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眼眶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30-131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皮样囊肿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45例眼眶皮样囊肿进行CT、MRI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皮样囊肿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CT对病变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囊肿的内容物性质,可反映囊肿的生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平扫,其中4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MRI可以反映肿瘤的特征,可以从多方位对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诊断,明确肿瘤与眼眶及视神经的关系,及肿瘤的“渐进性强化”特性。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B超征象,并探讨它们在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CT、B超检查。结果MRI、CT、B超检查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70%、92%;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6%、76%。40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37例(92.5%)呈“渐进性增强;”22例CT动态增强扫描,16例(72.7%)呈“渐进性增强”。结论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但定位能力差。MRI、CT均有助于肿瘤准确定位,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征象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此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低场MRI 和超声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1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 及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MRI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 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二者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MRI 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结论 B超是显示本病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能够对本病作出难确定性诊断,但其定位能力差;MRI 可以明确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指导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MRI)在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术后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8例,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定位准确,13例(73。22%)位于肌锥内,其中4例深达眶尖,3例位于肌锥内外,2例完全位于肌锥外。边界清晰,MRI动态增强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方法:对24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T对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诊断率为90.72%。结论:CT扫描对于海绵状血管瘤能准确定位、特异性很高,对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癌或肿瘤样病变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边缘规则光整,肿瘤直径0.7~3.2 cm,平均2.3 cm。所有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其中8例肿瘤强化显著,5例中等程度强化。CT对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诊断较准确,并且能对病灶做出定性诊断。结论CT可以很好地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在病变的定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眶深部肿瘤影像学的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眼眶深部常见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脑膜瘤2例,进行B超、彩超、CT影像学分析.结果:大部分眶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B超、彩超可给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信息,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位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也显示周围结构继发改变.结论:对大部分眼眶肿瘤超声联合CT等影像检查能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雁  陆伟  金玉坤 《医学综述》2006,12(7):416-41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B超、CT、MRI、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大都不需治疗,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生长迅速、肿瘤>4cm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