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小关节亦称椎间后关节,是指上一腰椎的下关节突和下一腰(骶)椎的上关节突构成的关节.腰椎间小关节损伤包括关节软骨的磨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结构紊乱(或称错位).自Chormly 1933年报告以来,逐渐被人注意,临床上很多腰痛病例可归属于此类型.腰椎间小关节损伤主要靠X线诊断,国内所见报道不多.我们收集了74例临床上有下腰痛症状、X线有小关节损伤征象,分析报告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42例腰椎融合术后难治性下腰痛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42.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的病例。本研究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12例(28.57%),是否融合L5/S1、术后疼痛缓解期是否≥3个月与诊断阳性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部分可能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L5/S1融合可能促进骶髂关节发生退变。症状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诊断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合理选择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12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施牵引震压推拿治疗,按1~14次治疗统计。结果:治疗120例,痊愈102例(85%);显效14例,(1167%);好转3例(25%);无效1例。结论:牵引震压推拿是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损伤小,痛苦少,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8例非典型化脓性膝关节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丁锷  李保泉 《中国骨伤》1998,11(6):53-54
化脓性膝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关节感染,其发病率仅次于髓关节。早期诊断是获得良好治疗的关键。根据典型的全身及局部症状和体征,大多诊断不困难。但对于少数症状、体征不典型的低毒感染或感染早期病例,稍有疏忽则较易误诊或漏诊。作者1990~1995年在临床中遇到8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2~3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4~10天;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创伤性滑膜炎3例,急性风湿热1例,关节结核1例,其中1例原有类风湿。治疗方法:4例关节穿刺冲洗注入抗生素,2例套管针穿刺冲洗,2例关节切开排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2月本科采用腰椎小关节突封闭确诊并收治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52例。所有病例分为2组:A组30例采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治疗;B组22例接受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3、6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腰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痛均有所缓解,A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3个月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VAS和JOA评分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P<0.05)。此外,B组治疗后8 d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联合小关节封闭对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建平 《颈腰痛杂志》1995,16(2):100-101
冯氏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104例报告文建平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是急性腰痛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应用冯天有旋转手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04例。均系指因腰部突然“闪”、“挫”造成后关节错位甚或后关节滑膜嵌顿所致腰痛,故...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后路术后远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统计分析椎管减压 ,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术后 2~ 5年中的并发症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统计分析 1998~ 2 0 0 1年间收治的 86例椎管减压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病人 2年后并发症 ,分析其原因 ,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86例患者中 ,术后腰痛及下肢痛 5例 ( 5 .81% ) ,假关节形成 3例 ( 3 .49% ) ,下肢痛伴麻木 1例 ( 1.16% )。结论 :腰椎滑脱后路手术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下腰痛、假关节形成和下肢神经痛是其主要并发症 ,应高度重视手术的规范性操作。  相似文献   

9.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的特点、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因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30.6个月)出现新的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的病例。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率为26.5%,术后腰痛部位不同于术前以及融合范围包含L5、S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可能部分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的,骶髂关节内封闭是当前诊断和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小关节炎症及退行性变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原因之一,施沛特在消除关节炎症,营养和保护关节软骨方面,具有肯定疗效。自1998~2003年开展了X线引导下腰椎小关节注射施沛特治疗慢性腰痛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自本世纪初,腰椎小关节病变即被认为是引起腰痛及腿痛的重要原因。Goldthwait(1911)指出小关节病变可产生腰椎失稳及腰痛,16年后Putti认为坐骨神经痛与小关节病变有关,Ghormley(1933)将小关节退变伴腰痛及腿痛定名为小关节综合征,并认为这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对小关节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椎间盘突出的发  相似文献   

12.
腰椎小关节紊乱是导致运动员腰痛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近几年在运动员中呈上升趋势 ,笔者运用腰椎间小关节封闭术配合斜扳法 ,对 3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进行治疗 ,其效果显著。治疗方法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 ,其中棒球运动员 12例 ,垒球运动员 6例 ,跆拳道 10例 ,散打 2例 ;男 19例 ,女 11例。全部皆有明显的外伤史 ,其中发病在 L3,46例 ,L4,510例 ,L5S1 14例。临床共同特点为 :多有腰部扭伤 ,闪腰或弯腰后即直腰的病史 ;急性发病 ,痛势剧烈 ,表情痛苦 ;腰肌处于紧张状态和僵板 ,腰部活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体征 :腰部…  相似文献   

