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陕西农村地区0~18个月婴幼儿肠道菌群与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5名0~18个月母乳喂养的健康婴幼儿进行粪便5种菌群的定量检测与体格发育的测量,菌群检测采用细菌培养法,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地区婴幼儿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构成比例较低,肠道乳酸菌与身长(r=0.379,P<0.01)、体重(r=0.296,P<0.05)显著正相关.营养优良儿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的比值(B/E值:6.87)显著高于营养正常儿(B/E值:1.05).结论 肠道乳酸菌及较高的定植抗力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陕西省婴幼儿冬春季肠道菌群定植抗力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抗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照年龄分层,抽取数量相当的腹泻患儿和健康婴幼儿,采集粪便样本同时收集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喂养及腹泻患病相关信息。采用二代测序的技术检测样本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结果 城市户口(Z=4.57,P<0.001),顺产(Z=2.75,P=0.01),母亲文化程度更高(Z=1.72,P=0.04)及母亲工作类型属于脑力劳动型(Z=2.74,P=0.01)婴幼儿的粪便微生物定植抗力更强。腹泻组婴幼儿的B/E值为0.13±0.27,肠道菌群定植抗力要强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F=5.419,P=0.022);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随着月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强(F=2.357,P=0.076);辅食模式为“添加肉类辅食不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组的B/E值为0.374±0.532,定植抗力较强(F=5.976,P=0.001)。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与消化道定植抗力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提高母亲文化程度,提倡正常顺产,普及科学合理的婴幼儿喂养模式可以改善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抗力。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新指标—B/E值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采用光冈氏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群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计算B/E值,探讨粪便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作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健康和疾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可干扰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而影响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将探讨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生长环境、抗生素应用、细菌间相互作用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等诸多因素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初始定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湿疹患儿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与血清D-乳酸含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月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35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且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均匹配的35例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并计算其对数值的比值(B/E值),同时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并对肠道菌群B/E值与D-乳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例组患儿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例组患儿血清D-乳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湿疹患儿的B/E值与血清D-乳酸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 607,P0. 05)。结论湿疹患儿存在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减弱和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食管癌术后患者部分肠道菌群的数量,反映不同抗生素及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方案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6组,每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别接受6种不同的抗生素及肠内外营养干预方案: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B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C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D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E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F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G组).采用光冈菌群测定法检测患者术后第1次粪便中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以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菌群数量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的差异,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双歧杆菌[(10.59±0.39)比(10.88±0.10) lg10n/ml,P=0.186]、乳酸杆菌[(8.59±0.31)比(8.72±0.22) lg10n/ml,P=0.534]、肠杆菌[(8.43±0.50)比(8.67 ±0.24) lg10n/ml,P=0.266]、肠球菌[(7.40±0.61)比(7.78±0.16) lg10n/ml,P=0.111]及B/E值[(1.2589±0.0644)比(1.2560±0.0330),P=0.82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E、F、G组的拟杆菌[(11.08±0.48),P=0.139; (9.23±0.42),P=0.000; (10.80±0.26),P=0.004; (10.24±0.45),P=0.000;(8.05±0.53),P=0.000比(11.36±0.48) lg10n/ml]、双歧杆菌[(10.19±0.49),P=0.062; (9.00±0.52),P=0.000; (9.31±0.45),P=0.000; (8.47±0.56),P=0.000; (6.99±0.56),P=0.000比(10.59±0.39) lg10n/ml]、乳酸杆菌[(7.99±0.58),P=0.006; (6.84±0.47),P=0.000; (7.72±0.35),P=0.000; (6.93±0.43),P=0.000; (5.93±0.76),P=0.000比(8.59±0.31) lg10n/ml]、肠杆菌[(8.19 ±0.43),P=0.258;(7.93±0.60),P=0.020;(7.47±0.43),P=0.000; (6.90±0.42),P=0.000; (6.58±0.57),P=0.000比(8.43±0.50) lg10n/ml]、肠球菌[(6.90±0.54),P=0.037;(5.89±0.68),P=0.000;(6.20±0.52),P=0.000;(5.91±0.39),P=0.000;(5.14±0.58),P=0.000比(7.40±0.61) lg10n/ml]数量较B组均减少.D及G组B/E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1433±0.1350,P=0.025; 1.0706±0.1413,P=0.000比1.2560±0.0330).各组肺部感染(x2=3.647,P=0.601)及吻合口瘘发生率(x2=5.000,P=0.4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d及术后积极应用肠内营养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术后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7.
