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袁霞 《华夏医学》2007,20(1):139-140
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及临床广泛使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本院于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2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患者38例,全部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且在抗结核联合化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口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物,两组均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ALT、AST、TB下降变化及前后变化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痨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42例因抗痨治疗而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甘利欣,对照组给予甘利欣。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利欣治疗抗痨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急性肾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隆欣  陈惠虹  黄镇奎 《广东医学》2003,24(10):1131-1132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急性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6例因肾毒性药物所致急性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 3 8例 )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每日用量 12 0 0mg ,静脉滴注 ,1次 /d ,2~ 4周 ;对照组( 2 8例 )用复方氨基酸 9AA(肾安 )治疗 ,2 5 0ml/d ,静脉滴注 ,1次 /d ,2~ 4周。 2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2组中对急性肾衰总有效率分别为 95 %和 5 9% (P <0 0 5 ) ;对尿蛋白、尿 β2 -微球蛋白、血尿总有效率分别为 83 %、89%、89%和45 %、3 6%、5 4% (P <0 0 5 )。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急性肾损害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周世明  刘养明  吴彪  贾杰 《海南医学》2005,16(9):151-151,154
目的 观察与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187病例分治疗组-Ⅰ80例,治疗组-Ⅱ27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肝苏冲剂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或甘利欣静滴,治疗组-Ⅰ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滴1次/日;治疗组-Ⅱ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滴1次/日;各组病例有黄疸者加用苦黄静滴,疗程3周。结果 疗程结束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肝功能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治疗缉-Ⅰ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30)、TBil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无毒副作用。结论 还原型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配合其他保肝药治疗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肝水解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并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肝水解肽,对照组34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经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且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肝水解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nced liver injury DILI)的疗效,进而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7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护肝治疗基础上GSH1.8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是优于对照组,两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从而促进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院自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阿拓莫兰)治疗药物性肝炎30例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改琴 《铁道医学》2001,29(6):403-404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针剂对酒精性肝病的疗效。方法:酒精性肝病50例,随机分为GSH治疗组30例和采用常规疗法对照组20例。经4周治疗后观察肝功能,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胃肠道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黄疸消退,显效率为83.3%,有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肝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为15.0%,有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60.0%。两组在治疗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GSH对酒精性肝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肝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苏燕波 《广东医学》2006,27(12):1798-1798
我科2003~2006年期间对因抗结核药所致的肝脏损害48例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pHGF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疗效.方法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且达到停药标准时,实验组每天用120 μg的pHGF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对照组则以维生素C2g替代pHGF,两组疗程均为25~30天.疗程满后再次复查肝功以评定疗效,统计两组的疗效,结果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3.3%(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pHGF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有效.  相似文献   

12.
吴刚  董安国 《中原医刊》2007,34(24):23-25
目的观察化疗前后应用保肝药拮抗结核药肝损害的效果,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36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为三组,均采用“2HRZS/4HR”方案抗结核化疗。其中实验组120例,化疗前先用保肝药1~3d,继之与化疗药同服至强化期停药;治疗组150例,化疗药、保肝药同时启用,至疗程结束;对照组90例,直接化疗,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给予保肝药,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停止。结果实验组,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8%和6.7%;中断化疗比例各为2.5%,2.7%;调整化疗方案为1.7%和2%;与对照组的16.7%,10.0%及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前或同时应用保肝药,能显著提高抗结核药肝损害的能力。可避免不必要的停药,提高化疗成功率。两种用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应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2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凤 《广西医学》2003,25(2):189-191
