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借助一种新技术,测定活体动物的颅内压,在测定过程中,应用微循环显微镜通过颅骨窗观察了脑软膜的微循环。结果表明,随着颅高压增高,脑软膜的微循环障碍就越严重,表现出严重的细胞聚集和脑软膜微血管的扩张,最后脑软膜微循环停止流动,动物死亡。实验提示:临床上脑高压症必须早治,要在脑微循环障碍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相似文献   

2.
早期脑血管病的微循环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血液微循环观测,分析微循环障碍与早期脑血管病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人体甲襞微循环的微血管和微血流的动态变化。结果:微循环障碍患者,表现明显微血管痉挛性和淤滞性改变,由于微循环灌注减少,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微血栓形成。结论:微血管及微血流的异常影响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导致微血管内皮损伤、血液的凝固性增强,而外周血流及血管的异常改变,同样可影响脑血流量及供血。提示微循环障碍与早期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对早期预防、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32例脑性瘫痪患儿甲襞与耳廓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脑性瘫痪患儿甲襞微循环在形态、流态积分值及综合积分值上均高于健康儿;耳廓微循环中微血管畸形发生率及细静脉RBC聚集发生率,脑瘫组均高于健康组,而细静脉流速则脑瘫组明显较健康组减慢;脑瘫患儿耳廓与甲襞微循环中RBC聚集发生率及粒流、粒缓流出现率,耳廓均较甲襞为高,而脑瘫患儿微血管畸形发生率在甲襞与耳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活体动物脑微循环实验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以往的脑微循环研究工作表明,人及其他哺乳动物脑实质内血管管径都在100μm以下,因此,测量脑内血流量以及脑内血管反应性的技术主要用于脑微血管床的研究。人们已经开发了研究脑微循环的许多技术和方法,如:N_2O法、氢清除法、放射自显影法、标记微球法及SPECT方法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点,但它们有着共同的不足,那就是无法直接观察脑微血管的行为(如:脑微血管管径、微血流速度、微血流量、微血管运动振幅、频率等)变化。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观察静脉注射葛根素对小鼠脑微循环的影响,应用JI 200型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直接记录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0.2mg/kg)3min后,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且持续30min;提高葛根素剂量(2mg/kg),其效应加强且持续60min。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脑微循环障碍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后,脑微循环血流量有改善,但作用较弱。结果提示,葛根素可增加正常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脑外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外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王凡*综述陈长才*审校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都伴随着脑微循环动力学和流变性改变,影响着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本文就其改变特点作一简要综述。1脑血流的变化脑损伤后的脑血流量(CBF)变化是脑外伤后脑微循环改变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家兔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颅骨开窗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观察了针刺家兔足三里、曲池、人中和内关穴对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可使正常家兔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足三里穴效应较强。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从而加快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微血管损伤和功能障碍可引起高血压发生、发展,高血压通过炎症及氧化应激等所致微血管重构和稀疏,可进一步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引起靶器官如心、脑、肾、眼等的损伤。临床通过控制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及消炎和抗氧化应激等策略可有效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的微循环障碍,借以讨论临床某些病人的脑功能紊乱。方法:用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一是压迫静脉造成颅内高压模型;另一种是应用荧光素钠作脑血管造影,观察脑外伤后荧光素自脑微血管内向外渗漏的范围。用家兔作实验,通过颅骨窗观察脑软膜的微循环变化。结果:高颅内压时脑微循环停流,当颅内压降低时脑微循环流态正常,无论微血流停流或复流过程均无粒摆流。脑外伤后荧光素自脑微血管中向外渗漏,标识出脑损伤的范围。结论:脑微循环障碍是颅高压的合并症,荧光素自脑微血管向脑组织通道渗漏可显示脑外伤的范围,对脑外伤后某些综合病征和后遗症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观察了维脑路通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所致大鼠脑缺血时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脑微循环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颅脑损伤时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与微循环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微循环障碍是颅脑损伤后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 ,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颅脑损伤后存在脑缺血和脑充血两个过程。脑循环状态主要决定于脑血管阻力而与脑灌注压关系不大 [1~2]。神经、代谢等诸多因素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而影响脑血流。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少 ,α -受体密度也低 ,故脑微循环的血液灌流的调节主要受局部代谢因素的直接影响。许多因素对脑微循环的影响都通过血管内皮细胞来实现。本文就颅脑损伤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几种体液因子在脑循环障碍中的作用作一介绍。1扩血管物质1.1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对小鼠脑膜微循环影响的图象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图象定量测量方法,对0.25MPa高压暴露后小鼠的脑膜微血管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定量测量。结果表明,HBO暴露后小鼠脑膜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微血管管径收缩,血流速度加快。作者以为,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的微循环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脑微循环与生物流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微循环与生物流变学胡金麟1综述随着生物流变学研究在医学各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将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引入到脑循环的研究领域,并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新的认识,因此笔者对有关的文献作了择要总结。1脑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  相似文献   

14.