<正>肠道是细菌定植的主要器官,菌群的种类、数量、比值的变化,对维持婴儿生长发育、促进免疫系统成熟、参与生理代谢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婴儿的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功能紊乱、湿疹及哮喘等疾病有关。不同喂养方式是影响婴儿肠道菌定植和建立的因素之一,已成为临床新生儿学、生产奶制品企业、营养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辅食添加种类及摄入营养素对耍幼儿肠道菌群及定植抗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对336名婴幼儿分5组进行3日膳食调查,并随机抽取55名母乳喂养儿进行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肠道杆菌培养测定;菌群定植抗力用粪便中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的比值(B/E)表示.结果 婴幼儿肠道菌群总量在109cfu/g以上,拟杆菌属数量最高,其次为双歧杆菌属、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菌属.肠道B/E值平均大于1.与肠道菌群及定植抗力有显著相关性或被多因素分析选入方程的膳食因素有辅食添加的豆类、蛋类、水果类食物及摄入的营养素辅食纤维、维生素、脂肪、碘、锰等,它们对提高肠道有益菌数量,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结论 应及时给婴儿添加优质的辅食,有利于促进儿童肠道有益菌的繁殖与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分析孕期增重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纳入队列的具有完整孕期随访信息的323名孕妇,留取分娩后新生儿胎粪样本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对测序成功的207个样本序列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期增重不过量组(n=129)和孕期增重过量组(n=78)。结果 孕期增重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和孕期增重不过量组相比,孕期增重过量组的新生儿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P<0.05),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周、宫内抗生素暴露等因素,并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β=-0.378,P=0.013和β=-0.502,P=0.041)、Simpson指数(β=-0.055,P=0.012和β=-0.073,P=0.03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孕期增重过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组成并降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分析孕期增重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纳入队列的具有完整孕期随访信息的323名孕妇,留取分娩后新生儿胎粪样本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对测序成功的207个样本序列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期增重不过量组(n=129)和孕期增重过量组(n=78)。结果 孕期增重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和孕期增重不过量组相比,孕期增重过量组的新生儿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P<0.05),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周、宫内抗生素暴露等因素,并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β=-0.378,P=0.013和β=-0.502,P=0.041)、Simpson指数(β=-0.055,P=0.012和β=-0.073,P=0.03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孕期增重过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组成并降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陕西省南部贫困农村地区18~30月龄婴幼儿养育行为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其风险因素。方法 基于我国陕南农村地区1 243个婴幼儿及其家庭调查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婴幼儿、监护人和家庭层面剖析贫困地区家庭婴幼儿养育行为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1)67.34%的样本婴幼儿监护人为母亲,10.62%的监护人为高中及以上教育;2)“昨天给儿童讲故事”,“陪孩子唱歌和陪孩子玩游戏”的比例分别仅为13.68%、38.37%和39.90%,而“有时或经常打孩子屁股”的家庭高达90%以上;3)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能否上互联网、监护人是否有手机以及家庭房屋价值和监护人的养育行为间均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 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的养育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陕西省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为制订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与支持。 方法 2017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全部设区市(共10个)的30个县(区、市)中的600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通过査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农村基本情况、垃圾和污水处理、饮用水、户厕与粪便处理、病媒生物工作、环境卫生管理、土壤卫生等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调查600个监测点,3 000个监测户。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为77.87%,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0.31%,粪便处理以直接施肥(26.98%)为主,13.17%的监测点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49.83%的监测点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灭四害”工作全部未开展的监测点占比71.83%,87.70%的居民住宅周围有病媒生物滋生地,开展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监测点占比较大,土壤样品镉超标率达25.17%。 结论 2017年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处理厂的覆盖范围、卫生厕所的普及率、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土壤重金属含量等还不能满足改善农村环境的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健康婴儿母乳及配方乳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 ,分析婴幼儿饮食与肠道菌群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名母乳喂养婴儿和 60名人工喂养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 (P<0 .0 5 )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 (P <0 .0 5 )。 