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损伤后保护残存的神经元是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目的:验证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方法:随机将26只雄性Wistar大鼠等分成模型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给予高压氧5d后与模型组同时制作脊髓T9~10全横断模型。结果与结论:尼氏染色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8h及1d,脊髓前角的浓染的细胞多见,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脊髓前角浓染的细胞较少。TUNEL染色也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脊髓损伤后8h~1d,2组大鼠脊髓前角内均可见大量的凋亡神经元,3d时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相比于模型组,高压氧预处理8h,1d后大鼠脊髓前角凋亡神经元较少(P<0.05,P<0.01)。说明高压氧预处理能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2 8只成年体重为 2 0 0g的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 6、8周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脊髓前角切片HE染色 ,从而探讨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6和 8周时 ,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活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步行训练提高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的脊髓可塑性机制。方法:8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胸髓横断模型组(n=33)、SCI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治疗组(n=33),分别于术后第7天、15天、45天,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SCI大鼠脊髓腰膨大内前角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胸髓横断大鼠BWSTT后,腰髓前角神经元超微结构出现代偿性改变。结论:BWSTT后胸髓横断大鼠可通过增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腰髓前角神经元的可塑性,促进其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以及减轻后肢肌萎缩有无促进作用。方法:将正常组、对照组、督脉电针组(电针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组)和督脉电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针NSCs组)成年大鼠T10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其中NSCs组和电针NSCs组在损伤处移植神经干细胞,电针组和电针NSCs组在术后开始接受督脉电针治疗。所有实验动物在脊髓损伤后存活65天。结果:电针NSCs组大鼠其腰段脊髓受损伤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实验对照组大鼠。电针NSCs组大鼠后肢的股二头肌萎缩程度明显小于其他实验对照组大鼠。结论: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受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以及减轻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瘫痪的后肢股二头肌的萎缩状况。  相似文献   

5.
吴斗  陈君长  刘强  肖虹  卢向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57-59,i000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型。术后3d,1,2,4,8和12周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前角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内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电镜观察。 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变化:1,2,4,8,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照组86.5%,64.4%,60.9%,58.8%,58.5%,53.5%;实验组88.7%,71.5%,79.9%,79.3%,72.4%。69.9%.P〈0.05)。②神经元酶学功能评价:实验组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对照组有提高约20%(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凋亡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凋亡细胞个数):对照组为10.24&;#177;3.82;实验组为4.53&;#177;2.16。④神经元超微结构:实验组电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形态改变,没有发现典型凋亡小体。 结论: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成年大鼠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死亡,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全横断组,分别以脊髓全横断组术后1,3,7及21d为标准时间点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收集小脑前叶皮质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BD~NF在不同组别小脑前叶皮质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脊髓全横断组中,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的表达在1d组,3d组尚未出现明显增加,到7d组时表达则明显升高,21d组时表达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脊髓全横断后,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Bcl-2、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雪旺细胞组、雪旺细胞一海藻酸钠凝胶组,每组30只大鼠。制作T10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1、7、15、30、60d5个时间段对动物取损伤区1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水平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15、45天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性增高(P〈0.05),30d高度表达并持续1个月。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7、30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单纯损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 方法:1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在椎管内损伤区上下两端注射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PBS;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不做其他处理。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造模后21 d后,对照组脊髓损伤区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实验组BB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胚胎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期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可以提高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助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李云  彭春  王廷华 《中国临床康复》2011,(19):3534-3537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GFP转基因小鼠嗅鞘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SD大鼠T9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变化,用β-actin作内参。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造模后3d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7,14,21和28d回到假手术组水平。嗅鞘细胞移植后21d,嗅鞘细胞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全横断脊髓损伤致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早期表达上调,随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无差别;嗅鞘细胞移植后期可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m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应既能模拟人类脊髓损伤,又能排除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并具有广泛可重复性,脊髓全横断模型是目前较理想的选择。但由于操作方法的多样性致使疗效差异较大,各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较性。