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增梅 《包头医学》1995,19(4):26-26
病毒性肝炎的休息魏增梅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肝区痛,腹胀,周身乏力,有些可合并黄疸等。肝脏多肿大,肝功有损害。绝大多数急性肝炎在半年内恢复,少数可发展为慢性。以病因...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中毒性肝炎是指药物或毒物所造成的急性肝脏损害。其中以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肝损害更为常见,占急性肝炎的4.4%。由于大多数药物都在肝内代谢,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加,毒物或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亦随之增多。Francesco Orland报道近卅年来,与急性肝炎有关的治疗用药达100多种。多年来我们收治病毒性肝炎,也收治了一些中毒性肝炎,这两种疾病在鉴别诊断上有时相当困难。因此研究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的临床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其特点是以肝脏损害为主。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累及肝外多系统的现象已被重视,有关血液学损害的报道日益增多。当肝脏疾病时,造血系统常发生继发性改变,导致各种血液病症状的发生,严重者可影响疾病的预后。有必要加以介绍,以引起重视。一、病毒性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1955年 Lorenz 氏首次报告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4周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以后陆续发表这方面的资料,至1978年已有200余例。国内河北新医大学报告1例,认为“肝炎一再障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认为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无肝外表现,极少发生暴发性肝炎和输血后肝炎。但近年来通过研究认为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有复发,可以有肝外表现.本文仅就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综述如下。一、甲型肝炎并发肾脏损害:Kron 等报道一例儿童,体格检查时发现尿蛋白4+,肾脏活检发现有间质性肾炎;血清学检测,血清抗 HAV—IgM 阳性。并排除了其它引  相似文献   

5.
报告1300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伴肝外损害414例,分别为胃炎、胆囊炎、胰腺炎、心肌炎、乙肝相关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源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说明病毒性肝炎除损害肝脏,还累及全身多脏器系统,尤乙型肝炎为多见。其致病机理可能与肝炎病毒的直接损害,及其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内分泌功能紊乱、机体防御机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酒精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燚绯  孟祥伟 《吉林医学》2006,27(3):232-233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害,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炎(AH)及酒精性肝硬化(ALC)。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而居LC病因的第2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肝损害可增加机体对HBV、HCV的易感性;反之,慢性病毒性肝炎也会使患者对酒精的敏感性增高.从而易患酒精中毒和使慢性肝炎加重。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演变而来,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是由一种或多种病毒重叠感染且长期反复作用,造成弥漫性肝细胞严重损害;常继发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条件致病菌及院内致病菌感染,易发生在肠道、肺部、腹腔、血液、胆囊等。感染后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IgE含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药物性肝损害的之间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4例药物性肝炎损害和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E含量,采用血液五分类计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E含量低于药物性肝损害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组亦低于药物性肝损害组。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存在血清IgE含量升高,检测血清Ig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药物性肝损害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王宇明 《肝博士》2006,(2):10-13
肝病是一类以肝脏炎症损害为主的疾病,常见者有(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炎等,其中,我国(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酒精性肝  相似文献   

10.
妊娠与黄疸     
<正> 妊娠期黄疸的原因很多,除非妊娠期的各种原因外,直接与妊娠有关者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呕吐、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肝炎妊娠期发病率高且病情较重,必须重视。在妊娠期黄疸中,以病毒性肝炎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为主要,二者占妊娠期黄疸的61.2~97.7%。一、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简称妊娠肝炎)最多见。由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引起。其发生率为0.025~1.6%。由于妊娠妇女神经体液的变化,新陈代谢旺盛,肝脏负担加重,具有不同程度潜在性肝组织损害,特别在妊娠晚期更为明显。因此妊娠妇女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5年 11月~ 1999年 12月 4年间我科收治的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8例重型肝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5 6 5 %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其中以胃肠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最为常见 ,发生率分别为 83 3%、 6 0 4%、 37 5 %、35 4% ,并随着脏器功能衰竭数目的增加 ,其死亡率随之增加。另外 ,发生功能衰竭或不全的脏器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有密切的相关性 ,急重肝多见肝性脑病 ;亚重肝多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 ;慢重肝多见胃肠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感染、肝性脑病。结论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系全身感,而以肝脏为主要受侵袭的脏器,还可表现肝外多器官的损害。疾病的发生、发展同人体的免疫状态和反应性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少病毒性肝炎有各种心电图改变,现将150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和方法本组共150例,全部为住院病人,男100例,女50例,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16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好发于青少年,首发症状常在10岁以下,以肝损害表现为多。故早期发病极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我院近几年在收治大量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5例最后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现将5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及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其中急肝100例,重症肝12例,慢活肝8例,慢迁肝16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发现:各组与对照组的均数差异有显著性。表明:TBA测定可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划分慢活肝与慢迁肝的重要指标。PA、LDH能真实反映各型肝炎早期肝细胞损害程度,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炎(AH)及酒精性肝硬化(ALC).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而居LC病因的第二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肝损害可增加机体对 HBV、HCV的易感性;反之,慢性病毒性肝炎也会使患者对酒精的敏感性增高,从而易患酒精中毒和使慢性肝炎加重.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的中西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慢性肝损伤,由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在我国由于病毒性肝炎的广泛传播,加之病人大多数长期大量饮酒,肝硬化成为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乏力、纳差、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可称之为"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一旦出现黄疸,治疗中"退黄"就成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尚无可靠的特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发病率、临床表现、免疫学、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标准。②方法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986~2000年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70例,对其肝损害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7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本身所致肝损害22例(31.4%),纳差4例,乏力6例,腹痛3例,肝大4例,脾大6例,黄疸3例,腹水1例。5例肝穿病理组织学4例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1例诊断慢性迁延性肝炎,2例诊断肝硬化。④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其中肝损害发生率国外报道28.1%,本院为31.4%,与国外报道接近。肝损害机制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对肝汇管区浸润所致免疫损害,炙性介质释放。病理组织学为结节样淋巴细胞浸润、胆小管及间质炎症反应及kuffer细胞肿胀增生。凡有肝损害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肝损害,需考虑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本病需与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活性、AL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及ALT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微量滴定法和赖氏法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与ALT水平。结果:重症肝炎患者血清PLA2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度)、慢乙肝(中度)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1)。四型肝炎患者ALT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血清PLA2、ALT水平可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病,肝脏病变是最常见和特殊的表现,而肝外病变也并不少见,往往表现为多器官损害的形式,有时甚至掩盖了肝内的表现。对肝外多器官损害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现将过去有关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结合近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