【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是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好的方法。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部分地区5岁以下儿童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陕西省部分地区5岁以下儿童健康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 【方法】 于2007-2010年间开展包括“母子系统保健项目”,采用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开展基线和终末两次横断面调查,通过对干预前后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结局、看护人保健认知与行为指标进行比较,对项目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儿童生长迟缓率在项目干预后下降至少50%,由6.9%降低到3.4%(P<0.01);儿童贫血检出率、近两周疑似肺炎患病率与近两周腹泻率均未有明显降低(P>0.05);看护人保健认知及儿童就医行为在项目后有明显改善,两种疾病患病后就诊率在干预后均提高到85%以上。 【结论】 项目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项目地区5岁以下儿童健康及保健水平,但儿童的贫血问题依然严峻,腹泻、疑似肺炎患病率降低不明显,需进一步结合地方突出问题,细化各种干预措施,加大干预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北省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个农村县的婴幼儿喂养行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对血红蛋白和身长、体重进行现场测量。结果 813名6~23月龄婴幼儿中,贫血患病率为30.6%,男童为29.2%,女童为32.2%;6~11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33.6%,高于12~17月龄的31.2%和18~23月龄的24.6%(P<0.05);母亲贫血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37.6%,高于母亲不贫血婴幼儿的28.8%(P<0.05);有初乳喂养史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27.4%,低于无初乳喂养者的48%(P<0.01);产后1~24 h内开奶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18.4%,低于24 h后开奶者的39.9%(P<0.01);营养不良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32.7%,高于无营养不良婴幼儿的22.2%(P<0.05)。结论 尽早开奶、初乳喂养、改善母亲贫血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有助于降低农村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食物喂养现状及其风险因素,为改善贫困农村地区家庭喂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4年在陕南贫困农村地区收集的1 354例18~24月龄婴幼儿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和食物喂养行为信息,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结果 1)食物喂养行为不能满足WHO要求的最小饮食多样性标准和最小进食频率标准、最小可接受饮食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8.09%、37.81%和66.17%,出生后从未补充营养元素铁的比例高达73.26%;2)独生子女,监护人为母亲,母亲教育程度,非低保户与营养元素补充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结论 应加强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的喂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和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陕南中老年农村妇女体力活动状况,为政府制定符合本地区体力活动健康促进策略和进行有针对性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0~60岁女性1 652人,进行体力活动问卷调查.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的女性比例分别为58.4%、29.8%和11.8%;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间运动的生热效应和总能量消耗均值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仅轻度体力活动水平的估计能量需要量大于总能量消耗量;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间家务活动、职业活动和静态活动时间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闲暇活动时间在23.2~24.6 min和社会活动时间在44.5~46.1 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务劳动的热效应是机体活动能量消耗的主要构成部分,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产热较少,长时间静态活动是超重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0~18月龄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与体格营养发育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陕西省富平县和澄城县336名0~18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和血常规的测定.结果 0~18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35.12%,并随月龄增大而逐渐增高;贫血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患病率(44.92%、47.46%、18.64%)明显高于非贫血婴幼儿(25.23%、35.32%、7.34%),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14.245、5.142、9.950,均P<0.05);同时,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49.07%、42.11%、57.89%)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28.51%、30.54%、32.21%),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14.245、5.142、9.950,均P<0.05).结论 陕西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营养不良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可明显增加贫血的患病率,贫血也可使婴幼儿体格营养发育滞后,二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了解陕西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分析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为改善其智力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访队列研究方法,通过基线数据、问卷调查和量表评估收集陕西省长武、彬县1 621名儿童相关数据.采用通径分析定量比较各因素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力的大小.结果 儿童标化后总智商平均得分为(89.9± 13.0)分.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总智商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儿童现阶段身高、父亲职业、现时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学校类别、母亲职业、低出生体重、孕期家庭经济状况、儿童性别(总效应分别为0.167,0.167,0.141,0.127,0.105,0.096,0.072,-0.067,0.055,-0.048).结论 陕西省西部农村地区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低出生体重、儿童饮食营养状况及教育资源选择等.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儿童智力发育的关注,提高我国学龄儿童智力发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