肢体火器伤时脑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犬肢体火器伤时脑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发现肢体火器伤后脑微循环发生明显改变,犬脑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脑微血管扩张,管径增大,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因此,对肢体火器伤时,除对局部组织损伤的处理外,同时应注重远隔器官—脑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实验高压电烧伤软脑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高压电对机体脑微循环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 ,用WX -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观察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 ,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A、B)组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各时相均发生变化 ,观察各时相高压电对微动脉和微静脉、毛细血管管径均有影响 (P<0.01),对微静脉血流速度亦有影响(P<0.01)。脑血流灌流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高压电烧伤能引起家兔软脑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对10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进行检测,初步阐明其微循环变化特点,并与患者脑电阻图(REG)检查相比较.结果显示,球结膜微循环检测在脑动脉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REG.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单纯性机械窒息和胸部挤压伤所致的脑微循环改变、脑血流、颅内压、血及脑脊液乳酸的变化。结果显示单纯机械性窒息2min后微循环明显变化,胸部挤压伤5min后出现更明显改变。微循环障碍早期表现为微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后期血管通透性增加、流速减缓,直至血流淤滞、红细胞溢出。单纯性窒息颅内压升高较缓慢、幅度小,胸部挤压伤颅内压急骤升高、幅度大,二者有明显差别。因此,包含有颅内压升高和缺血缺氧二因素的胸部挤压伤对微循环有较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脑创伤后脑微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扫描电镜下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为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提供微循环基础。方法: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管铸型,50%盐酸腐蚀脑组织,制作脑微血管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正常大鼠脑微血管和急性脑损伤后3、12、48、72h脑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脑内有较稠密的微血管,分布均匀,外形规则、平滑,粗细均匀,行走弯曲自然。脑损伤后3h观察到小动脉行走僵硬,毛细血管充盈差,吻合减少,行走过度弯曲或形成盲端。24h和48h的血管有较多的渗出,铸型剂聚集或囊性扩张。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功能失调是导致加重继发性脑缺血缺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闭合式颅骨开窗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观察葛根素、川芎嗪、丹参注射液对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50只,腹腔注射 1%戊巴比妥钠 40mg/kg麻醉,将动物固定于大鼠立体定位仪上,于右侧领顶部用牙科钻钻开一直径为 6×8mm大小的颅窗,彻底止血后,小心剪开硬脑膜,暴露软脑膜,玻璃及牙科水泥覆盖密闭,将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的激光探头固定于颅窗上。之后动物取侧卧位固定,将右侧颈总动脉提起,结扎近心端,小心剪开颈总动脉,将一直径约0.3mm的尼龙线,穿入动脉,并同时观察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所显示的脑微循环血流量,穿到大脑中动脉时可出现微循环灌流量的突然下降,出现微循环血流量下降后,再向内穿入约1mm,然后将切口的远心端及动脉内的丝线牢固结扎,剪去多余丝线。实验结束后,查看尼龙线是否阻塞大脑中动脉的起始部,未阻塞动脉者实验数据作废。大鼠随机分为葛根素组、丹参注射液组、川芎嗪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结果阻断大脑中动脉后,供血区(额顶叶)脑微循环血流量迅速下降,并维持一较低水平,至阻断后50min脑微循环血流量才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低.说明此MCAO模型是成功的。各用药组用药后脑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脑康复冲剂临床用于治疗脑血栓血瘀证患者,本实验观察其对在大鼠实验性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大鼠预防性给药,用高分子右旋糖酐水溶液静脉注射形成大鼠软脑膜的微循环障碍,观察脑康复冲剂对大鼠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模后,大鼠软脑膜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表现为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等,脑康复冲剂组血流速度开始减慢的时间明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延长,且分级数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对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血液流态障碍,脑康复组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P<0.05),毛细血管网交叉点数开始减少的时间也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延长,差异显著(P<0.01)。结论:脑康复冲剂使大鼠血流速度和血液流态得到改善,具有预防和改善动物脑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