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组织变化规律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下唇随着上切牙的内收而内收,而下切牙无显著性改变,上唇变厚,下唇变薄。上切牙伸长,下切牙压低,而上唇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的内收与上唇内收显著相关,与下唇内收轻度相关。结论上下唇部的内收有利于改善Ⅱ类软组织面型,但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其代偿机制有其特殊性,提示正畸医生在面型分析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8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规律,为临床设计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14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8例,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统计分析和配对 t 检验。结果矫正后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变均不显著,但下颌骨有后下旋转的倾向。上下唇基角无明显改变,上下唇倾角,鼻唇角有明显的增大。结论固定矫正主要通过牙的移动进行掩饰性治疗,颌骨畸形并未矫正,提倡早期进行功能矫正以改善骨骼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He矫正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规律,为临床设计与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14岁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8例,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统计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变均不显著,但下颌骨有后下旋转的倾向。上下唇基角无明显改变,上下唇倾角,鼻唇角有明显的增大。结论固定矫正主要通过牙的移动进行掩饰性治疗,颌骨畸形并未矫正,提倡早期进行功能矫正以改善骨骼畸形。关键词安氏Ⅱ类错He掩饰性治疗头影测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Ⅱ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后颅颌牙面变化与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例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的骨组织、牙组织变化以及软组织变化,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分别内收了7.55 mm和3.05 mm,上、下唇相对E平面突度分别减小3.02 mm和2.74 mm,面凸角、Z角和鼻唇角分别增加2.39°、3.72°和8.11°,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凸角变化与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变化呈正相关(r=0.411,P0.05),与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402,P0.05); Z角变化与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及下唇突度变化呈负相关(r=-0.414、-0.421、-0.435,P0.05);鼻唇角变化与上切牙突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和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542、-0.388、-0.516、-0.400,P0.05)。结论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切牙大幅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侧貌改善与上下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变化存在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宁振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67-1269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胎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拔牙矫治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经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并以直丝弓技术矫治完成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8.4±1.0岁(16~24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并建立以上下唇突距变化值为因变量、相关硬组织变化值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矫治前后的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牙齿和面部软组织,颌骨变化不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下唇突距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突距,上下切牙倾斜度及面高比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上下切牙突距变化对上下唇突距的变化最具影响。结论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和面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软组织形态与切牙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双期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6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双期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用肌激动器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及位置变化所致.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结论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咬(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牙 合患者21 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 NA, 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 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 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 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 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者32例。用微种植支抗结合MBT矫正器进行矫正,观察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模型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正后前牙明显压低、内收、牙冠变短,覆颌和覆盖明显改善,软组织指标Stoms—U1、ULP、LLP、露龈宽度明显变小,U1/PP角、鼻唇角、Z角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能有效压低前牙,阻止前牙飘移,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牙源性错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 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 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 mm,下唇长度伸长了3 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 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安氏Ⅱ1与Ⅱ2错(牙合)的唇齿关系形态特征,探讨该特征间接反映的功能活动状态在错(牙合)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60例Ⅱ1错(牙合)、48例Ⅱ2错(牙合)患者为研究组,50例Ⅰ类(牙合)正常面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反映面骨关系的一般性项目(SNA角、SNB角、ANB角、SN-MP角、SN-OP角、SN-PP角、S-Go、N-Me、S-Go/N-Me),与唇齿关系项目(U1-SN角、L1-MP角、U1-PP、U6-PP、NLA角、Stmi-U1、LL-U1、UA-U1、UA-1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Ⅱ1错(牙合)UA-U1、UA-1减小,NLA减小,Stmi-U1减小,其唇齿关系上中切牙明显唇倾并与上唇过度贴合,上唇外翻,下唇对上中切牙覆盖明显减少.Ⅱ2错(牙合)U1-PP增大,UA-U1、UA-1增大,Stmi-U1增大,其唇齿关系为上中切牙舌倾并伸长;上唇与上中切牙分离;下唇过度覆盖上中切牙牙冠.结论Ⅱ1错(牙合)呈唇封闭不足的状态,Ⅱ2错(牙合)呈唇封闭过度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 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牙合)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早期Twin-Block(TB)功能矫治器矫治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通过X线正中(牙合)位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功能矫治前、功能矫治后患儿软组织和硬组织相关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能够促进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使下颌基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明显增加(P<0.05),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发生以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增加为主的牙槽骨代偿性改建;还可使软组织上唇突距明显缩小,上唇基部厚度、上唇紧张度、下唇突距、颏突度、软组织面突角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 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早期TB功能矫治器矫治,可改变硬组织颌骨间关系,使软组织颏部突出,改善鼻、唇、颏软组织形态结构,使患儿拥有良好的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牙源性错[牙合]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牙合]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1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mm,下唇长度伸长了3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矜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骀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