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和TCD,及其血液D-二聚体(DDi)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颈性眩晕患者1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口服西比灵加能量合剂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体征积分和血液DDi含量变化.结果:两组间疗效经Ridit分析具有明显差异(u=3.6169,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收期最大血流速度(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而基底动脉的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DDi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血液DDi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1528,P<0.01).结论: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降低血液中DDi含量,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和血液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杜氏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牵引、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40例,女53例;年龄21~70岁,平均46.39岁。治疗组48例采用杜氏通督理筋手法配合牵引、电针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牵引配合电针治疗,7d、14d、21d后,分别观测两组患者主观症状(眩晕、颈肩痛、头痛等)、客观体征(Jackson’s试验、椎A扭曲试验、Spling’s试验)及TCD血流速度变化等指标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体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下降,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杜氏理筋手法配合配合牵引、电针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患者易接受和配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建议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椎-基底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无效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2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颈肩痛、头痛积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脑部血液流量。  相似文献   

6.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推科治疗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较对照组的68.42%明显提升,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PI、R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肩颈痛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利于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TCD检查并予针灸和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27例,减慢3例,其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灸、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推拿配合中药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配合中药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临床观察标准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A)35例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照组(B)33例采用单纯的推拿治疗,对照组(C)30例采用单纯的中药湿热敷法治疗,并对3组治疗前后疗效及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均有疗效,但治疗组(A)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B)和对照组(C),且治疗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推拿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改善最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25例单用穴位注射治疗。结果:两组椎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观察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风池穴组(35例,A组),颈夹脊(C4-6 )穴组(31例,B组)及百会、合谷组(25例,C组),观察比较各组眩晕、颈肩痛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A、B两组眩晕程度及功能评分增加(P<0.01或P<0.05),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对颈肩痛改善评分明显(P<0.01)。提示针刺玉枕、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疗效优于其他穴位;颈夹脊穴对颈肩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艾灸手法治疗组(45例)和针刺对照组(45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2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为66.7%(P〈0.05)。艾灸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P〈0.05),血流阻力指数下降(P〈0.05);针刺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可扩张椎动脉、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3.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温针夹脊穴、风池、大椎、晕听区为治疗组计43例,与电针治疗的对照组24例作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均能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夹脊穴为主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明显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i GQ  Huang YX  Lu M  He LT  Huang NH 《中国针灸》2010,30(10):793-797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温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温灸组针刺百会、风池、颈夹脊穴等,温和灸百会、大椎、命门、神阙、关元穴;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同针刺温灸组中的针刺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针刺温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3.3%(22/3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温灸组治疗后VA、BA的Vm、R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针刺组VA、BA的Vm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VA、BA的Vm、RI较针刺组改善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提高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刺开"四关"加百会穴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冯国湘  吴清明 《中国针灸》2003,23(4):193-195
目的:观察针刺开“四关”加百会穴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合谷、太冲、百会;西药组,常规服用卡托普利片,每组各30例,治疗1个月。结果:降压疗效针灸组总有效率(80.0%)略高于西药组(73.3%),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针灸组显效率较西药组高(53.3%、40.0%),无效率较西药组低(16.7%、33.3%),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83.3%、66.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开“四关”加百会穴温针灸治疗EH有效,尤其对改善头痛、防晕、心悸等症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Cervicalspondylopathyisacommondiseaseinthemiddle agedandtheaged people.Itiscomplicatedindividingtypes ,andtheverte broarterytypeismostfrequentlyseen (above90 % )andmainlymanifestedasvertigoinclin ic[1 ] .Atthemoment,itisoftentreatedwithmedication ,acupuncture ,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7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55例和药物组52例。针刺组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动脉血流,并随访3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针刺组复发率亦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小针刀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小针刀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传统组采用常规体针进行操作,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小针刀组总有效率95%,传统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和风池穴组、颈夹脊(C4-6)穴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两组治疗后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眩晕度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针刺玉枕和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且疗效优于夹脊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