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LASE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何阳 《眼科学报》2006,22(4):214-217
目的:对比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削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估2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行LASEK治疗的39例75只眼和同期行LASIK治疗的41例79只眼高度近视分别进行6个月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LASEK组术后1周至1个月达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部分出现视力回退,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5.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及Haze形成;LASI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4.35%,主要并发症为屈光回退,角膜上皮内生或角膜瓣皱折等。结论:LASIK与LASEK均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2.
LASEK术后Haze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陈丽华  江萍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33-1135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形成主要是凋亡机制介导的角膜创伤愈合过程。通过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来减弱创伤愈合反应,以及应用锌制剂、细胞因子调控等来阻断角膜细胞凋亡,可以预防和治疗Haze的形成,提高LASEK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角膜上皮瓣异常的类型、产生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观察行LASEK的161例(320眼)近视术中术后的角膜上皮瓣异常情况,分析其原因,并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刺激症状及上皮下雾状浑浊。结果21眼术中出现上皮瓣异常,包括上皮瓣不完整、瓣撕离破碎、瓣游离。10眼术后出现上皮瓣异常,包括瓣皱褶、接触镜脱落、上皮瓣脱落及局部上皮延迟愈合。结论LASE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但完好的角膜上皮瓣是LASEK优越性的基础。熟练掌握手术技巧,保持术中术后上皮瓣的完整,预防及正确处理各种上皮瓣异常,是LASEK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C预防haz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按左、右眼分为两组,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完成激光切削后,一次性使用0.2g/L丝裂霉素C液,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术后定期随访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术后视力、haze等情况。结果:术后1,3,6mo两组术后的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级haze中,术后1mo实验组有105眼(87.5%),对照组有62眼(51.7%);术后3mo,实验组有80眼(66.7%),对照组有39眼(32.5%);术后6mo,实验组有96眼(80.0%),对照组有68眼(5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实验组有91眼(75.8%)的视力大于或等于1.0,对照组有51眼(42.5%)的视力大于或等于1.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ASEK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C可减轻haze的发生,且安全有效,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和去上皮瓣LASEK治疗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240只眼)在我院接受LASEK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其中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各40例(80只眼),每组内患者随机分为留上皮瓣和去上皮瓣2组,每组各20例(40只眼)。术后随访6个月,对2组患者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术后裸眼视力和Haze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7 d,117例(234只眼)角膜上皮正常愈合,有3例(6只眼)未愈合,3例均为去上皮瓣组;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和Haze情况:在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内,留瓣组和去瓣组2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去上皮瓣和留上皮瓣LASEK治疗近视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中尽量保留完整有活性的上皮瓣。  相似文献   

6.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仪行LASE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256例460眼,平均术前等值球镜为-7.21±3.56 D(-5.00~-11.00 D),平均角膜厚度522 μm(462~530 μm),观察术中及术后上皮瓣厚度、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症状、屈光度和角膜混浊程度,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8例出现上皮下混浊1级,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角膜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戴接触镜有关,与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手术后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  相似文献   

7.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去瓣乙醇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后的干眼状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 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FS-LASIK组)30例(30眼),行去瓣 LASEK的近视患者(LASEK组)30例(30眼)。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2组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2组间各时间点OSDI问卷分数、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BUT与LASE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的BUT较LASEK组更长(t=2.81,P=0.01)。与术前相比,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显著增加(t=3.48,P=0.008),术后6、12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OSDI问卷分数和SⅠ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LASEK组的 BUT在术后3、6个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延长(t=3.14, P=0.01;t=2.43,P=0.04)。结论:FS-LASIK和去瓣LASEK术后干眼程度都较轻,且2种术式对干眼的影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2年始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因角膜薄,屈光度大,不适于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d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其中4例4眼术后产生严重haze,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次行LASEK(RLASEK)术。两次手术方法相同:角膜上皮环钻切开角膜上皮,将酒精槽置于角膜表面,新鲜配制20%酒精滴注,保持20s-30s,制做上皮瓣,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质,上皮瓣复位后软性角膜接触镜覆盖。例1男23岁右眼正常,左眼小瞳孔下电脑验光-14.75DS,最佳矫正视力0.7(-14.50DS)…  相似文献   

9.
LASEK术后Haze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中保留了尚存活性的角膜上皮层,能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可能的原因是减少了眼表组织中白介素-1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降低了凋亡介导下的角膜创伤愈合。通过术中预防性使用抗代谢药物、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从而预防或减轻Haze形成,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稳定性和预测性。本文就近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术后Haze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恢复的情况。方法将60例(120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60眼),分别行LASEK和Epi-LASIK,对两组患者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恢复情况随访24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EK组术后2周、4周角膜知觉计测定的角膜中央知觉分别是(44.85±5.78)mm和(49.85±5.01)mm,Epi-LASIK组则为(48.36±6.22)mm和(52.66±5.86)mm,术后2周和4周时LASEK组和Epi-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2周LASEK组和Epi-LASIK组分别为(55.55±4.02)mm和(56.31±4.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周两组分别为(57.31±3.11)mm和(57.62±2.6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稳定性表现为术后2周、4周时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LASEK组分别为(6.88±2.32)s和(9.06±3.15)s,Epi-LASIK组为(7.46±1.56)s和(9.62±1.29)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24周LASEK组的值为(11.21±5.13)s和(12.11±1.65)s,Epi-LASIK组分别为(12.06±0.98)s和(12.15±2.10)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对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角膜中央知觉的恢复比较,Epi-LASIK组患者术后刺激症状相对较轻,能较快恢复视觉。  相似文献   

