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抢救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发病早期即采用良肢位,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及早采用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 6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患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良肢位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良肢位摆放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脑损伤性偏瘫患者73例,病程≤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生命征平稳48 h后即给予良肢位的摆放.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 治疗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良肢位的摆放,特别是早期摆放对于促进脑损伤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和规范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均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改善(P<0.001),但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及虚拟现实技术干预。高压氧治疗每周6次,每次吸氧60 min。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每周6次,每次30 min。于干预前、干预10 d后、干预1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抑郁状况,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 d后、1个月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0 d后进行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徐平  张凌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2):263-26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神经康复治疗,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阶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的标准化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康复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其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积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残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1 次/d,45min/次,训练5次/周,连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如早期(病情稳定后)辅以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排列表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1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2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3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康复护理早期即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对照组仅在护理后期才给予少次数的良肢位摆放,采用Fugl-Meyer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好转情况明显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钟捷  张月娟  余艳兰  涂丽  刘红娜 《全科护理》2013,11(23):2115-2117
[目的]评价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功能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于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从少到多,从粗到细,由近及远,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病人入院当天即给予良肢位摆放,并贯穿康复全过程。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疼痛、足下垂、足内翻、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良肢位摆放,能有效降低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姚宇  曾明安  陈玲  刘文健 《中国康复》2019,34(3):131-133
目的:研究视听媒体指导脑卒中患者主动功能锻炼对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采用口头讲解功能锻炼方法指导患者锻炼。观察组在进行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基础上,通过视听媒体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治疗结束后2组分别行Fugl-Meyer运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平衡功能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过视听媒体来指导脑卒中患者主动功能锻炼,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卧位式强化训练对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外伤偏瘫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促进技术进行运动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卧位式强化训练。分别于术后l周、训练后8周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而实验组各项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式强化训练较常规运动训练能更显著地改善脑外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残损评价表评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对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用SIAS,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以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IM)4种量表进行评定,将SIAS运动项目部分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SIAS总分与FIM总分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SIAS运动项目部分得分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得分之间显著相关(r=0.7440-0.9426)。SIAS总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间,SIAS总分与FIM总分间可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SIAS评定急性脑卒中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效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6月收治同类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音乐放松,分别在干预前1d、干预后10d、20d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重复测量方法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SIASM)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SIASM对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测,并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arthel指数评定法(BI)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SIASM总分与FMA总分显著相关(r=0.9545,P<0.001),SIASM上肢分与FMA上肢分显著相关(r=0.9776,P<0.001),SIASM下肢分与FMA下肢分显著相关(r=0.9329,P<0.001),SIASM总分、SIASM上肢分、SIASM下肢分与BI得分均显著相关(r1=0.7694,r2=0.6301,r3=0.7552,P<0.001)。结论:SIASM是有效的,并且简便、实用,能敏感地反映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变化,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龚晨  王盛  李向哲  马颖  王栋栋 《中国康复》2020,35(9):451-454
目的:观察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再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用充气夹板控制上肢各关节活动的自由度进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运动力指数(MI)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UE、MI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