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分析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行为学改变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常规脊髓横断组(n=24)和显微脊髓横断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造模后7,14,28 d组。以T9椎体为中心,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其他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显微脊髓横断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组于造模后7,14和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横断处脊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常规脊髓横断组和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造模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造模后一至二周,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常规脊髓横断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提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各组n=10),即对照组和远程预处理(RPC)组。所有动物脊髓缺血前1h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30mg/kg,iv)。RPC组动物麻醉后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2次(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双后肢,压力26.6kPa,阻断10min,松开10min,再阻断10min),最后一次缺血后再灌注30min,阻闭肾下腹主动脉20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双后肢短暂缺血,其余同RPC组。再灌注后4,8,12,24和48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石蜡包埋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PC组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与对照组相比,RPC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P=0.000),且神经功能评分与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868,P<0.01)。结论:远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髓全横断模型在造模时常难以保证神经纤维的完全离断。目的:构建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构建脊髓T10节段全横断模型;假手术组动物仅打开椎管与硬脊膜而后缝合,但不损伤脊髓。建模后1,3,5,7d分别进行BBB评分以评估后肢运动功能,检测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来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并行形态学观察来评估脊髓肉眼观病理形态。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建模后1,3,5,7d时,其BBB评分降低(P〈0.01),未检测出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完全横断,而假手术组脊髓形态完整。结果提示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建立稳定、标准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修复的前提。目的:建立一种实用、标准、可靠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脊髓损伤组:打开T8胸椎对应脊髓,剪开硬膜,用特殊设计的眼科维纳斯剪横跨脊髓背侧中线剪断脊髓的后3/4,深度1.5mm。1h后行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对照组:只打开椎板,剪开硬膜,暴露脊髓进行假手术。结果与结论:造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造模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脊髓损伤组造模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4周基本停止,最终运动功能评分未超过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脊髓损伤组可以明显看到感觉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值急剧降低,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3/4横断伤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作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是研究脊髓再生修复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病灶的研究较多,而对脊髓损伤后远端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三者形态结构实时变化观察和研究的文献很少。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远端肢体神经、运动终板和骨骼肌随时间推移形态学变化的自然病程。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35只,假手术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在第1,2,4,12,24周分别观察3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组大鼠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出现板层分离;24周时崩解髓鞘板层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与无髓神经纤维较12周时增多。②脊髓损伤组大鼠运动终板在脊髓损伤12周时明显退变突触结构与较完整突触结构并存;24周时已找不到运动终板。③脊髓损伤组大鼠内侧腓肠肌在脊髓损伤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表明大鼠在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自然病程中,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均呈规律性改变,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显著变化,24周时呈结构毁坏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组)和HBO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HBO+NSCs组)各10只。2组均采用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均给予NSCs移植治疗,HBO+NSCs组在移植后辅以HBO治疗。治疗后检测移植在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的情况。结果:术后第28d,HBO+NSCs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数量显著多于NSCs组(P〈0.05)。2组大鼠的脊髓损伤处及其相邻的组织均可观察到较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染色细胞。HBO+NSCs组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染色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NSCs组(P〈0.05)。结论:HBO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并能促进这些细胞能分化为NSE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损伤脊髓中NG2胶质细胞的活化。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15):手术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在术后3 d、7 d、30 d,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G2细胞活化。结果相比较假手术组,手术组脊髓损伤后NG2细胞活化明显,细胞增殖活化在术后3 d升高,7 d达高峰,持续至30 d(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NG2大量活化增殖,参与了胶质瘢痕形成,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上也有多种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目的:探讨氢盐水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ZIVIN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并采用氢盐水治疗(设为氢盐水组),同时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氢盐水组兔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于再灌注后6,12,24,72 h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再灌注后72 h,与模型组相比,氢盐水组丙二醛浓度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脊髓前角大量运动神经元细胞坏死,胞浆内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氢盐水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完整,仅有少量运动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未见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模型组见大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氢盐水组见脊髓前角少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证实,氢盐水可抑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