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印迹法分析18名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的53份血清,发现可识别婴儿利什曼原虫分子量<14kDa至>100kDa的抗原,并且不同病人血清的抗原结合带型不同,其中对VL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条带位于分子量<14kDa至40kDa间,可被所有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的VL患者血清识别,但皮肤利什曼病(CL)、皮肤-粘膜利什曼病(MCL)及其它疾病和对照血清则不能识别。18例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的LACK抗原是利什曼原虫的蛋白激酶C受体的同源物 ,是新发现的一种抗原蛋白。本实验用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编码LACK保护性抗原的基因片段 ,测序并对其序列分析比较。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L dSC10 )LACK抗原基因片段的大小为 94 2bp ,与GenBank中LACK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 94 %以上 ,呈高度同源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LAC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 95 %以上 ,具有高度保守性 ;该蛋白质属于WD蛋白家族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寻找有效的疫苗成分,人们对利什曼原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利什曼原虫抗原成分复杂,各种利什曼原虫间存在广泛交叉抗原,但仍存在种、期特异性抗原成分,为利什曼原虫的分类及利什曼病的特异诊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找到一些具有诱导保护性功能的抗原。前鞭毛体表面多糖抗原及膜上具有蛋白酶活性的 gp68抗原对于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起重要作用,与原虫的毒力有关。但单纯多糖抗原没有诱导保护性的功能,相反却能加剧疾病的进程,而当其与膜上脂类结合成大分子糖脂时则具有良好的诱导抗感染保护的功能,为很有前途的一种可望成为疫苗的抗原成分。而原虫的分泌性抗原则可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血清分型并具有一定的诱导保护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低温包埋剂Lowicry1 K4M在-30℃下包埋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切片后在电镜下观察到前鞭毛体结构保存较好。用单克隆抗体2H_6-E_5和1H_7-C_2-E_7分别对它们所识别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原进行胶体金标记定位,结果发现保护性抗体2H_6-E_3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前鞭毛体膜外侧面,为进一步研究该抗原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建立了一定基础。同时发现1H_7-C_2-E_7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前鞭毛体膜内侧面,膜外侧面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胞内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内脏利什曼病(VL)患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的大肠杆菌制备物进行电泳并转移至硝酸纤维滤膜上,以11例确诊VL病人的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其识别,当稀释度达1∶400时,全部病人血清均能明显识别39kD抗原带.而正常人血清和其他病人血清不识别39kD抗原带,说明重组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其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3.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什曼原虫专一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感染巨噬细胞。最近,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cDNA微阵列分析所得到的分布图显示,37%的巨噬细胞基因表达下调,这其中包括一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抑制因子(CKIs)。细胞分裂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DKs)诱导细胞周期向S阶段过渡,随后启动了有丝分裂。在正常的情况下,CDKs的功能受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如p21、p27蛋白周密调节,而未受控制的CDKs的活性经常导致肿瘤发生。在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一些巨噬细胞基因可以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至感染部位。至今尚无任何单一的机制或因子被确定可以解释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巨噬细胞的活化或失活。Kuzmenok等最近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克隆了一个细胞内黏附分子样(ICAM-L)表面分子,该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重组的ICAM-L蛋白被能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宿主巨噬细胞的黏附,表明该蛋白是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分子。该基因仅存在于利什曼原虫。Kuzmenok等就ICAM-L对巨噬细胞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在MTT试验中,用ICAM-L蛋白和2个巨噬细胞系J774G8、RAW264.7共同孵育比用M2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杜氏利什曼原虫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网站上获取杜氏利什曼原虫LmGT1基因及编码LmGT1蛋白的基本信息,利用Ex-pasy网站Proparam、Proscale、STRING、TMHMM和SWISS MODEL等在线分析工具对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的生物信息学进行预测及分析。结果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基因全长为1 962 bp,有12个开放阅读框架,相对分子质量为70.716 52×10^(3),分子式为C_(3171)H_(4901)N_(823)O_(918)S_(46),原子总数为9 859,等电点5.91,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LmGT1蛋白跨膜螺旋数为12,可能为跨膜蛋白。LmGT1蛋白包含59个磷酸化位点,无保守域;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37.52%、16.39%、3.52%和42.57%;可能含有17个B细胞抗原表位(>0.85)和34个T细胞抗原表位(≥15);含有34个CTL细胞抗原决定簇(≥21),无Th细胞抗原决定簇。结论葡萄糖转运蛋白LmGT1含有多个可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可作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性、感染预防与治疗及疫苗开发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的LACK抗原。方法 以本实验室的重组质粒T -LACK为模板 ,PCR扩增得到LACK抗原基因 ,与表达载体pQE31定向重组 ,转化到宿主菌M 15中进行表达和纯化 ,并以SDS -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  1 SDS -PAGE电泳检测 ,重组质粒 pQE31-LACK的全菌蛋白没有出现明显的特异表达带 ,而纯化蛋白和包涵体溶解物在 36kDa处均出现了特异的表达带。 2 36kDa的纯化蛋白被抗利什曼原虫鼠血清清晰地识别。结论 得到了高效表达的LACK纯化蛋白 ,并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氏利什曼原虫23kDa抗原编码基因克隆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已建立的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基因 ,亚克隆于 p UC18质粒载体 ,诱导表达筛选两个克隆 ,即 P1、P2 ,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皆为 2 3k Da,P1克隆表达的 2 3k Da蛋白分子 ,经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 ,可被兔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血清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19.
在巴西地方性原虫病中,恰加斯氏病和利什曼病十分常见。恰加斯氏病是由克氏锥虫感染所致;而利什曼原虫能引起皮肤、粘膜皮肤和内脏利什曼病且有双重感染的现象。用于诊断锥虫病的血清学方法,如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容易与利什曼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给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疾病的正确诊断、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作者对克氏锥虫粗抗原-IFA、IHA和ELISA及克氏锥虫特异性重组抗原(rTc24)-ELISA进行了比较,观察它们能否区分人体克氏锥虫和利什曼原虫感  相似文献   

20.
自1920年在厄瓜多尔发现首例人体利什曼病以来,相继有不少报道,但仅基于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均认为是巴西利什曼种团。最近用同工酶电泳及单克隆抗体对厄瓜多尔6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鉴定,结果发现:引起人体皮肤损害的3株原虫为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其余从野生动物分离的为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本文报告1986年旱季(7~8月)用皮内试验(ST)和ELISA对皮肤损害的患者、居民和学龄儿童共212人的调查结果。 ST的抗原为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可溶性抗原。蛋白浓度为250μg/ml,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