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是进行干细胞移植、体外扩增培养的关键。研究采用明胶自然沉降法、Ficoll分层法分离脐血MNC后,用MACS分离纯化CD34+细胞,计数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纯度分析。结果显示:每份脐血的采集量平均为95+52ml,3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所获MNC密度平均为(5.76±0.67)×107/ml;CD34+细胞密度平均为(5.53±1.16)×105/ml,较Fi-coll分层法高(P<0.01)。因此,3g/dl明胶自然沉降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MNC的方法,用明胶沉降法和MACS相结合是分离脐血CD34+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人参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TSPG)协同造血生长因子体外诱导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扩增与分化的作用,收集人脐血、骨髓细胞并采用StemsepTM干细胞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34+HSC/HPC,用不同剂量TSPG加入不同组合的造血生长因子进行培养,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和CD33+细胞比例及集落形成细胞总数(CFC)、粒系祖细胞(CFU-GM)数量变化.结果显示10-70μg/ml TSPG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脐血细胞总数、CFC数和CD34+细胞数,50μg/ml是最佳刺激浓度,可使细胞总数、CFC数和CD34+细胞数分别增至(2470.5±79.96)×103、(53.96±4.29)×100%和(21.86±3.09)×100%;20μg/ml是液体培养诱导骨髓CD34+细胞向粒系分化的最佳浓度,可使细胞总数、CFU-GM和CD33+细胞分别增至(133.2±9.03)×103、(26.78±1.91)×100%和(16.98±1.73)×100%;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检测显示,TSPG(10-50μg/ml)均能提高CD34+细胞形成CFU-GM的集落产率,以TSPG 20μg/ml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合适剂量的TSPG能够促进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与定向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3.
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富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从胎盘组织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标化流程,采用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用羟乙基淀粉(6%HES)法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再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出CD34-、CD34+CD38-、CD34+CD38+3个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术对各阶段分选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计算分选细胞的富集度和回收率。结果表明: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制备的人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中单个核细胞(MNC)数达(12.30±3.51)×108,与脐血初始样品所含的MNC数(8.86±5.38)×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CD34+细胞所占百分率[(3.93±2.31)%]则明显高于脐血[(0.44±0.29)%]。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经6%HES分离后MNC和CD34+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45.3±11.7)%和(51.1±9.8)%;MNC经免疫磁珠分选后,其CD34+细胞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73.4±14.1)%和(52.7±11.7)%。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机械法加胶原酶消化法-HES分离MNC-MACS分选目标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可从胎盘组织获得高丰度、高富集度、高活性的HSPC,为进一步研究胎盘HSPC提供了比较经济、效果较好的分离富集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健康供者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给予G-CSF动员,患者采用化疗加G-CSF动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抗原表达细胞数。供患者共采集了53次,处理(8±2)个循环,处理抗凝全血(11420±2401)ml,时间(236±28)min,抗凝剂(957±195)ml。结果采集CD34+细胞(235.26±298.53)×10~6,MNC的采集效率为(53.05±39.03)%;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8),采集CD34~+细胞为(4.94±4.57)×10~6/kg;而当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5),采集CD34~+细胞为(1.07±0.64)×10~6/kg;所采集的干细胞制品中血小板含量为(5.57±4.26)×10~(10)/袋。单采后患/供者Plt、Hb、Hct分别下降14.79%,12.21%和12.23%,所有程序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采集程序能安全地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高产量的异体和自体CD34~+细胞。  相似文献   

5.
