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1年4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有很多,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OTC药房的开放普及,药物性肝损害日渐增多。我们对我院2001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1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各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肝损害1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雄  唐力  周祥慧 《四川医学》2010,31(2):207-20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雅安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9年10月1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占35.10%,抗结核药占21.00%,抗生素占20.00%,中草药占18.30%;肝细胞损伤型占67.50%,胆汁淤积型占14.50%,混合型占17.8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由凤秋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63-1064
一般资料药物性肝损害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8~53岁,平均43岁,服药至发病时间最短1周,最长6月,致病的主要药物:抗结核药占58%;化疗药占24%;解热镇痛药占10%;抗生素类占9%;中成药占9%。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和腹胀等,占75%;其次为低热(46%)、黄痘(28%),皮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增多 ,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将我院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 86例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自 1 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我院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 86例 ,男 52例 ,女 3 4例 ,年龄 3岁~ 56岁。2 诊断标准诊断按梁扩寰[1 ] 归纳的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原有肝病患者现病情稳定及HBV携带者 ,应用某些药物后又加重肝损害者 ,也考虑与药物有关 ,亦作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2 ] 。3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患者服药史、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临…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对115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损害型、肝内胆汁瘀积型,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及早发现,调整用药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27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贻平  董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56-1456,1489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原发病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为制订临床用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提示临床应合理和规范用药,并进行监测、预防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6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尚进  陈瑶 《四川医学》2010,31(12):1810-18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间68例药物性损伤住院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占据较大的比例,占统计患者的51.24%。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皮肤巩膜的黄染、皮疹、肝肿大,有50%的患者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以肝细胞损伤为主42例(61.76%)。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以ALT为主,表现为100%,其次为GGT检查异常61例(89.71%)。结论药物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药物治疗;酌情适当给予应用护肝药物、支持疗法等,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发生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本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来各种药物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92例,探讨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比较分析了采用保肝降酶加UDCA(750 mg/d)治疗(A组=62例)及未应用UDCA治疗(B组=30例)的恢复情况,观察2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有中草药(22.83%)、抗肿瘤药(17.39%)、抗结核药(16.30%)和抗生素(13.04%)。经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P=0.0007,P=0.0009)。结论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是多样的,加用UDCA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国内新标准和Danan标准,对212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212例病例中,按国内新标准初步诊断确诊112例(52.8%),疑似病例91例(42.9%),排除9例(4.2%);疑似病例进行RUCAM简化评分系统再评分:极有可能7例,很可能有关50例,可能有关32例,可能无关2例,分别占疑似病例的7.7%、54.9%、35.2%、2.2%;按Danan标准诊断:极有可能48例(22.6%),很可能有关113例(53.3%),可能有关41例(19.3%),可能无关0例,无关10例(4.7%)。两种诊断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一般,故仍有偏差存在,主要原因为国内新标准仅节选了部分RUCAM评分系统。结论国内新标准较Danan标准简便易行且准确性较高,更适于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应用,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751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伤与年龄、饮酒史、乙肝病毒携带、治疗方案有关.年龄>60岁占58.8%(47/80).且患者年龄越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越高,有饮酒史占47.5%(38/80),乙肝病毒携带占45.0%(36/80).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显示,四联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50.0%).结论 抗结核药能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均能迅速恢复正常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 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患者中60%以上有乏力、纳差及黄疸,肝功能损伤以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变化为主.有肝细胞损伤型185例(80.4%),胆汁淤积型27例(11.7%),混合型18例(7.8%).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多见的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55.2%)、抗结核药(9.6%)和其他抗细菌药(5.2%).218例(94.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12例(5.3%),包括加重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8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易误诊漏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注意中草药、抗结核药、其他抗微生物药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数预后良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药物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诊断为药物性肝病56例,包括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等导致的药物性肝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肝功能(AST、LDH、TBIL)恢复、症状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是有效、安全的,并且对因氧化应急因素导致的药物性肝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两种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药物性肝病(DILD)通用诊断标准及Maria评分系统,探讨DILD分级量化诊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以通用诊断标准及Maria评分对325例疑诊为DILD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诊断及评分,比较评分分值在符合与不符合通用诊断标准的两组之间的分布情况,研究分值与定性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325例患者中218例符合通用诊断标准,其中208例(95.4%)计分≥10分,107例不符合通用诊断标准,其中79例(73.8%)计分<10分。经ROC分析,Maria标准曲线下面积为0.9121,95%置信区间为(0.8803,0.9439)(Z=25.40,P<0.001)。Maria评分≥10分诊断DILD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3.8%。结论两种DILD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aria评分系统诊断DILD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成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机体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引发肝损伤。传统的肝损伤诊断指标主要依靠血清肝功能检测(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但这些传统指标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对肝损伤相关的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122、α-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氧磷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苹果酸脱氢酶、T-激肽原等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近期国内外较新的药源性肝损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