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转移性乳腺癌37例,采用多西他赛75mg/m^2,d1,8,或者35mg/m^2,d1,8,15静脉输注3小时。表柔比星60mg-90mg/m^2,d2静脉注射,3—4周为一疗程,所有病例均化疗2疗程。结果:37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8例,有效率56.8%(21/37)。主要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结论: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高和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TEC方案在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TEC方案在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68例经活检组织学确诊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设置FEC方案为对照组。TEC组34例:多西他赛(艾素)75mg/m^2,静脉滴入,d1;Epi—ADM(艾达生)90mg/m^2,静脉滴入,d1;CTX500mg/m^2,静脉滴入,d1.FEC组34例:CTX500mg/m^2,静脉滴入,d1;Epi—ADM90mg/m^2,静脉滴入,d1;5-FU500mg/m^2,静脉滴入,d1。两组每21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TEC组cCR11例,pCR5例,PR17例,RR为70.59%,降期率38.24%(13/34)。FEC组cCR5例,pCR1例,PR15例,RR58.82%,降期率44.12%(15/34)。FEC组29例与TEC组31例化疗前肿大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结阴转率分别为34.48%和32.26%。毒副反应上TEc组与FEC组除在Ⅲ~Ⅳ度白细胞毒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外,其他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C在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是优于FEC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紫杉醇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6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 mg/m2)联合表柔比星(75 mg/m2)治疗,对照组采用紫杉醇(175 mg/m2)联合表柔比星(75mg/m2)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5%(29/31)高于对照组的71.0%(2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20,P=0.0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EC-wP)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将9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EC-wP组、EC-T组、TE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预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wP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EC-T组和TE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化疗前降低,EC-wP组和EC-T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TEC组,EC-wP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E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wP组和EC-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低于TEC组,EC-w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E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wP、EC-...  相似文献   

5.
李英姿 《陕西肿瘤医学》2011,(11):2242-2243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资料,采用国产多西他赛75mg/m2,表柔比星70-90mg/m2静脉滴注,环磷酰胺500mg/m2每3周1次。观察每次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完成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按计划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12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57.5%,控制率(CR+PR+SD)87.5%。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白蛋白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 TEC)方案与含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溶剂紫杉醇注射液的TEC方案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共纳入120名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2+表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的TEC新辅助化疗3周方案,和紫杉醇注射液175 mg/m2+表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的TEC新辅助化疗3周方案。两组患者均行4个周期的化疗。观察两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临床完全缓解率(cCR),临床部分缓解率(cPR)和临床治疗反应率(cRR),以及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同时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促凋亡基因( BAD)等的表达水平。以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反应率,研究组cCR率为46.7%(28/60),对照组为18.3%(1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8, P=0.001);其中研究组16.67%(10/60)的患者达到pCR,较对照组(5.0%,3/60)有所提高(χ2=4.227, P=0.04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4度不良反应或治疗相关的死亡。研究组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感觉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数减少、恶心呕吐;研究组患者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31.7%(19/60),而对照组为51.6%(31/60)(χ2=4.937, P=0.026);研究组感觉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38.3%(23/60),对照组为51.6%(31/60)(χ2=5.910, P=0.01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0%),用药前后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研究期间两组均无因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的停药、用药延迟、药量减少、药物相关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新辅助化疗TAC与T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分为TAC组(52例)和TP组(50例)。TAC组:多西他赛75mg/m2或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 iv,d1;吡柔比星40mg/m2或表柔比星75mg/m2 iv,d2;环磷酰胺600mg/m2 iv,d1。TP组:多西他赛75mg/m2或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 iv,d1;顺铂30mg/m2 iv,d2~d4。21天为1周期,化疗2~4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TAC组获pCR 5例(9.6%),PR 35例(67.3%),SD 9例(17.3%),RR为76.9%;TP组获pCR 4例(8.0%),PR 32例(640%),SD 5例(100%),RR为72.0%,两组pCR率和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中12例经2个周期化疗后肿瘤进展,其中TAC组3例,TP组9例。TAC组有2例发生房性前期收缩,TP组3例发生2级肾功能损伤。TAC组3~4级血液学毒性和脱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P组,但TP组的3~4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TAC组。