不同分离方法分离脐血造血细胞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索一种高效快捷可适用于大型脐血库分离脐血造血细胞的理想方法。方法 以改良的羟乙基淀粉 (HES)分离法为主体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明胶法和自然离心沉降法进行对比 ,系统比较 4种分离方法分离脐血总有核细胞 (TNC)、单个核细胞 (MNC)和CD34+ 造血细胞分离的得率效果。结果  4种分离方法在分离脐血TNC、MNC及CD34+ 造血细胞得率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其中以HES法和明胶法效果较好 ,两方法间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能使TNC、MNC及CD34+ 造血细胞的得率平均可达 90 .0 %、89.0 %、90 .0 %和 82 .7%、83.3%、84 .5 %。相比之下 ,HES无论在操作时间、操作过程、造血细胞的终体积和细菌污染率等方面都更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HES法是一种高效、实用的脐血造血细胞分离方法 ,可适用于大型脐血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第4因子(PF4)对新鲜脐血CD34+细胞及扩增后脐血CD34+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PF4对脐血CD34+细胞上的黏附分子CD49d及基质细胞趋化因子(SDF-1)受体CXCR4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34+细胞,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总黏附性,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CD49d及CXCR4的表达.结果①PF4 可使新鲜脐血CD34+细胞总黏附性提高,且与剂量相关.②SDF-1 100 ng/ml可使脐血CD34+细胞总黏附性提高.③脐血CD34+细胞扩增10 d后未加PF4刺激的自发以及经SDF-1诱导的黏附功能开始下降,在扩增脐血CD34+细胞不同时间段加入100ng/ml PF4,脐血CD34+细胞对基质层的黏附能力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以0天时脐血CD34+细胞黏附性为100%,扩增14 d时脐血CD34+细胞黏附性PF4组为(262.04±64.81)%,同期对照组为(64.35±8.29)%,经SDF-1诱导下扩增14 d的CD34+细胞的总黏附性PF4组为(138.31±32.39)%,同期对照组为(67.66±12.44)%.④PF4 100 ng/ml作用于CD34+细胞时,CD49d表达增长13.02%,CXCR4表达增长17.33%.结论 PF4可使新鲜及扩增后的脐血CD34+细胞黏附功能增强,并促进CD49d及CXCR4的表达,提示PF4可能有助于脐血干细胞的归巢.  相似文献   

7.
脐血干细胞库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建立无关供者脐血干细胞库,用于治疗骨髓衰竭、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某些遗传病、重型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干细胞移植.方法采集足月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以羟乙基淀粉分离红细胞,DMSO/LMD冷冻保存.每份脐血常规检测细胞活率、有核细胞计数、祖细胞体外培养、CD34+细胞检测、HLA配型及病原学检测等.结果共采集2318份脐血,合格1240份,合格率为53.5%,合格脐血采集的平均体积(98.3±27.0)ml,分离后脐血有核细胞为(1.2±0.5)×109,回收率为(88.90±9.65)%.脐血细胞存活率为(97.00±2.61)%.CFU-GM数为(5.18±14.35)×105,BFU-E数为(10.35±11.55)×105,CFU-Mix数为(1.03±1.47)×105.脐血分离后CD34+细胞百分率为(0.5±0.32)%,细菌培养阳性4例,4例脐血CMV-IgM阳性.在广州脐血库的172例脐血移植登记患者中,HLA匹配4个位点以上的占91.12%.至2000年5月共提供9份应用于无关供者脐血移植,其中6例植入,植入成功率66.7%.结论脐血库的建立可使脐血能够较好地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建立脐血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对新鲜脐血CD34+ 细胞及扩增后脐血CD34+ 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PF4对脐血CD34+ 细胞上的黏附分子CD4 9d及基质细胞趋化因子 (SDF 1)受体CXCR4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 (MACS)分选CD34+ 细胞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总黏附性 ,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CD4 9d及CXCR4的表达。结果 ①PF4可使新鲜脐血CD34 + 细胞总黏附性提高 ,且与剂量相关。②SDF 110 0ng ml可使脐血CD34+ 细胞总黏附性提高。③脐血CD34+ 细胞扩增 10d后未加PF4刺激的自发以及经SDF 1诱导的黏附功能开始下降 ,在扩增脐血CD34+ 细胞不同时间段加入 10 0ng mlPF4 ,脐血CD34 + 细胞对基质层的黏附能力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以 0天时脐血CD34 + 细胞黏附性为10 0 % ,扩增 14d时脐血CD34+ 细胞黏附性PF4组为 (2 6 2 .0 4± 6 4 .81) % ,同期对照组为 (6 4 .35±8 2 9) % ,经SDF 1诱导下扩增 14d的CD34+ 细胞的总黏附性PF4组为 (138.31± 32 .39) % ,同期对照组为 (6 7.6 6± 12 .4 4 ) %。④PF4 10 0ng ml作用于CD34 + 细胞时 ,CD4 9d 表达增长 13.0 2 % ,CXCR4表达增长17 33%。结论 PF4可使新鲜及扩增后的脐血CD34+ 细胞黏附功能增强 ,并促进CD4 9d及CXCR4的表达 ,提示PF4可能有助于脐血干细胞的归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健康供者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给予G-CSF动员,患者采用化疗加G-CSF动员,采集的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抗原表达细胞数。供/患者10人次共采集15次,处理抗凝全血(11420±2401)ml,时间(236±28)min,抗凝剂(975±195)ml。结果采集CD34+细胞(218.14±243.53)x106,MNC的采集效率为(51.02±29.85)%,单采后供/患者Plt、HB、Hct分别下降15.38%、11.22%、11.37%;在整个采集过程中未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能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高产量有效的自体/异体CD34+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34+ 富集细胞和单个核细胞 (MNC)的体外扩增特性。方法 利用Min iMACS系统富集CD34+ 细胞 ,在相同条件下与同批MNC进行对照培养 ;观察了再次富选和MNC培养上清 (MNC SN)对CD34+ 富集细胞扩增的影响 ;并尝试了MNCCD34- 细胞的培养。