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整体式护理在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清远市人民医院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8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按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按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整体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2周和4周后,2组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肿、感染、管路凝血以及管路和分离器堵塞的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干预4周后,2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结论整体式护理可以改善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林荷芹 《临床医学》2005,25(1):94-94,F003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加强击理,提高对并发症的防治能力可提高治疗成功率。由于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操作和护理规范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提高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以一次分离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37例共63例次的治疗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感染内科住院的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如降酶、退黄、护肝等),进一步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凝血功能、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动态改变及自觉症状(如纳差、恶心、腹痛等)的改变状况,并进一步归纳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出现的因素和相关护理防治方法.结果 大部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纳差、恶心、腹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较之前明显改善;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是:对血浆过敏11例(11%)、血压降低5例(5%)、插管处出血2例(2%).结论 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大大提高了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并发症防范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护肝、降酶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以及对人工肝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结果人工肝治疗后,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精神好转,乏力、腹胀及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下降,白蛋白、凝血指标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血浆过敏反应(6人次)、低血压(2人次)、插管处出血(1人次)。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早、中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倡尽早予以人工肝治疗。规范、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提高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正确预防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血浆置换技术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操作过程、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为如何护理此类患儿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52例因各种药物或毒物中毒、重症感染等原因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并采用血浆置换技术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内科治疗.净化过程中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抗凝或无抗凝的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52例患儿中,2例死亡,5例出现并发症;治愈率81%,生存率96%.结论 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中应用血液净化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患儿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 2 3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了比较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1年 2— 11月住院重型肝炎患者 2 3例诊断及分型按照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标准。男 16例 ,女 7例 ;年龄 2 3~ 6 2岁 ,平均(45 .6 3± 10 .96 )岁 ;慢性重型肝炎乙型2 0例 ,慢性重型肝炎乙丙型 1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乙型 2例。1.2 血浆置换治疗 :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行肘静脉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 ,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日本 Asahi公司生产的 Plasauto 10 0 0型全自动血浆置换仪 ,血液流速 12 0 m l/ m in,血浆流速为35 ml…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2008年7月,我们应用人工肝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6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2006年1月~2008年7月,我们应用人工肝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6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DMLT)合并重度肝损害的疗效。方法21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100%;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TNF-a,凝血酶原时问(PT),白蛋白(ALB)分别为1176.2±243.50U/L,897.30±98.62U/L,327.50±137.70mmol/L,181.43±89.32mmol/L,38.63±8.42pg/mL,20.32±5.06g/L,治疗后分别为384.61±78.60U/L,223.81±65.32U/L,132.45±69.57mmol/L,98.78±78.39mmol/L,9.84±2.69pg/mL,32.78±4.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问(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治疗前分别为59.81±11.33S,26.87±10.42S,1.47±0.86g/L,治疗后分别为55.47±24.36S23.32±5.07S,1.59±0.55g/L,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例因并发肺部诺卡菌感染死亡;21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81次,出现不良反应2次。结论血浆置换治疗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合并重度肝功能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药物所致中毒在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死亡率非常高,探讨临床治疗中确切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均以急性肝功能衰竭,继而出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轻或重伴有心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水中毒表现等。常规治疗外采用血液滤过、血浆置换治疗7例共治疗32例,其中,最低3次1例,最多7次1例,其余为4—5次。结果 存活4例,死亡3例。结论药物中毒能诱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早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对后期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吉承玲 《护理研究》2011,25(32):2978-298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浆置换急性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uqf 62例行血浆置换(PE)病人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n=32,PE 86例次)和传统护理组(n=30,PE 85例次)。循证护理组根据循证护理理念应用最佳证据对PE进行护理干预。传统护理组则按照传统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循证护理组PE急性并发症发生率o 4.7%(4/86),传统护理组PE并发症发生率18.8%(1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PE急性并发症的发生,保证PE顺利进行,从而提高PE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功能衰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保证血浆滤过透析治疗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方法:研究20例肝衰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应用血浆滤过透析治疗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总结有效维护血浆滤过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观察和护理经验。结果:20例患者共进行30例次的血浆滤过透析治疗,治愈10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3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加强血浆滤过透析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血浆滤过透析顺利进行,改善了肝功能衰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与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肾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ACLF的7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DPMAS+PE联合治疗组(观察组,n = 34)和单纯PE治疗组(对照组,n =38).比...  相似文献   

16.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不同类型重型肝损伤患者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循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用密闭的管路引入血液细胞分离机,经过连续不断的离心和分离,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出来,并将分离出来的含有毒素(或毒物)的血浆导出。同时,将正常的异体血浆导入,随同有形成分一起输入患者。结果此法200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重型肝炎、毒蕈中毒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共313例,全部病例经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一次置换量在1~1.3个血浆总量时,置换后可使TBIL、ALT、AST、PLT下降50%左右,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腹胀消退,乏力减轻,食欲增加。4例毒蕈中毒患者、1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与1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均痊愈,人均血浆置换疗法分别为1.25、2.8和6.4次。23例慢性重型肝炎中,早、中期8例,痊愈5例,转出1例,死亡1例,人均血浆置换疗法6.8次,而晚期15例中,人均血浆置换疗法10.5次。发生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主要是过敏反应,经处理可完全缓解。结论血浆置换疗法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此法治疗急性重型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最佳,早、中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次之,晚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预性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肝功能、血凝检测结果指标变化,评估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08~2010年期间收治的10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实施血浆置换术患者血清肝功能、血凝检测指标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72h),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蛋白(TP)、清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钾离子(K+)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结果 108例实施血浆置换术的患者治疗后(72h)TBIL,ALT,AST,GGT,LDH,HBDH,PT,APTT和INR比治疗前低(P<0.01),TP,CHOL,TG治疗后比治疗前高(P<0.01),TBA治疗后比治疗前低(P<0.05),CHE,ALB,K+治疗后比治疗前高(P<0.05),以上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对血浆置换术疗效更具临床检测意义的项目是TBIL,ALT,AST,TBA,CHOL,PT(s)和INR等,而其余检测项目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尚待进一步证实.10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术治疗共222次,其中1次的有39例,2次的有36例,3次的有21例,4次的有12例,观察发现,早期行血浆置换的患者存活率较高,而在晚期患者即使给予多次血浆置换,存活率往往较低.因此,应强调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结论 血浆置换术能够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水平,为肝功能的恢复和肝细胞的再生创造条件,是缓解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等待肝移植手术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是台湾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强调护理人员除目前的护理活动外,还应加强对舒适护理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患者。根据这一模式,笔者将舒适护理融入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的整体护理过程中,使患者愉快地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也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不同类型重型肝损伤患者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通过体外循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用密闭的管路引入血液细胞分离机,经过连续不断的离心和分离,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出来,并将分离出来的含有毒素(或毒物)的血浆导出.同时,将正常的异体血浆导入,随同有形成分一起输入患者.结果 此法200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重型肝炎、毒蕈中毒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共313例,全部病例经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一次置换量在1~1.3个血浆总量时,置换后可使TBII、ALT、AST、PLT下降50%左右,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腹胀消退,乏力减轻,食欲增加.4例毒草中毒患者、1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与1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均痊愈,人均血浆置换疗法分别为1.25、2.8和6.4次.23例慢性重型肝炎中,早、中期8例,痊愈5例,转出1例,死亡1例,人均血浆置换疗法6.8次,而晚期15例中,人均血浆置换疗法10.5次.发生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主要是过敏反应,经处理可完全缓解.结论 血浆置换疗法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此法治疗急性重型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最佳,早、中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次之,晚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