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及脑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CT不能清楚显示TOBS早期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结论:TOBS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基底动脉综合征作用明显优于CT,DWI为早期脑梗死发现的首选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汇处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动脉闭塞所致中脑、丘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影像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艳 《临床荟萃》2008,23(13):937-93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由Caplan[1]发现并命名,系由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 cm范围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笔者收集TOBS患者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aplma于1980年首先报告,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TOBS起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多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尖周围2 cm内的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1-2],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系基底动脉尖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以中脑、丘脑、枕颞叶及小脑出现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Caplan于1980年首次提出,国内外陆续有报道。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4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并探讨TOB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2 cm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尖端因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中脑、丘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TOBS具有早期易误诊,临床表现多样性,进展速度快,预后差~([2])等特性,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2016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TOBS)为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于血管病,也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之一。Caplan首先报道,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加深以及影像学(特别16排和64排CT及MRI)的进展,确诊TOB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25例TOBS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慧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508-550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由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起病凶险,临床表现多样,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笔者收治1例,自2004—2008年发生3次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约占脑梗死的7.6%。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确诊的TOBS患者3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冠云 《护理研究》2010,(4):909-9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Capland在1980年首先报道。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能有效提高TOB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9~2004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直径范围内的五条血管,包括两系大脑后动脉、两条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尖端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组复杂、危重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15.
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Capland在1980年首先报道[1].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及积极处理,能有效提高TOB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区域动脉闭塞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血循环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凶险,预后不佳。TOBS并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在脑梗死中约占4.5%~5.0%,治疗护理方面缺少成熟经验。本院于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重症TOBS患者14例,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建红  郭宝玉 《山西临床医药》2011,(12):909-910,9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经MRI或CT证实的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多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颅CT,MRI,尤其头颅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院1997~2005年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1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等不同程度损伤[1-2],其发病凶险、病情重、预后差,如相关文献报道TOBS患者的死亡率为25%[2].由于TOBS系大脑后循环障碍,故溶栓治疗效果较差[3].近年来我科联合采用头部亚低温干预及纳洛酮治疗TOBS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提出并命名。随着影像技术及脑血管造影技术普及发展,自1990年以来国内有大量病例报道。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单侧或双侧丘脑、脑干、小腑、枕叶、颞叶2处或2处以上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临床征候群。国内有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4.3%~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