结果 虽然CD34+ 富集细胞具有很高的扩增潜力 ,但在培养过程中 ,其集落密度和CD34 + 细胞含量却始终呈下降趋势 ,而MNC在培养中却出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 ,集落密度和CD34+ 细胞含量分别由第 0天的 (4 12± 16 7) 10 5细胞和 (1.12± 0 .4 2 ) %增至第 7天的 (116 2± 5 6 6 ) 10 5细胞和 (4 .17± 1.4 4 ) % ;再次富选可以使培养过的CD34+ 富集细胞的总细胞和CD34+ 细胞扩增能力大大提高 ;MNCCD34- 细胞具有集落形成和转化为CD34+ 细胞的能力 ;MNC SN对CD34+ 富集细胞的集落形成有促进作用 ,而同时又对CD34+ 细胞有促分化作用。结论 CD34+ 富集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的同时存在大量分化 ,其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CD34-细胞对CD34+ 细胞的扩增有抑制作用 ;脐血MNC中大量的CD34- 细胞含有造血干 祖细胞 ,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促进CD34+ 细胞向较为成熟的集落形成祖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培养基以及细胞接种密度对体外诱导CD34+细胞向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或含10%胎牛血清(FCS)的IMDM培养基培养(6孔培养板,3ml/孔),添加的细胞因子为100ng/ml干细胞因子(SCF)、5ng/ml白细胞介素3(IL-3)、3IU/ml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或105/ml,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培养23d后,无血清培养基组细胞扩增倍数达到2.54×105倍,其中红系细胞>95%,而IMDM/5%FCS组的最大扩增倍数只有1.84×104倍,其中的红系细胞约占40%。培养8d后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的CD34+细胞增殖(420±40)倍,而105/ml的CD34+细胞增殖(162±45)倍。结论CD34+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扩增倍数以及最终诱导出的红细胞,都明显高于在IMDM/10%FCS培养基中所占比例,104/ml的CD34+细胞接种密度比105/ml更有利于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脐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免疫表型差异.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FCM)双标法对38份脐血及10份骨髓HSPC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①脐血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所占比例与骨髓中相近,约为0.5%;②脐血CD34+细胞中CD34+CD38-[(17.C4±5.37)%]、CD34+HLA-DR-[(32.65±10.71)%]及CD34+H-CAM+(CD44+)[(77.84±7.69)%]亚群含量均高于骨髓[含量分别为(8.26±3.19)%、(14.05±1.67)%和(70.02±6.40)%],CD34+CD13+、CD34+CD19+亚群比例低于骨髓.结论脐血与骨髓CD34+细胞比例相近,但前者较原始的干细胞含量更高,故脐血是极具潜力的HSPC来源;而脐血CD34+细胞中髓系及淋系祖细胞含量低于骨髓,可能是脐血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90-92
目的了解胎肝中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数量组成.方法从胎肝中分离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洗涤两次,制备细胞母液;取约1×106细胞经CD34CD38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含量;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残留在MNCs中的红细胞,统计肝细胞中MNCs的相对总数,最终统计出胎肝中CD34+和CD34+CD38-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 22~30W胎龄胎肝MNC中CD34+细胞平均为12.02%±4.00%,CD34+CD38-细胞平均为6.17%±5.08%,CD34+CD38-细胞在CD34+细胞中约占51.00%±32.56%;该期胎肝组织中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相对总数和胎龄有一定的相关性,30W时明显高于22W.结论 22~30W胎龄胎肝中的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相对百分率都高于胎儿脐血、新生儿脐血、成人骨髓和外周血的百分率;CD34+CD38-细胞在CD34+细胞中的比例也远高于上述四种组织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5μg/(kg·d)的rhG -CSF对20名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方法rhG -CSF5μg/(kg·d)连续5d皮下注射,第4.5天、5.5天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2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动员第4.5天,MNC和CD34+细胞达高峰,第5.5天略有下降。第4.5天和5.5天采集产品的MNC分别为(324.3±67)×108个和(257.3±46.2)×108个,CD34+细胞数分别为(272±102)×106个和(201.5±79.4)×106个。所有受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而捐献者均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5μg/(kg·d)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种不同培养基以及细胞接种密度对体外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向血小板方向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添加干细胞因子(SC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SFEM和X-VIVO10)或IMDM/10%FBS来扩增脐血CD34+细胞向血小板定向分化,比较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CD34+细胞接种浓度为5×103/ml、104/ml和105/ml,比较不同接种浓度对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培养d 14、d 24和d 29时,StemSpan(SFEM培养基体系中细胞分别扩增了(11 000±577.35)、(196 666.67±14 529.66)和(176 666.67±8 819.17)倍,显著高于X-VIVO10和IMDM/10%FBS组,其中在d 24和d 29时,巨核系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54.57±2.32)%和(69.4±2.02)%,显著高于X-VIVO10和IMDM/10%FBS组。培养14 d后初始接种浓度为104/ml的CD34+细胞在StemSpan(SFEM培养基体系中扩增(11 000±577.35)倍,显著高于初始接种浓度为5×103/ml和105/ml组。结论和X-VIVO10和IMDM/10%FBS相比,StemSpan(SPEM培养基最有利于脐血CD34+细胞体外向血小板定向扩增和分化;104/ml的CD34+细胞接种密度最有利于细胞扩增和分化。  相似文献   

17.
