间明显延长,而观察组APTT时间明显延长,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肾移植患者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61-72岁。肾移植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肾静脉吻合即刻(T2)、供肾动静脉(A—V)血流开放后5分钟(T3)、手术结束时(T4).各时点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激活凝血时间(AC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弹性图(Thromboelastograph,TEG)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MAP、CVP在A—V血流开放后5min时较开放前降低(P〈0.05),HR在A-V血流开放后5min时较开放前增快(P〈0.05),经扩容等处理后,MAP回升,HR减慢;SpO2术中保持稳定。PLT、ACT、APTT在围术期各时点的无明显变化,FBG在A—V开放后5min有所下降;PT在开放后及术毕有增加,但在正常值范围。TEG各参数在围术期各时点显示基本正常。结论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肾移植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随手术步骤而有所改变,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Ⅲ组(单纯全麻组,即对照组),每组各24例,在入室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进胸探查时(T3)、关胸时(T4)分别监测患者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空腹血糖(GLU)及皮质醇(Cor)水平。结果:与T1相比,T2-T4时Ⅲ组在MAP、HR及Cor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2时间点开始,Ⅰ、Ⅱ组与Ⅲ组相比,Co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时间点Ⅰ组Cor水平相对Ⅱ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其程度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当,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花 《医学综述》2013,(24):4587-4589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52.45±65.67)×109/L、(3.89±0.76)g/L、(11.58±1.72)s、(18.85±2.63)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02.35±70.35)×109/L、(2.95±0.62)g/L、(14.65±1.33)s、(23.28±2.41)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则较全麻组长;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低于全麻患者的血栓发生率4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原则选择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1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关腹后(T3)和术后24h(T4),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血压(MABP),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间点,B组患者MABP均低于A组患者(P〈0.05),T4时两组患者M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B组NE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但两组间Co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B组NE、Cor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更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麻(GA)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GEA)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择期行LC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A麻醉后行气管内插管,实验组患者采用GEA麻醉;在麻醉前、插管后、气腹后、术中30 min和拔管后的5个时间节点测定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糖(Glu)、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各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30 min和拔管后的Glu、Co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R、SBP、DBP和MA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EA与GA相比,对老年患者LC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更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麻(G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45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GA组24例和CSEA组21例。比较两组不同时段MAP、HR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术后清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气腹后30min的MA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1),CSEA组在气腹后60min的MAP、HR仍较麻醉前高(P〈0.01或P〈0.05),而GA组基本保持麻醉前水平。CSEA组气腹后30、60rain动脉血气pH值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1),PaCO2明显增加(P〈0.01);而GA组pH、PaCO2较麻醉前改变不明显(P〉0.05)。GA组和CSEA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4%和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全麻能更好地控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是一种效果佳、实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