目的:探讨结核药物对结核患的肝损害有关问题。方法:对2000-2001年上半年住院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03例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肝损害高发年龄在19-59岁(8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周之内占90.1%。轻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保肝治疗,重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19例好转,182例恢复正常,2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种类,频率,时间和防治对策,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判断是何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确保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而且还可及时发现,处理这些严重副作用,挽救患生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的326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23例缺血性胆道病变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共发生缺血性胆道病变23例(7.05%),其中肝内胆管病变9例,肝外胆管病变12例,肝内外多发胆管病变2例.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重症肝炎(RR:3.204;P=0.014)和冷缺血时间超过11.5 h(RR:4.895;P=0.000)是与移植术后发生缺血性胆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23例缺血型胆道病变患者依各自特点采用药物、经内镜和放射介入(10例)、外科手术(6例)及再次肝移植(7例)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73.9%(17/23).结论 针对胆管病变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尽量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和对受体术前仔细评估是预防肝移植术后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的重要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uses,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 (ITBLs) follow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326 OLT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02 to January 2009. The post-OLT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ITBL c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TBL occurred in 23 patients (7. 05% ). It included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s ( n = 9 ), extrahepatic lesions ( n = 12 ) and diffuse extrahepatic and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s ( n = 2 ). Through a COX regression, the risk factors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TBL serious hepatitis as the primary disease( RR:3. 204; P = 0.014)and cold donor ischemic time beyond 11.5 hours ( RR: 4. 895; P = 0. 000). All ITBL patients underwent drug therapy,endoscopy(n = 10), operation (n = 6) or re-OLT(n = 7). And improvement was found in 17 patients. Conclusion Avoiding too long old ischemic time of donor liver and carefully evaluating the indications of recipients ar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ITBL. It is crucial to select a proper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each individual patient.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Dong JH  Zhang LD  Wang SG  Bie P  Y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36-123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从1999年2月至2004年8月间212例次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情况.结果共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14例(6.6%),其中肝门部胆管病变5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病变6例,肝内胆管多发病变3例.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0 h,供受体ABO血型不符,术后肝动脉病变及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ITBL发生率分别为9.8%(10/102)、22.2%(2/9)、40%(2/5)及14.6%(7/48).14例患者采用内科保守、内镜、外科及再次肝移植治疗,7例治愈,4例病情改善,1例无效、1例死亡.治疗有效率为78.6%(11/14),治愈率为50%(7/14),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7.1%(1/14),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失功率为23%(3/14).结论尽量避免供受体ABO血型不符和供肝冷保存时间过长,及时处理术后肝动脉病变是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有效措施.根据胆管树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肝损害问题。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1 464例肺结核病患者中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1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高发年龄为20~60岁,占70 .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发生于用药后8周内强化治疗期的占73. 8%,轻者加保肝药治疗可不需停用抗结核药物,重者须停药并着重保肝治疗。157例(91 .3% )恢复正常, 13例(7 .6% )好转, 2例恶化出院, 41例( 23. 8% )需减量或停药,对化疗效果产生影响。结论 应用抗结核药物易发生肝损害,体重<50kg的老年男性、既往已有肝损害或嗜肝病毒感染、饮酒、合并肺外疾病、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药联用等为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种功效的中药方剂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研究功效不同的3种方药对二乙基亚胺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艇。方法:建立Solt-Farber二步有短期动物模型,用981208冲剂、三石猫胶囊和复方丹参注射液3种中药进行干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组织 色比较r-谷氨酰转肽酶(GGT)变灶的个数及面积,结果:3种 均可减轻DEN致大鼠肝脏细胞毒性损害,抑制癌前变异细胞的增生;对肝癌前GGT阳性灶的个数/cm^2和面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肝汤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49例抗痨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复肝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肝泰乐,静脉点滴维生素 C、维生素 B_6,肌苷注射液。结果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肝汤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因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收集本院自1998年1月-2006年12月发现的肝硬化合并Dieulafoy病患者16例,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16例患者最初均诊断为肝硬化所致的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溃疡病出血,但由于治疗效果不好,反复经内镜、血管造影检查,最终确诊为Dieulafoy病,后经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好转。[结论]由于Dieulafoy病的诊断困难,当合并肝硬化时更容易误诊或漏诊,故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可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