13.
腰椎小关节囊切除治疗慢性腰痛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腰椎小关节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病理演变和致病机理; 观察小关节囊切除对腰痛的影响。方法: 将516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58例, 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处理腰椎小关节突。分别于术后观察腰椎活动度, 随访腰痛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腰椎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 .05)。实验组腰痛完全消失172例, 明显缓解64例, 无变化16例, 术后腰痛加重6例。对照组腰痛完全消失114例, 明显缓解108例, 无变化28例, 加重8例。两者有显著差异(P<0. 05)。结论: 腰痛与腰椎小关节病变有明显关系, 术中切除小关节囊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术后腰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中老年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8例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其中14例采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14例采用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治疗(非手术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电话、门诊随访,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评估2种治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手术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近期疗效较好,相比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本文综述了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和分析,笔者认为:年龄大于5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偏向矢状面的腰椎小关节和腰椎间盘退变、L4、5节段是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认识和理解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能对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症状、核磁共振小关节Fujiwara分级与末端神经纤维分布及神经肽Y表达的关系,探索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无腰痛的腰椎管占位需手术内固定患者为对照组(A组),共15例.慢性腰痛患者,术前封闭腰椎小关节,注射前后进行VAS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其分为3组:疼痛完全无缓解患者,为慢性非小关节源性腰痛组(B组),共15例;腰痛基本消失的患者,为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C组),共20例;腰痛有改善但不能完全消除的患者,为慢性混合性腰痛组(D组),共20例.取各组患者的小关节囊标本,分别用氯化金染色及免疫组化法研究小关节囊上的神经末梢及神经肽Y的分布及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和慢性混合性腰痛组腰椎小关节退变趋势明显,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且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神经分布稠密.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神经肽Y阳性分布稠密.此外,小关节囊神经纤维数量分布及神经肽Y阳性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与小关节MRI Fujiwara分级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小关节囊中存在丰富的末端神经纤维;当关节囊受压、牵张,组织炎症或化学物质刺激时或者脊柱小关节病变及力学行为改变时,小关节囊神经末梢疼痛介质分布会发生改变,进而参与腰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手术后腰椎间隙感染14例的临床资料及特点,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4例。结果随访6~36个月,13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遗有腰痛和腰椎活动受限。结论依靠临床体征结合ESR,CRP以及MRI检查可建立早期诊断。多数患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保守治疗2~3周无效,炎症扩散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应行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11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记录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ODI、疼痛VAS评分、后凸Cobb角、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脊柱结核的临床治愈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个月~9年。2例因注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行开放手术治疗。ESR、CRP、ODI、疼痛VA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均随时间增加逐步降低(P<0.05)。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术后明显减小(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局部注药7 d后出现椎管内脓液增多和药物聚集导致下肢截瘫、Frankel评级由术前E级降为A级外,其余10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结核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均消失。脊柱结核临床治愈率:109例为优,1例为差,优良率为99.1%。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结核临床治愈率高、可操作性高等优势,尤其适用于无神经损害及胸腰椎明显失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06-2017-06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50例(病例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发现或就诊的假性腰椎滑脱患者60例(对照组)。两组均行CT常规轴面扫描,观察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及测量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结果病例组以女性(68.00%)、年龄50岁(58.67%)、退变性腰椎滑脱(62.67%)及II度、Ⅲ度滑脱分度(36.67%、33.33%)居多。不同性别患者年龄、腰椎滑脱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分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对照组椎小关节在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小关节角矢状化等CT病理变化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_(1~2)、L_(2~3)、L_3-L_4、L_(4-5)双侧椎小关节面角度显著小(P0.05)。病例组20~30岁、31~40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L1~2左、右侧椎小关节面角度的平均值明显小于男性(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左、右侧椎小关节面角度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女性及年龄更高者的腰椎滑脱症发病率更高,且滑脱程度更严重;(2)CT可显示患者椎管内病理改变及小关节情况,可根据患者椎小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小关节角矢状化等病理变化进行诊断;(3)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角度的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例经外科手术确诊的原发性椎问盘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细菌学培养结果及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剧烈痉挛性腰痛、腰部活动严重受限、持续性低热、血沉增快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早期诊断,2例细菌学培养阳性。3例为阴性,本组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同定,剧烈腰痛明显缓解,不再需用止痛剂,5例均治愈。结论如诊断明确。短期保守治疗无效者,宜早期手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是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