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山县周棚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0份农村儿童成人粪便,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粪便涂片染色,发现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12例,感染率为5.22%,其中11例为儿童,平均年龄19.6个月。最大者则3岁,成人1例为女性,其子及侄女均为感染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3种隐孢子虫卵囊改良抗酸染色的形态特点。方法细胞图象分析系统观察改良抗酸染色后的牛隐孢子虫(C.bovis)、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隐孢子虫猪基因型Ⅱ(Cryptosporidium sp.pig genotypeⅡ)三种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特点,测定卵囊长径和短径,计算卵囊指数。结果卵囊呈玫瑰红色,圆形或卵圆形,囊壁不着色,囊内子孢子的排列不规则且多形态,可见暗黑色颗粒状残留物。三种隐孢子虫卵囊中安氏隐孢子虫卵囊明显较其他两种卵囊大,但油镜下无法区分三种隐孢子虫卵囊形态。标本中常存在有大小不等、染色均匀、无内部结构的非特异性抗酸颗粒。结论改良抗酸染色法是较好的临床隐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但需要与非特异性抗酸颗粒鉴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调查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2004年和2005年夏秋季节,收集齐齐哈尔6个区、县330例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粪便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结果6个区、县330例腹泻患者的隐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3.33%,其中学龄前儿童的感染率最高,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9.09%。分别在龙江、林甸、富裕、富区查出隐孢子虫。结论隐孢子虫流行分布广泛,学龄前儿童及老人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黔南地区农村居民人体隐孢子虫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1739份农村居民人粪和47份动物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2.30%(40/1739),5县(市)在1.01%~5.29%之间,男性感染率2.23%,女性2.39%,0~2岁8.76%(12/137),3~6岁3.76%(7/186),7~12岁1.99%(4/201),13~17岁2.77%(8/289),18岁以上0.97%(9/92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以水样便居多。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CSO阳性率为2.13%(1/47)。结论黔南地区农村居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人群感染率及动物感染率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及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验证接触动物、营养不良与隐孢子虫病感染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探讨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化的原则,在湖南省湘南地区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以卵囊阳性为病例,卵囊阴性者为对照。将同一粪便标本一式二份,分别用碘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接触动物者感染隐孢子虫的aoR=374,aOR=3.14。营养不良者感染隐孢子虫的aOR=4.66,aoR=4.35。碘染色法检出卵囊41例,阳性率1.9%,改良抗染色法检出卵囊41例,阳性率1.9%,符合率为100%。结论动物是人感染隐孢子虫的最重要传染源,接触动物是隐孢子虫感染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所致的继发性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胃肠道形态学的功能变化,是造成易感染隐孢子虫病的危险因素。碘染色法简便,可靠,是检测粪便中CSO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及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对青岛地区969例儿童粪便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检查,共发现阳性者26例,感染率为2.7%,其中一乡村为7.9%.隐孢子虫感染率性别间、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间无显著差异,但乡村与城市间有极显著差异.人际传播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隐孢子虫在青岛地区的发病情况及其致病性。②方法抽样调查青岛市(市内、市郊)腹泻病人及散居人群,收集其粪便标本,用金胺-酚染色法及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对该虫阳性者进行随访并查其家庭成员。③结果共调查3655人,隐孢子虫检出率为2.4%,其中腹泻病人、散居人群、阳性者家庭成员检出率分别为2.2%,1.9%和8.6%.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5%和2.2%.成人和儿童检出率分别为0.7%和3.3%.市区和郊区分别为2.0%和3.0%.儿童高于成人(χ2=25.79,P<0.01),市郊高于市区(χ2=3.88,P<0.05)。阳性者的临床症状随隐孢子虫卵囊数量的增多而加重。重度感染者家庭成员检出率与其他两类人群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2=24.29,P<0.001)。④结论青岛地区人体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较严重,其中重度隐孢子虫感染者为危险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安氏隐孢子虫卵囊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获取纯净的安氏隐孢子虫卵囊外培养模型。方法研究改进分离纯化安氏隐孢子虫卵囊的方法,采用蒸馏水稀释Sheather’s蔗糖溶液配制不同密度的蔗糖溶液,比较不同稀释比的Sheather’s蔗糖溶液漂浮卵囊的效果,并首次比较了蒸馏水和PBS稀释的Sheather’s蔗糖溶液分离纯化卵囊的活性,将两种方法分离纯化的卵囊37℃水浴1h进行脱囊率比较。结果2:1蔗糖溶液(2体积Sheather’s蔗糖溶液与1体积的蒸馏水)分离奶牛粪样中卵囊效果最好。漂浮三次即可获得大量卵囊,回收率为83.70%,三次漂浮的卵囊总数较Sheather’s蔗糖溶液高57.53%。蔗糖溶液多梯度密度纯化法纯化后的卵囊杂质较少,回收率为47.52%。蒸馏水稀释的蔗糖溶液分离纯化卵囊脱囊率为87.87%,PBS稀释的蔗糖溶液分离纯化卵囊的脱囊率为8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1蔗糖溶液适用于分离安氏隐孢子虫卵囊,且用蒸馏水代替PBS稀释Sheather’s蔗糖溶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其活性不受影响。可用于体外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昆明地区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Cs)是由寄生于人或其他动物胃肠道和呼吸道隐孢子虫所引起的。在免疫低下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感染率高且危害严重,其引起的腹泻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为了解隐孢子虫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感染率,本实验室对我院30例住院 相似文献
11.
