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头针针刺组、腹针针刺组、体针针刺组及三联针刺组,每组30例进行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三联针法组临床疗效最佳,有效率为96.7%,与头针组(P<0.05)、腹针组(P<0.01)和体针组(P<0.01)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用头、腹、体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丹芪偏瘫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Ⅱ期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观察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脑梗死)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予丹芪偏瘫胶囊和步长脑心通胶囊,疗程4W。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风病疗效上愈显著分别为50.0%和26.675%,(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3.33%(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愈显率分别为40.0%和16.67%(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3.33%(P>0.05);丹芪偏瘫胶囊具有改善语言、面瘫、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综合功能(P<0.05-0.01)、明显提高分级水平(P<0.01)、改善中医证候(P<0.05-0.01)的作用。相关理化检查证实丹芪偏瘫胶囊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P<0.05),降低血脂(P<0.05)。该药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脑梗死)病人具有较好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芪冬瘫复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芪冬瘫复胶囊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冬瘫复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芪冬瘫复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筛选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规范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芪冬瘫复胶囊,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7%,时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冬瘫复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与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和药物组58例;针药组行“三焦针法”配合“黄地散”综合治疗,药物组行西沙必利片治疗,2组均治疗20次后,采用量表对主要症状、心理精神等进行治疗前后积分评价,综合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积分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1)。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愈显率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χ2=28.25,P<0.01)。结论:针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精神积分及综合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是一种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赵真豪  吴节 《四川中医》2007,25(10):113-114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以及调节炎症因子平衡的作用。方法: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针药组,两组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不同治疗时点通过HMAD评分、愈显率、总有效率及SERS评分来评价针刺对SSRI类抗抑郁药的临床增效作用;以及设立正常组,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炎症因子浓度的变化。结果:针药组治疗后第1、2、4周HAMD评分明显较药物组低(P〈0.01)。两组治疗第4周后,针药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较药物组高(P〈0.01)。针药组治疗后第1、2、4周SERS评分明显较药物组低(P〈0.01)。治疗后第4周IL-1、IL-6、IL-4、IL-10浓度,针药组与药物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0.01)。药物组与正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针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4浓度也较接近。结论:针刺能够有效、快速地增强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以及能够调节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40例予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针刺组40例予针刺治疗;中药组40例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3组均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针药组愈显率55.0%,高于针刺组(27.5%)及中药组(32.5%)(P0.05)。3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功能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组治疗后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FDI躯体功能评分及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3组治疗前后FDI量表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及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针药合用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EAS评分、BI指数的影响。方法 21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等均一致。A组得气后行针30s,B组得气即停止行针,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脑卒中残损评价量表(SIAS)、Ba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A组治疗前后SIAS差值为(28.13±14.25)分,B组为(17.23±7.8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I差值为(30.36±10.87)分,B组为(19.96±8.8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针时间长(30s)可更有效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针药组采用针刺醒脑开窍法结合头针,药物选用依达拉奉和血塞通:药物组与针药组所选药物相同。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进行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5.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5.0%,针药组愈显率、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P〈0.01)。针药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值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91例分为药物组30例、康复组30例及通督调神针刺组31例。每周6次,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SIAS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d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等的疗效。结果:91例脑卒中痉挛瘫期患者经过28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和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杨洪伟  赵雪娟  魏美霞  刘秀明 《新中医》2022,54(17):153-157
目的:观察益肾化痰方联合针刺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9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刺组各30 例。中药组采用益肾化痰方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针药组采用益肾化痰方联合针刺治疗。比较3 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温(BBT)、B 超的变化,检测性激素水平及排卵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 组BBT 动态曲线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3 组BBT 动态曲线分型均向类型Ⅰ、Ⅱ转变,但针药组更明显(P<0.05)。治疗前,3 组最大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最大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升高,且针药组最大卵泡直径及子宫内膜厚度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治疗前,3 组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E2 较治疗前升高,T、FSH、LH 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药组T 水平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治疗后,针药组排卵率为83.33%,中药组为50.00%,针刺组为46.67%,针药组排卵率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益肾化痰方联合针刺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可以调节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月经周期,促进排卵。  相似文献   

14.
正瘫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瘫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药理学基础。方法:采用正瘫胶囊治疗135例(治疗组),维脑路通治疗135例(对照组)做比较,疗程均为45天。观察其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结果:治疗组基本汉愈率28.9%,显效率34.1%,总有效率90.4%,与对照组相比,愈显率、总有效率、体征消失、化验检查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正瘫胶囊可改善脑梗塞大鼠的脑功能,减少脑梗死范围和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5.
针药合治腰肌劳损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针刺法与中药内服合治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腰肌劳损患者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各35例。针刺组采用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中药组采用补肾祛瘀中药口服治疗,针药组同时采用补肾祛瘀针剃法和补肾祛瘀中药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统计疼痛分级指数(PRI),测定腰背肌耐力,对比分析3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治愈率和愈显率均高于针剌组和中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3组患者PRI均明显降低,腰背肌耐力均明显提高,针药组改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合治腰肌劳损疗效优于单用针刺和单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0例脑梗死患者以病程分层随机,恢复期2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星期。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好,(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剌是安全的,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能够改善症状,减少致残,防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认知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对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认知训练的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中药组给予口服中药治疗,针药组给予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疗程30天。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HDS量表评分、FCA量表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1),且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或P〈0.01),而针刺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均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综合功能,针药合用效果显著,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振山  秦艳梅  李英华 《河北中医》2012,34(11):1609-1611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36例子温通针法,中药组36例予补阳还五汤,针药结合组36例予温通针法加补阳还五汤.3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61.1%,中药组总有效率66.7%,针刺结合组总有效率86.1%,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针药结合组改善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结论 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恢复期伴HHcy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与中药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并用酶转换二步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结果:针药组在调节血Hcy含量上,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且针药组在改善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结论:针药结合疗法能降低脑梗死伴HHcy患者的血Hcy水平,且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综合针药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针药组患者行“三焦针法”配合长春西汀注射液综合治疗,药物组患者仅采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2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经过治疗,针药组患者症状积分及愈显率等均显著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患者VA、BA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以及综合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药物综合干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