11.
付敏  喻谦  庄永春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197-1200
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 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86例876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422例474眼和弧形巩膜切口组364例402眼,常规进行囊外摘除,前者切口不做缝合,后者缝合1~3针。结果: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1.0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196眼占41.4%,弧形巩膜切口组对照组47眼占11.7%,0.5~1.0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230眼占48.5%,弧形巩膜切口组199眼占49.5%,0.1~0.5者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48眼占10.1%,弧形巩膜切口组156眼占38.8%。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术后矫正视力由于弧形巩膜切口组。术后1wk散光,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0.56~1.40(平均0.98±0.42)D,弧形巩膜切口组0.76~4.00(平均2.38±1.6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角膜内皮损伤情况,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透明者457眼占96.4%,损伤17眼占3.6%,弧形巩膜切口组透明者340眼占84.6%,损伤者62眼占15.4%,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组角膜内皮损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弧形巩膜切口组。结论:反眉形隧道切口不需缝合,术后矫正视力好,散光小,术中角膜内皮损伤轻,适合在无条件进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硬核白内障巩膜隧道式切口手法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Ⅳ~V级硬核白内障进行巩膜隧道式切口行手法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247例(281眼),回顾性分析术后视力和主要并发症.结果 术后8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254眼(90.39%).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27眼(9.61%)、虹膜损伤32眼(11.39%)、前房积血14眼(4.98%)、后囊破裂8眼(2.85%),手术源性散光22眼(7.83%).结论 巩膜隧道切口硬核白内障手法摘出术具有效果好、安全、经济实用的特点,了解手术各阶段可能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和情况,并熟练掌握防治措施,将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如刚  陈晓明  李茅  刘东敬 《眼科》2006,15(2):105-107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 87例(98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方法将不同类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隧道组(50眼)行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在浅层巩膜下纵形切除5.0mm×1.5mm条状饭层巩膜和常规的小梁切除,条状巩膜远端超过巩膜床1.5-2.0mm,对照组(48 眼)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主要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巾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术后视力隧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P=0.76)。(2)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隧道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手术成功率:隧道组 88.00%,对照组6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隧道组功能性滤过泡82,0%,对照组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P=0.02)。(4)术后隧道组出现浅前房较对照组多,治疗后1周内恢复正常,没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难治性青光眼,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眼压控制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出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6例295眼白内障实行超声乳化吸除,同时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后随访3~6mo。结果:术后3mo,视力<0.1者4眼,0.1~0.4者67眼,0.5~1.0者212眼,>1.0者12眼。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3眼;晶状体脱位2眼。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29眼;前房积血1眼。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适合于超声乳化吸出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并发症少及视力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小巩膜隧道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9例52眼行2.8mm巩膜隧道瓣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巩膜隧道内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52眼眼压控制满意,术后1wk;1,3,6mo眼压平均值分别为:(8.24±3.61)mmHg,(13.22±4.12)mmHg,(12.11±4.23)mmHg,(12.59±4.26)mmHg。取本组术后半年平均眼压与行5.5mm巩膜隧道瓣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一片式硬性PMMA人工晶状体并联合小梁切除术的56眼术后半年平均眼压(13.27±3.84)mmHg进行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t=1.7536,P=0.08239)。26眼手术前后随访1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8者占62%。结论:该术式切口小,无需做巩膜瓣,切口无需缝合,并避免滤过过畅,减少术后散光发生,迅速恢复术后视力,术后反应轻,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向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向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过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手术技巧。方法 对最初实施的3 0例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同期完成的 3 0例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作为对照。结果 透明角膜切口组的总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巩膜隧道切口组 (P <0 0 1) ,并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和较轻的术后炎症反应。透明角膜切口组有 2眼术中出现了球结膜“气球样”水肿 ,另有 2眼需间断缝合以保持切口水密状态。结论 在具有较丰富的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经验的基础上 ,正确掌握透明角膜切口的制作方法是实现安全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小梁咬切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梁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应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并应用小梁咬切器对192眼青光眼施行小梁咬切术。结果本组每眼术程平均20分钟,较既往常规手术(平均34分钟)缩短43%,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隧道刀及咬切器的使用可以安全、快速、有效地完成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分别行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的影响。
  方法:将2012-02/2015-06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4例126眼纳入本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A组)46例63眼,行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 B组)48例63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参考白内障LOCSⅡ核硬度分级标准细分为:AⅡ组、BⅡ组;AⅢ组、BⅢ组;AⅣ组、BⅣ组。患者在术前1 d和术后1、7、30、90 d进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 subjective sylptols of dry eye questionnaire scores,SDES),同时测定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l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taining scores of sodiul fluorescein, SCSF )、泪液分泌试验(Schirler l test,Slt),对比不同手术切口对患者泪膜影响。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泪膜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7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d,仅BⅣ组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有统计学差异( P<0.05);AⅢ组患者在术后第1d 时SDES、SCSF、Slt低于BⅢ组;AⅣ组在术后第1、7d时在SDES、SCSF指标方面低于BⅣ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时,Ⅲ级和Ⅳ级核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能够加重对患者泪膜功能损伤,手术效果比巩膜隧道切口方式差,尤其Ⅳ级核中更为明显。因此,可以在Ⅳ级核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时选择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