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及预后。方法对151例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107例(70.9%),腹胀149例(98.7%),腹痛80例(53.0%),腹部压痛109例(72.2%),腹泻52例(34.4%)。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71例(47%)。血常规WBC〉10×10^9/L 53例(35.1%),中性粒细胞比例〉70%有112例(74.2%),WBC〈4×10^9/L 30例(22.5%)。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0.25×10^9/L有145例(96.0%)。54例患者腹水细菌培养阻性(35.8%)G^+菌19例(33.3%)。治愈、好转82例(54.3%),无效、恶化54例(35.8%)。结论151例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患者大部分感染中毒症状典型,腹水中PMN计数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腹水培养G^+菌比例上升,并发症多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病原菌及治疗。方法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并发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28例作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血细菌培养、腹水细菌培养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里急后重;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腹水白细胞,戳£及多核细胞数(PMN)升高。结论判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有无合并SBP应尽早行腹水培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多项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SBP感染的病原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因体质、肝功能差,耐药率高,故其预后差,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血象的转归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100例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统计产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计数。并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产后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转归正常的例数。结果产妇产前白细胞总数(9.81±2.04)×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0.12),产妇产后第一天白细胞总数(13.07±1.28)×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7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二天白细胞总数(10.48±0.74)×10^9/L,中性比率(0.73±0.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9.76±0.89)×10^9/L,中性比率(0.72±0.08),与产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这100例产妇,只有13例患者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正常。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原因。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胎膜早破组较无胎膜早破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慢。结论产后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监测在孕妇产后产褥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血液检查检测血象的数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身体感染情况,既简单又有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安帮  王伟  徐玲玲 《北京医学》2023,(12):1074-1078
目的 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放疗后骨髓抑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2月安徽胸科医院恶性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髓抑制发生情况、血常规检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男72例,女13例,年龄36~81岁,平均(62.9±9.3)岁。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1.2%比29.5%);治疗组治疗第2周WBC、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7.1±3.1)×109/L比(5.6±2.9)×109/L,(5.9±3.0)×109/L比(4.3±2.6)×109/L],第2周和第4周PLT低于对照组[(168.2±52.4)×109/L比(226.1±87.0)×109/L,(137.5±55.8)×109/L比(182.0±87.1)×109/L];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比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可提高恶性肿瘤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水CD64、外周血mCD14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174例,根据是否合并SBP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合并SBP,88例)和对照组(未合并SBP,8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腹水CD64与外周血mCD14,全部患者均采用头孢他啶联合氧氟沙星抗菌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41±1.05)×109/L]、腹水中性粒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16 421.35±289.37)和腹水CD64指数(182.34±16.31)均显著升高(P<0.05),而淋巴细胞的外周血mCD14阳性表达率[(2.71±0.07)%]、外周血mCD14平均荧光强度(45.62±14.07)、外周血mCD14指数(115.24±24.15)及腹水CD64平均荧光强度(86.47±10.24)则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相比,治疗有效/生存患者的腹水中性粒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574.34±114.01)和腹水CD64指数(52.33±11.25)均显著降低(P<0.05),而外周血mCD14平均荧光强度(130.11±15.31)、外周血mCD14指数(289.01±30.11)和腹水淋巴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131.06±20.33)则显著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腹水CD64、外周血mCD14单项检测相比,二者联合检测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预测的准确度显著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水CD64与外周血mCD14检测可以提示肝硬化是否合并SBP,二者联合检测在对肝硬化合并SBP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春辉  翁锡定 《海南医学》2010,21(22):134-135
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方法采用酵母吞噬法对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SBP23例)进行PMNs吞噬功能水平的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MNs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20±6)%、(23±3)%,显著低于正常人组的(39±8)%、(43±1)%,P〈0.01;肝硬化患者中SBP组PMNs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17±4)%、(19±5)%,明显低于非SBP组的(23±8)%、(27±2)%,P〈0.01。结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高胆红素对白细胞计数及其细胞分类的影响.方法: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16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实验组.分别用血细胞计数仪和手工法做白细胞计数,同时涂片镜检,并用血液生化仪测定其胆红素含量.结果:对照组胆红素(9.27±4.05)μmol/L,慢性重型肝炎组胆红素(512.57±104.3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细胞计数:①对照组:仪器法(6.03±3.95)×109/L,手工法(6.12±4.95)×109/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重型肝炎组中有27例患者仪器法(15.08±12.01)×109/L,手工法(6.58±4.01)×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数慢性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其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及分类出现改变,原因可能是采用仪器法检测对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细胞膜的结构发生改变而使白细胞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细胞膜不能被溶解所致.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60-46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等相关临床指标与肺部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为冠心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28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成了感染组和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前白蛋白(PA)、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结果:感染组PCT浓度(3.67±1.62)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0.03±0.01)ng/ml,感染组PA浓度(164.34±45.4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228.34±65.93)mg/L,感染组WBC、NeuC、LyC、CRP和NLR分别为(8.88±3.21)×109/L、(6.83±1.24)×109/L、(3.46±0.45)×109/L、(47.65±6.54)mg/L和(4.99±1.24),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16±1.03)×109/L、(3.12±0.34)×109/L、(1.44±0.21)×109/L、(3.45±1.11)mg/L和(1.89±0.6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等相关临床指标的监测,对于冠心病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腹水培养、药敏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率30.95%,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为主要表现,而典型的腹膜刺激征仅见于约半数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也不多见,但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腹水白细胞及PMN明显升高.