明胶酶A、B在脐血CD34+细胞及部分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骨髓及脐血CD34+ 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系的明胶酶 ,即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明胶酶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明胶酶A)的产生 ,探讨它们在CD34+ 细胞迁移、归巢中的意义及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MiniMACS磁珠分离技术分离脐血及骨髓的CD34+细胞 ,通过酶谱分析法测定脐血、骨髓CD34 + 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系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中明胶酶的表达。结果 在脐血CD34+ 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可测出相对分子质量为 92× 10 3的亮带 ,骨髓CD34+ 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未测到亮带。部分白血病细胞系U937、KG 1a、HL 6 0可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 92×10 3和 72× 10 3的亮带 ,J6 1、J6 2细胞系可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 92× 10 3的亮带 ,而HEL、Namalva、CEM、K5 6 2、LCL H不产生亮带。结论 脐血CD34+ 细胞可产生MMP 9,而骨髓CD34+ 细胞不产生 ,脐血CD34+ 细胞具有较强的穿透基底膜的迁移能力并与MMP 9相关。在白血病细胞系中 ,部分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产生MMP 9和MMP 2 ,而非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不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氧支持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接种在预先建立的UC-MSC层上,在低氧(3%O2)条件下分组培养,实验分组为常氧(常氧+脐血MNC)、低氧(低氧+脐血MNC)、UC-MSC(常氧+UC-MSC+脐血MNC)、UC-MSC+低氧(低氧+UC-MSC+脐血MNC)共4组。为进一步探讨SCF+FL+TPO(SFT) 3种因子组合在低氧支持的UC-MSC培养体系中脐血MNC体外扩增的作用,实验进一步分组为A(常氧+UC-MSC+SFT+脐血MNC)、B组(低氧+UC-MSC+脐血MNC)、C(低氧+UC-MSC+SFT+脐血MNC)共3组,培养0、7、10、14 d检测各组总有核细胞数(TNC)、 CD34+细胞数、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及CD34+CXCR4+、CD34+CD49d+、CD34+CD62L+细胞数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脐血造血干细胞库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方法 采集新生儿脐血,用6%HES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以缩小脐血体积,样本以10%DMSO保存,检测有核细胞数、CD_(34)~+、CFU-GM及HLA,并作病原学捡测。结果 收集590份脐血,合格230份(合格率39%),平均脐血体积(89±20)ml,平均有核细胞数(1.48+0.36)×10~9,分离后有核细胞数(1.25±0.28)×10~9,有核细胞回收率(91+7)%,脐血CD_(34)~+细胞的百分率为(0.37±0.26)%,复苏后CFU-GM回收率为84%,平均每份脐血含CFU-GM(0.9±0.4)×10~6个集落,14%的样本CMV抗体阳性。73人查询,HLA 4个抗原以上相合率为95.7%。至2001年7月,提供3份脐血用于非亲缘脐血移植,1份用于亲缘脐血移植,3例植入,1例排斥。结论 建立脐血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疾病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单份脐血中所含的造血于细胞数量太少,仅能满足96%儿童患者的需要,故限制了其在成人患者中的使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脐血(UCB)造血前体细胞体外扩增技术的研究。本研究在无血清静态培养系统中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分选细胞进行培养并分析其增殖特征。 方法 在分娩后立即收集脐血,常规制备脐血MNC悬液,以浓度为1×10~6/ml接种于IMDM培养基中(加入130ng/mlSCF,80ng/ml IL-3,130ng/ml G-CSF,20ng/ml IL-6,0.4uEpo,50ng/ml Flt-3L)。用生物素-亲和素免疫亲和层析法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