结论 TAC方案与TP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均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尚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TE与TC方案用于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TE组和TC组。TE组接受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44例),方案为:表柔比星75 mg/m2,d1;紫杉醇175 mg/m2,d2。TC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卡铂(38例),方案为:紫杉醇175 mg/m2,d1;卡铂AUC=5,d2。两组均21天为1周期,完成化疗2周期后疗效评定,决定是继续化疗还是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中途退出,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TE组与T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7%(28/42)和65.8%(25/38)。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与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三阴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TAC与CAF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TAC方案在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中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80例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NCT,设置CAF方案为对照组。TAC组(40例):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滴入,d1;吡柔比星40mg/m^2,静脉推注,d1;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推注,d1。CAF组(40例):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推注,d1;吡柔比星40mg/m^2,静脉滴入,d1;5-FU 600mg/m^2,静脉滴入,d1、d8。每21d为1个疗程,共2~4个疗程,4例锁骨上淋巴结阳性的ⅢC期患者因经2个周期的CAF变化不显著改用TAC方案而出组。结果:TAC组CR5例,PR28例,SD7例,RR为82.5%(33/40),降期率62.5%(25/40)。CAF组CR1例,PR22例,SD13例,RR为63.9%(23/36);降期率33.3%(12/36)。两组淋巴结转阴率分别为43.75%(14/32)和38.5%(10/26)。两组间在化疗临床疗效、降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上TAC组和CAF组除在脱发、白细胞毒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C在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是优于CAF的NCT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74例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将其分为TE组及TEC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4个周期化疗,并在术后完成剩余化疗周期.TE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TEC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6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以上方案均21天一个周期.结果:全组总有效率80.5%.其中TE组有效率77.4%,低于TEC组(8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TE组pCR为6.5%.低于TEC组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TE组和TEC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贫血、肝功能异常、心脏毒性.TEC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T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TE与TEC的3周方案近期疗效相近.但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EC方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E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EC序贯P剂量密集方案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Ⅱa期~Ⅲc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化疗方案分为剂量密集组(31例)和TEC组(33例),术前分别接受3~8个周期EC序贯P剂量密集方案和2~6个周期TEC方案新辅助化疗。密集方案:E(表阿霉素)90 mg/m2 d1,联合C(环磷酰胺)600 mg/m2 d1,每14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序贯至P(紫杉醇)175 mg/m2d1,每14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TEC方案:T(多西紫杉醇)75 mg/m2d1,E 70 mg/m2 d1,C 600 mg/m2d1,每21天为1周期。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和术后病理组织学 结果 评定疗效,按照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4.0版(CTCAE 4.0)评价不良反应。 结果 全组6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剂量密集组和TEC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6.1%和12.1%,有效率分别为80.6%和66.7%,两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剂量密集组和TEC组的1、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5%、86.7%和93.9%、81.8%, 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0.3%和100.0%、85.8%,且两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EC组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高于剂量密集组(6.4% vs. 33.3%,P=0.012),剂量密集组1~2级神经毒性(80.6% vs. 36.4%,P<0.001)和肌肉关节酸痛(67.7% vs. 30.3%,P=0.005)的发生率均高于TEC组。 结论 剂量密集EC序贯P新辅助化疗方案与TEC方案疗效相似,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安全性更好,有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趋势,是新辅助化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明静  蒋新建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8):1542-1544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治疗56例复发或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多西紫杉醇75mg/m2,d1,表阿霉素50mg/m2,d1,环磷酰胺500mg/m2,d1,21天为1周期,连续治疗2周期。结果:56例患者TEC方案治疗2周期后CR7例,PR22例,总有效率为51.8%。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本组无一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可作为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以紫杉醇类及蒽环类为基础加/不加环磷酰胺(TEC/TE)两种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共139例Ⅱ~Ⅲ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其中TEC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表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共68例,TE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表柔比星60 mg/m2)共71例。以RECIST标准判断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临床有效,以Miller Payne标准判断病理疗效,Ⅲ级+Ⅴ级+Ⅳ级为病理学有效,同时观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TEC组的p CR率、CR率分别为13.85%(9/68)和10.29%(7/68),TE组为11.27%(8/71)和5.63%(4/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4、-1.336;P=0.071、0.181)。TEC组的病理有效率为78.46%(51/65,3例缺失病理数据),显著高于TE组的61.97%(44/71)(χ2=4.382,P=0.036),但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06%(49/68)比61.97%(44/71),χ2=1.596,P=0.206]。