12.
食品和水源微小隐孢子虫18S rRNA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生蔬食品及相关水源微小隐孢子虫污染情况,并研究其卵囊分离及18S rRNA鉴定的方法. 方法采用分步离心富集法从78份生蔬食品和相关水源中分离出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并提取DNA模板,利用微小隐孢子虫18S rRNA 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446bp)进行多聚酶链反应扩增,扩增产物经回收克隆后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 结果从78 份样品中检出4份特异性条带样品.限性样品的重组克隆经PCR鉴定可重现446bp的特异性条带,其酶切产物亦与目的基因PCR产物位置相同.重组菌液的测序结果与Geabank数据库中微小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 结论建立了一种监测生蔬食品及相关水源中微小隐孢子虫污染的基因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潍坊南部山区儿童隐孢子虫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隐孢子虫病在潍坊南部山区儿童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随机抽样收集1943份儿童和部分患者家的家畜粪便样品,用金胺-酚染色法及改良抗酸复染法染色,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样本儿童隐孢子虫阳性率为2.83%,低年龄儿童感染率较高。秋季为儿童的感染高发季节,感染儿童家中饲养的家畜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中的家畜。结论:潍坊南部山区儿童隐孢子虫的感染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低龄儿童感染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机体免疫功能不健全有关;病畜可能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15.
16.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基因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15重组质粒pCR3 1- 15DNA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用重组的DNA疫苗于BALB/c小鼠后腿胫骨前肌注射免疫 ,于 0、3、6w共免疫 3次 ,10 0 μg/次。免疫后不同时间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指标。并用 1× 10 6卵囊进行攻击感染试验。结果 pCR3.1- 15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对C .parvum卵囊攻击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P15重组质粒pCR3.1- 15有可能作为侯选的隐孢子虫DNA疫苗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和鉴定微小隐孢子虫CP15/60—23基因重组卡介苗。方法以pET-30a-CP15/60-23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P15/60—23基因片段,然后克隆至TA载体;通过酶切、测序鉴定后,将CP15/60—23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定向克隆至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MV262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HSP)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MV262-CP15/60—23,用电穿孔将该质粒导入野生卡介苗(BCG—WT)构建微小隐孢子虫CP15/60—23基因重组卡介苗。结果扩增出792bp的微小隐孢子虫CP15/60—23基因片段,成功构建pMV262-CP15/60—23质粒,并通过PCR扩增和提取质粒、酶切等表明该质粒被正确导入BCG—WT中。结论成功构建微小隐孢子虫CP15/60—23基因重组卡介苗,为研究隐孢子虫病新的防治方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探讨艾滋病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253例艾滋病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的标本,采用甲醛-乙酸乙酰沉淀法,对标本进行集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根据患者血液中CD4+细胞水平和年龄分别分为< 200、≥200~<500、≥500个/μl3组和20~35、36~55、56~69岁3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253例粪便标本中,隐孢子虫阳性32例(12.6%),3种CD4+细胞水平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20.4% (20/98)、9.2% (12/130)、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3,P<0.01).在32例隐孢子阳性患者中腹泻5次/d以上22例(68.8%),3种CD4+细胞水平组各有15例(15/20)、7例(7/12)、0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处于HIV无症状期、AIDS前期、AIDS期,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7)、21.3% (19/89)、8.3%( 1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2,P<0.01).32例隐孢子阳性患者中引发肠炎者22例.城市与农村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7% (7/104),16.8% (25/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6,P<0.05).253例艾滋病患者3个年龄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3%(4/55),13.4% (22/164),17.6% (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9,P>0.05).结论 隐孢子虫感染率及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CD4+水平、艾滋病分期及疾病发展到直肠炎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