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大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对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敏感.合并 SBP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SBP患者.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 SBP 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PMN计数是诊断 SBP 的重要指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 SBP 患者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波照射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利尿及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与微波脐周照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腹水检测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中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患者联合使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和微波脐周照射疗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和介人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对照组32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细胞分析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两组各血细胞及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红细胞计数(x10^12/L)比较,观察组为(9.53±2.99)、(272.38±80.31)、(6.13±1.80);对照组为(8.02±2.58)、(168.43±50.64)、(5.22±1.8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蛋白(g/L)、谷丙转氨酶(u/L)、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μmol/L)比较,观察组为(36.56±12.87)、(42.36±9.20)、(75.01±19.89)、(24.08±5.91);对照组为(31.07±7.76)、(48.09±10.16)、(64.82±18.79)、(27.43±6.6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静脉断流治疗硬化门脉高压,临床疗效优于介入栓塞,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种类和,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84例(87.5%)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45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46.8%),共分离细菌56株,包括7种细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28株,为主要致病菌,占50%。药敏试验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多数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抗感染治疗首选第3代头孢菌素和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抗菌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霞  杨锦旺  吴震  葛仁美  林小荣 《医学综述》2013,(24):4591-4592
目的观察抗菌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海安县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4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取样分为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全程应用抗菌药物组(全程抗菌组)50例,延后应用抗菌药物组(延后抗菌组)54例,对两组的用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后抗菌组总有效率为96.3%,全程抗菌组为9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后抗菌组的病程为(4.3±0.6)d,显著短于全程抗菌组的(5.5±0.7)d(t=9.179,P=0.001);延后抗菌组复诊率为7.4%,显著低于全程抗菌组的22.0%(χ2=4.479,P〈0.05);延后抗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全程抗菌组为26.0%,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和1周延后抗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9.4±0.7)×109/L和(6.6±0.5)×109/L、粒细胞(0.73±0.06)和(0.61±0.06)、C反应蛋白(19.1±1.8)mg/L和(7.2±0.6)mg/L比较全程抗菌组的白细胞计数(7.1±0.6)×109/L和(6.8±0.5)×109/L、粒细胞(0.60±0.06)和(0.60±0.06)、C反应蛋白(12.1±1.2)mg/L和(7.7±0.6)mg/L的改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延后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并且安全性更好,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脓毒血症患儿早期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脓毒血症患儿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儿以及同期40例非脓毒血症患儿(非脓毒血症组)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脓毒血症患儿为脓毒血症组,根据患病性质分为细菌性脓毒血症组(40例)、非细菌性脓毒血症组(20例);60例脓毒血症患儿中治疗痊愈的为存活组,死亡的为死亡组.根据新生患儿危重病例(NCIS)评分法对60例脓毒血症患儿患病程度进行评定;检测细菌性脓毒血症组、非细菌性脓毒血症组以及非脓毒血症组患儿的血清PC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脓毒血症患儿入院治疗痊愈的41例(存活组),死亡19例(死亡组);细菌性脓毒血症组、非细菌性浓度血症组血清PCT水平[(11.86±5.92)、(2.14±1.33) ng/mL]和非脓毒血症组的血清PCT水平[(0.37±0.22) n~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脓毒血症血清PCT水平与非细菌性脓毒血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WBC水平[(13.7±1.5)×109/L]和非脓毒血症组患儿WBC水平分[(12.9±1.9)×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儿NCIS评分为非极危重,其血清PCT水平则超过14.86 ng/mL患儿最后死亡;NCIS评分为极危重患儿6例,其血清PCT水平未超过14.86 ng/mL,治疗后患儿存活.结论 血清PCT在脓毒血症患儿早期预后预测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IT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氨肽素0.2~0.8 g,口服,3次/d;观察组:巨和粒50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强的松片1 mg/(kg·d)。14 d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1);血小板计数比较,治疗第7天,观察组(80.12±21.49)×109/L,对照组(69.86±14.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132.62±43.84)×109/L,对照组(94.49±31.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1)。结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IT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及其他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乙肝组58例,、肝硬化组109例,以及对照组60例。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其他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组PLT数([89.9±43.5)×109/L]明显低于乙肝组([115±59)×109/L]和健康对照组([176±55)×109/L(]P0.01)。在肝硬化组内,PLT数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下降,S1-S4期分别为:(166.2±31.9)×109/L,(147.4±34.0)×109/L,(113.8±30.4)×109/L,(89.9±19.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增大,S1-S4期分别为(9.1±1.3),(9.4±0.8),(9.8±0.9),(10.1±0.8)(,P0.05),PDW只有S4与S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计数及其参数MPV、PDW值对评估HBsAg阳性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30例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未并发SBP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及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5%)明显高于观察组(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a+、TBIL高于对照组,ALB、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疾病较重,死亡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或减少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保肝、利尿、降低门脉压、补充蛋白及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每日1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43.8%(14/32)(χ2=5.74,P〈0.05)。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46;2.56,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加快肝功能好转,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胸腺肽α1、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黄疸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 TBiL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 PTA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将473例肌酐正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DNl组,246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N2组,227例),结果显示,DN2组WBC、单核细胞、CRP较DNl组显著增加[(6.8±1.7)×109/L比(6.3±1.5)×109/L,(0.49±0.23)×109/L比(0.32±0.21)×109/L,(4.1±1.1)mg/L比(1.7±0.3)mg/L,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WBC、单核细胞、LDL—C和淋巴细胞是尿白蛋白/肌酐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