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为临床PICC置管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肺癌化疗并行PICC置管患者124例,其中35例并发置管感染设为感染组,89例未并发置管感染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位置、置管型号、化疗时间、换药频率、外周血像及置管经验等指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间≥6个月、肘关节下置管、5F导管置管、化疗时间≥8个疗程、换药频率≥1周、外周血像异常和护理人员置管经验不足分别占39.3%、9.0%、4.5%、5.6%、20.2%、24.7%、2.2%;观察组患者分别占65.7%、48.6%、42.9%、60.0%、88.6%、82.9%、68.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相关因素较多;缩短置管时间、选择合适置管位置、提高置管操作熟练度、加强营养支持可降低PICC置管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时改良穿刺法对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PICC,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microcannula sheath technology,MST)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对比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重度疼痛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7.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PICC成功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现时疼痛状况及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94±0.36)、(1.87±0.3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0.41)、(3.06±0.38)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行PICC时采用改良穿刺法可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在胃癌(CA)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CA化疗行PI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M组、K组,各40例,K组实施常规护理,M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分析两组护理价值。结果:M组、K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20.00%,M组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P<0.05);出院后M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K组(P<0.05);出院后M组生活质量(QLQ)评分明显高于K组(P<0.05)。结论:CA化疗行PICC患者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可取得满意结局,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QLQ。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7,(6):928-930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模式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50)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护理能力,焦虑情况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40.8±9.8)分、自护责任感(17.4±5.1)分、自我概念(18.8±3.5)分和健康知识水平(50.8±9.8)分等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114.2±8.7)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29.7±5.6,13.4±4.3,15.7±3.5,40.4±9.6,96.7±7.5)分及对照组干预后(31.5±6.4,13.7±4.3,15.9±3.7,41.4±9.3,99.8±8.7)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40.3±6.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47.5±7.6)分及对照组干预后(46.7±7.1)分,(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静脉炎(2.0%)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20.0%),(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并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因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0年我们就报道了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PICC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1],为了进一步评价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这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淋巴瘤化疗病例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方法,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3例,按收治时间分为细节护理组(42例)和常规护理组(41例),细节护理组实施细节护理,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两组皆行P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开展QCC活动前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2组新生儿均持续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士开展QCC活动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0.51%(8/39),低于对照组的5.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开展QCC活动后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优于开展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P=0.006)。结论 开展QCC活动能够减少PICC置管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170例PICC置管化疗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70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8%;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伴有糖尿病(x2 =46.28、45.52、37.04、25.23);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采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就诊且接受PICC治疗的104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2%。结论重视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早预防,可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导管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行为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活动依从性的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上肢活动方案,提高PICC置管患者上肢活动依从性。 方法 在甲乳外科选取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共75例进行上肢活动指导,应用戴明环方式,以计划、实施、整改、评估4个步骤进行螺旋式循环,实践2周,共完成2轮循环,评价活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询问法评估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结果 经过实践细化护理程序,完善危险因素评估表,调整宣教时间等,使被干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对上肢活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得到了提高,活动的依从性良好。结论 制订的上肢活动方案经过行动研究实践的修改及完善,能够提高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的情况。结果15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导管异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早期技术欠熟练,与置管途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与操作者的置管熟练程度相关,如送管速度过快、测量长度欠准确等;通过改变体位、调整长度等均能复位、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252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置管及维护;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3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Autar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1 252例置管患者38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04%。观察组1 322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为0.91%,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5例)、1.04%(5例)和0.45%(2例);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能预警PICC的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ME)on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E group(n=32)and control group(n=28).Patients in the SME group took SM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both lasted six months.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ction,health status,catheter function,utility of health service)and self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Except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urse (P=0.618),health status(P=0.083),and pain(P=0.069),the other indicators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n the SM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ll 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38)and the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ME group(P=0.012).Conclusion SME can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I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例肠瘘患者长期应用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探讨8根导管在1例肠瘘患者应用中的护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例应用8根PICC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8根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第1、3、5、7根导管分别应用12、13、11、14个月,第1根由于经验不足,严格按照说明书导管留置时间拔管,第3根由于滴入不畅拔管,第5根患者强烈要求拔管,第7根则是患者洗头时不慎拔管;第2根导管留置6个月时患者体温升高达38.7℃,考虑为导管原因拔管,因缺少经验未作培养,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第4根导管使用3个月时患者体温39℃,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拔出导管,尖端培养为真菌阳性;第6根留置7个月,由颈内静脉穿刺到上腔静脉,拔管原因是穿刺点局部化脓;第8根应用了8个月,拔管原因是堵管,应用尿激酶溶栓效果不佳。结论对肠瘘患者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充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