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雄杰  肖卓然  贾春华  赖敏  刘庆华 《世界中医药》2022,(10):1419-1424+1429
隐喻通过熟悉的、已知的“始源域”来认知不熟悉、未知的“目标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模式,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然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传统中医概念与理论是以天文、地理、人事等为“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人体,而构建起来的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医将面临许多中医学从未发现或意识到的人体生命现象与临床问题,现象需要解释,问题需要解决,二者都需要理论创新。隐喻蕴含的类比创新属性和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特点,共同决定了当代中医理论创新仍然需要隐喻作为重要的科学探究模式与解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权五赫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3-1446
中医传统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体自身经验的理论,本文以"自然之金"为例,运用大家熟悉的金属知识为始源域,来理解古人如何将其隐喻映射至中医理论中概念相对模糊的肺脏系统,即在探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知道古人是如何知道中医的理论,以明白中医的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且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类事物或经验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或经验,隐喻于中医学无处不在。中医理论是一种以人的身体感知经验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具有显著的体验性。因而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中医语言至关重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解读中医理论,可以明辨中医理论从何而来,源于自然、社会层面的何种经验或体验。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中医语言,可以激活死隐喻,通过隐喻认知可以发现新隐喻以丰富中医理论。中医学隐喻的研究将拓展中医研究的路径,可以架起中西医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隐喻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尚未被提出过的隐喻现象,即"象-概念隐喻"二重性。从《难经》语料的分析、现代学者的研究观点、以"火"的发生学来看"象-概念隐喻"二重性,从中医学"提壶揭盖"法来考察"象-概念隐喻"二重性四个不同方面论证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功能,并提出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应越过概念隐喻的边界,探索开展用中国本土原创思维工具和媒介来进行认知隐喻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近100多年来中医争鸣的历史背景下,中医学经历了存与废之外的“第三条路径”,即对中医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与建构。在此学术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启了中医学的认知隐喻研究热潮。中医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隐喻思维和表达,并贯穿于中医思维体系始终,采用认知隐喻理论对中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分析,进而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医思维方式,堪称是对“第三条路径”的积极尝试。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中医重构思潮影响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中医学展开的相关研究,并总结其研究之不足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记录中医语言的符号,是理解中医基本概念和命题的重要途径。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理论,按照班固"六书"中形、事、意、声的认知模式划分隐喻经验的感知来源,形成象形隐喻、象事隐喻、象意隐喻和象声隐喻四种隐喻类型。以既往中医学隐喻研究成果为材料,立足于形、事、意、声的内涵和特点分别阐释四象隐喻的含义,分析四象隐喻的始源域、映射过程和认知方法的独特性;并根据四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揭示四象隐喻之间的动态联系,探索适合中医基本概念与命题的隐喻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概念范畴体系延续的载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天地阴阳”与“人中阴阳”、血脉理论与经脉(络)理论中概念融合现象的剖析,表明《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融合现象与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的跨域映射有关,而且与医家的过度诠释也有密切关系。结合出土医学文献、利用发生学、诠释学、具身认知等方法,正确理解并清晰阐释中医理论构建的过程、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中医语言的认知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进而助推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风病"为例,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中风病"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认知根源。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主要基于一系列与"风"相关的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中医理论。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中风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8-28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医之"神"的概念原型。通过对源域即宗教的和哲学的神与目标域即中医之"神"的映射,阐释了中医之"神"的概念来源、概念内涵和概念变迁。《内经》的神概念是基于物质层面的神,通常意义上的精神是物质神的功能之一。形神合一是以物质神为前提的对神的产生、运动以及功能、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高度概括。对其概念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原有中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使其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现今获得新的发展,以充实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3.
取象比类作为传统中医理论主要的建构工具,在中医概念形成、理论系统构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对取象比类的结构、机制等诸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取象比类的实质就是“中国式隐喻”的结论.从隐喻视角揭示传统中医理论的构建机制和认知过程,有利于解读中医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中医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它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蕴含了什么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庄享静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中医理论是来自身体经验的理论,采用"近取譬"的隐喻语言解释概念,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本文借由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来了解古人如何经由对木的认识,运用木的自然特性、对人类的贡献、出现偏态或死亡为隐喻,阐释所类比的木形人及藏象配属肝胆的生理特性、脏腑功能、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等中医概念,以双收鱼与渔之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并以“六淫”中的风为例,系统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认为风之所以成为致病因素、有如此致病特征,是古代中医学家将人们对自然界风的认识移植到中医理论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隐喻认知”,是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说明我们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作为病因概念的六淫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西医专家一致认为,“非典”初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以遏制病情的进展与恶变。对于中医而言,最关键的是对其寒、热属性作出正确的判定。当前我们深入展开针对“非典”中医病证寒、温属性的研讨,对于有效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非典”以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外感热病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中医的寒、温属性,就是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辨别“非典”病症的属性是属于“寒”还是属于“温”。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像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说的:“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语言呈隐喻性。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结合语料库的方法,分析《黄帝内经》"阴""阳"在中医理论中通过方位隐喻、结构隐喻等进行进一步的意义建构,如"阴是内,阳是外""阴阳是战争中对立的力量"。出其在阐释人体健康和疾病、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20.
王强同志在“中医学及东方文化应是开放体系”(《人民日报》1987.7.30.)一文中提出,中医哲学是“过时的自然哲学”。中医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其依据“首先在于千百年来的临床事实”,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学理论概念(如藏象、经络、证等)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不仅为中医学找到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发展”中医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