TEC组及TE组的保留乳房率分别为5.88%(4/68)、8.45%(6/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7)。两组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症及心脏毒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70、-0.667、-1.326;P=0.095、0.505、0.185)。结论与TE方案比较,患者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更易获得病理学缓解,且不增加不良反应。TEC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周剂量紫杉类药物联合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周剂量TEC/DEC)方案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方法 对19例乳腺癌采用紫杉醇80mg/m2,d1,8,或多西紫杉醇40 mg/m2,d1,8,静脉滴注;表阿霉素55 mg/m2,d1,2,静脉滴注;环磷酰胺800mg/m2,d1,静脉推注.每21d为1周期,应用4~6周期,监测毒副反应.结果 19例乳腺癌除1例第1周期出现频发室性心动过速,拒绝进一步治疗外,其余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94.7%)、消化道反应(52.6%)、谷丙转氨酶升高(78.9%),未见过敏反应出现.其毒副反应经扶正、止吐、升白及保肝治疗后,均未影响下一周期治疗.结论 周剂量TEC/DEC方案治疗乳腺癌毒副反应易于耐受,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峰  沈霞平  边林莉 《中国肿瘤》2013,22(11):926-930
[目的]对比分析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C/TE)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收治的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10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TE方案(n=62)及TEC方案(n=46),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4个周期化疗。TE方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mg/m2,第1天静脉滴注。[结果]全组10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CR 10例(9.25%),PR 75例(69.44%)。TE组有效率为75.81%,而TEC组有效率为82.61%,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729,P=0.392)。Ⅱ期患者28例均生存。Ⅲ期患者80例3年生存率为82.4%,其中TE组44例3年生存率为74.6%;而TEC组36例3年生存率为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9,P=0.042)。[结论]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TE与TEC方案近期疗效相似,TEC组3年生存率较佳,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cetaxel plus cyclophosphamide (TC) compared with docetaxel, anthracycline, and cyclophosphamide (TEC) in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triple negative or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Eligib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six cycles of TC or TEC.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 (pCR). Secondary end points included safety, clinical response rate, and survival outcome.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were initially randomized and 96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efficacy analysis. 96.9 %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pirubicin as an anthracycline agent. pCR rates were 6.8 % (3/45) and 17.6 % (9/51) in TC and TEC group, respectively, P = 0.113. After a mean follow up of 20 (3–36) months, non-anthracycline-containing TC regimen treatment resulted in a worse event-free survival (adjusted hazard ratio [HR] 2.42; 95 % CI 1.11–5.30)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HR 2.85; 95 % CI 1.21–6.74) compared with TEC regimen, which was more apparent in triple negative subtype. Severe adverse event rates were similar, except that patients treated with TEC had a higher rate of neutropenia and leucopenia. TEC treatment had a superior survival outcome and trend of higher pCR rate compared with TC in this trial setting, especially in triple negative subtype, which deserves further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对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172例乳腺癌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新辅助化疗,比较观察该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差别。结果 172例患者中,59例(34.3%)为三阴性乳腺癌,113(65.7%)例为非三阴性乳腺癌。17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率为34.9%,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3.8%。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完全缓解率(47.5%)、病理完全缓解率(44.1%)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28.3%、13.3%)(P〈0.05)。三阴性乳腺癌的5 a无病生存率和5 a总生存率分别为54.2%和76.3%,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80.5%和94.7%(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用于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三阴性乳腺癌更易获得近期疗效,而非三阴性乳腺癌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测本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NCT前后的血清MMP-9水平并评价NCT疗效。64例ER、PR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EC-T方案化疗(表阿霉素90mg/m2静滴,d1;环磷酰胺60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序贯多西他赛8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16例ER、PR阴性者采用TEC方案化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d1;表阿霉素75~85mg/m2静滴,d1;环磷酰胺60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分析血清MMP-9水平与NCT疗效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共完成NCT 290个周期,有效率(RR)为78.8%(63/80),其中获CR 4例,PR 59例。38例(47.5%)临床分期降低。NCT前血清MMP-9阳性组(>900U/L)和阴性组(≤900U/L)的RR分别为85.2%(46/54)和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水平与乳腺癌化疗前分期、HER-2、ER/PR状态及病理学反应性分级均有关(P<0.05)。在化疗有效、化疗前分期Ⅲ期、HER-2+、ER+、PR-/+、病理学反应性分级G1~G3和G4~G5及绝经和未绝经的患者中,化疗2个周期后的血清MMP-9水平与化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清MMP-9水平对乳腺癌NCT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减少NCT的盲目性,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