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前后门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变化,了解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前后,门急诊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结果护士教育前后年人均被针刺伤人次分别为45次和2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P<0.01)。结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教育及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曹晓霞  凌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92-1594
【目的】了解本省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职业防护意识与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及我院急诊科护士共110名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结果】46.0%的急诊护士有针刺伤的经历。其中,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针头/锐器放置不当、处理他人未处理用物、被他人不慎刺伤、因病人躁动被刺伤。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最多的职称为护士及护师,发生率为89.1%。急诊护士对于针刺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高,针刺伤上报率偏低,为10.9%,上报率低主要原因为医院.没有登记报告制度、护士认为没有必要报告以及针刺伤后不知向谁报告。【结论】在临床实际中,相关预防针刺伤措施仍未完全实施。应在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的基础上落实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切实做好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3.
俞荷花  彭飞  王芳 《护士进修杂志》2022,(13):1214-1218
目的 将急诊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提高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环境。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最佳证据,制定急诊针刺伤临床审查指标,规范临床行为实践,比较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知识知晓情况、行为依从性以及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急诊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知识水平大幅提升,其中护师针刺伤知识理论考核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6,P<0.05),主管护师操作考核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4,P<0.05);针刺伤标准操作依从性大幅提升均>70%;针刺伤发生率降低。结论 基于循证的临床实践变革能有效推进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控工作落实,提升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提高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标准操作执行率,有效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前后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的变化,了解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前后,全院临床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结果针刺伤防护教育后,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较教育前降低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教育是减少护士针刺伤害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许翠娴 《全科护理》2013,(34):3249-3250
[目的]了解导致临床护士针刺伤高发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制定、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调查95名护士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对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不规范,如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上报不重视及伤口应急处理不当,护理操作不规范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应制定、落实诸如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等相应的多层次防护措施,规避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廖飞  何彩娣 《护理与康复》2014,13(8):796-797
观察针刺伤防护教育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影响。对212名实习护士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进行针刺伤防护教育,包括安全防护教育、基本功训练、规范正确处理锐器和模拟针刺后的应急处理,调查实习护士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率,并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212名实习护士中发生针刺伤56人,发生率26.42%,其中针刺伤发生1次42人、2次10人、2次以上4人;针刺伤发生原因针帽回套居首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输液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6名注射室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针刺伤的情况,制定防范对策.结果 2011年36名护士中26名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2.22%,人均被刺伤3.97次/年,制定并加强防护对策后2012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为1.87%比2011年下降了53%.结论 输液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输液科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降低针刺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护理研究》2013,27(16):1624-1625
[目的]研究适合于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定针刺伤临床路径防治应急预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儿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因素,制定临床路径管理。1年后再次对该科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管理,具有规范注射、采血、输液、拔针、选择安全医疗器械等护理行为,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罗如乔  李盛桃  焦佳 《当代护士》2021,28(3):110-112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防范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度急诊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工作,指导护士分析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针对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工具运用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持续予以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10.
护士针刺伤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46例护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护士对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针刺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不按规范处理用后针头。结论: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重视针刺伤后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以及被针刺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选取我院在职、轮转的急诊科室护士60名,采用前瞻性问卷调查针刺伤害暴露情况、针刺伤害后预防控制情况以及针刺伤的心理危害等。结果10名急诊护士在抽调时间的前1年之内有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时仅有40%护士戴手套;75%的抽调对象认为HIV感染是针刺伤最可怕的后果,其次是感染肝炎病毒(18.33%);发生针刺伤后多数的护士出现了紧张(60%)、焦虑(50%)、恐惧(30%)等心理反应,90%的护士对针刺伤持无可奈何的态度。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多数护士遭受针刺伤的心理压力,加强针刺伤害安全管理并采取普及性预防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存在着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套针帽.针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孟晓琴 《华西医学》2012,(1):121-123
目的探讨防范护士针刺伤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并完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等措施,从而实现对针刺伤风险的有效控制。结果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增强,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确保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4.
健康促进对减少护士针刺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评价300名护士在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结果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护士对预防针刺伤的知识水平,使导致各种针刺伤的不良行为明显减少,而且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结论在护士中实施健康促进,能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达到自觉改正不良行为,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根本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了解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为制订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工作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针刺伤发生率为97.08%;91.57%认为针刺伤的发生原因是工作繁忙;被针刺伤后7.23%的护士未进行处理;6.63%的护士不知如何正确处理;97.59%的护士被针刺伤后未上报。结论 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防护知识的匮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某综合性医院全体临床护理人员323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323名护理人员在12个月内被针刺伤率为41.80%。针刺时正进行的操作主要是配药、拔针、处理废弃物等;9:00~11:00为针刺伤发生的高发时段;多数护士发生针刺伤时无干扰因素;针刺伤发生与护士视力、工作环境光线的关联不显著;操作中采取防护针刺伤措施的护士的比例为10.07%;刺伤后向护士长报告的仅有16.32%。结论护士发生针刺伤率较高。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并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督导护士执行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琳  李继平 《护理研究》2005,19(21):1887-1889
近年来,针刺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它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刺伤的防护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及防护措施,以期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杏梅  何萍 《全科护理》2012,10(13):1192-1193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480例急诊手术病人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观察操作者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无一例发生针刺伤。[结论]在急诊手术病人中应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有效避免护士针刺伤和血液污染的发生,保证病人有效循环血量。  相似文献   

19.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蕾 《当代护士》2009,(12):95-9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对本院护士发生针刺伤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482名护士中369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6.6%;共发生针刺伤163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4次;369人中有289人被污染针头剌伤,发生率为78.3%。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护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统计针刺伤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防护对策。结果:本组93名发生针刺伤315次;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于其他职称护理人员(P0.01);儿科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占30.20%;更换针头再次穿刺时发生针刺伤比例较高,占17.14%。结论:缺乏防护教育、违反操作原则、工作强度大、管理及制度不完善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