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一类移植细胞日益引起关注,但多为基础研究。目的:就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合并重度心力衰竭1例进行报道。方法: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合并重度心力衰竭女性患者1例,经冠心病介入治疗置入3枚支架及内科药物系统治疗,仍有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使用冠脉微导管经左冠前降支将含有脐血单个核细胞2.4×108个,总计50mL干细胞悬液注射到梗死相关血管。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近4个月,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射血分数从术前22%,移植后42%,到移植后21d升高至53%。血脑钠肽从术前1730ng/L,移植后854ng/L,到移植后21d降低至264ng/L。移植后4个月患者无胸闷、气短、乏力、呼吸困难发生,可以从事日常活动。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于乐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14,(50):8103-8107
背景:多项基础研究证实人脐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但目前尚未有该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25例,其中12例患者冠脉造影后通过微导管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注入到冠状动脉远端,1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规范应用药物治疗,急性期均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指标为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移植组治疗后12,2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2,2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各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表明利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经冠状动脉或经心肌内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减低心肌梗死范围和改善心功能等,但脐血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成年家兔随机分3组:移植组15只,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经耳缘静脉注入2x107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500 μL;对照组15只,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同途径注入生理盐水500μL;假手术组15只,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术后24h同途径注入生理盐水500 μL.移植后1,2,4周超声检测心功能;移植后4周心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心肌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Bcl-2、Bax蛋白在心肌细胞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心功能显著改善.②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存在BrdU阳性细胞.③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Bcl-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④移植术后4周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证实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迁移至急性心肌梗死周边区:调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并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5.
杜丹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11,(10):1851-1854
背景: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目的:总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的作用与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9 PubMed数据库及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人脐血干细胞有望成为更为理想的细胞源,但因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如人脐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最适宜的移植治疗时间,最有利的移植途径,最佳的移植数量,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如何,移植后能否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程度如何以及其疗效和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6.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立即将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分3次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移植后5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5d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移植前缩小(1.20±3.7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径较移植前缩小(4.50±4.5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提高(10.65±9.83)%(P<0.01)。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心肌运动的影响。方法: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分离纯化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2.5MHz)分别检查术前,术后2d,术后30d心脏左室各部位心运动速度的变化。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d两组均出现左室缺血区心肌运动速度下降,前壁增厚度率下降,左室其余各壁(室间隔除外)代偿性运动增强,二尖瓣侧壁运动显示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降低无明显差别,心输出量,射血分数降低,术后30d,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得以较好保持,左室运动改善,两组相比差别显著。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运动,有效维持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但关于移植后远期疗效的临床报道较少.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实验,随访12个月,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远期疗效.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9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导管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入选华山医院心内科26例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n=1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当天,选取左髂后上棘为穿刺点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对照组(n=12)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评估:术后6,12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和几何构犁参数改变;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间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①超声心动图显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6个月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而随访至12个月时,移植组左事射血分数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但与6个月时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几何构型参数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③心力衰竭问卷评分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利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由于样本量较小,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仍然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报道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包括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目的: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腰穿途径移植后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鞘内注射法将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到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改良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RI变化;同时对随诊患者行胸片、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客观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安全性。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3,9,12个月,治疗组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移植后9,12个月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i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在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相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2个月MRl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MRI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鞘内注射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护理措施。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16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家属签字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救治成功率为76.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给予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入院时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因AMI收住的3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死组(45例)与存活组(31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心血管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脑卒中病史、肾功能不全、贫血、首发症状呼吸困难、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红蛋白减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峰值水平与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及陈旧性MI病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患者30例,左西孟旦以0.05ug/(kg·min)起始,经观察无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浓度渐增至0.20ug/(kg·min)并维持24h。结果呼吸困难程度评分用药前为(1.95±0.71)分,用药24h为(1.49±0.56)分,1周后为(1.1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6,P:0.043);全身临床状况评分用药前为(1.87±1.21)分,用药24h为(1.36±0.61)分,1周后为(1.09±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3,P=0.02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药前为(30.41±5.62)%,用药1周为(43.16±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37);每搏心输出量(SV)用药前为(59.524-25.23)ml,用药1周为(72.31±14.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47);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用药前为(2534.56±1570.23)ng/L,用药1周为(934.32±421.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7,P=0.020)。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心悸、头晕、低血压及室性早搏,经处理后均缓解。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利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7例首发ST段抬高AMI且有糖尿病病史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按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与否,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观察组,n=-47);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测量2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求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5.2±5.4)ml/m^2;(68.3±5.7)ml/m^2,P〈0.05.LVESVI[(31.5±4.2)ml/m^2:(35.6±3.7)ml/m^2,P〈0.05],LVEF升高[(0.52±0.04)%:(0.48±0.03)%.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CI的3 806例冠心病患者中36例ACS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9±23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其中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7例、PCI治疗史者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者1例、脑卒中史者4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0例、脂代谢紊乱者11例、糖尿病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例。结果:36例ACS患者中,因AMI行急诊PCI者24例,ACS行择期PCI者12例(包括AMI5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6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10例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16例(44.4%),室颤和(或)心脏骤停8例(22.2%),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11.1%),心脏破裂4例(11.1%),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8.3%),消化道大出血1例(2.8%)。急诊PCI因泵衰竭死亡的12例患者中,广泛前壁AMI7例、下壁+后壁AMI3例,下壁+右室AMI2例。结论: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室颤和(或)心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功能不全时休克指数(SI,心率/收缩压)的变化,以探讨SI能否作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是否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方法:采用我院的数字化病案库,检索2011年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作为第一诊断出院的患者,统计入院时的心率、血压以及Killip分级,根据Killip分级将患者分为心功能不全组以及非心功能不全组,分析两组的SI有无差异。结果:心功能不全组的平均SI大于非心功能不全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I可以作为有无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背景: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不全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因其自身生理特点上述情况发生可能性更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其对于老年患者长期效果尚未明确。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共入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60岁)30例,分为2组,移植组在常规治疗(药物与介入)基础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60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左室容量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各个时间点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高。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结果可见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情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