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关节假体摩擦界面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rnley发明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内衬低摩擦关节大大改进了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所产生的磨损颗粒及骨溶解成为远期手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为了克服超高分子聚乙烯对金属摩擦面这一缺点,近年来临床上对金属对高交联聚乙烯、金属对金属及陶瓷对陶瓷的摩擦界面组合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探讨,得出了阶段性的结论,这些进展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体骨植骨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髋臼骨质缺损治疗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对15例(16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髋臼侧骨质缺损的患者在二期翻修时采用异体植骨,其中有7例使用生物固定髋臼假体结合使用异体颗粒骨植骨,另外9例患者髋臼侧使用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结合打压植骨。术后定期随访,应用X线片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13~60个月,X线片上无明显异体骨溶解征象;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5.2分,提高到89.7分;患者满意率为93.8%;无感染复发患者。结论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髋臼侧骨质缺损时使用异体植骨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提高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 60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60岁以上者48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37例及DHS组23例,DHS组行DHS内固定手术,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分别统计术中平均失血量、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DHS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高于PFN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PFNA组,P均〈0.05。两组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液化等并发症。随访9~18个月,除DHS组1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术后半年内死亡外,余59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结论 PFNA和DHS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PFNA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等特点,能早期功能锻炼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尤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林振恩  林焱斌 《山东医药》2008,48(27):109-110
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1例,分别接受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临床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程度等指标.发现Gamma钉组、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临床愈合时间缩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三组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对Ⅰ、Ⅱ型骨折,应用三种内固定皆可;对Ⅲ~Ⅴ型骨折,宜选用Gamma钉和PFNA;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用PFNA.  相似文献   

5.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治疗效果不确实,并发症多,我们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观察其疗效。方法我们在1989~1994年对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了612所生产的双动人工股骨头。对其中70岁以上和陈旧性骨折患者34例,因骨质疏松明显,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其余患者使用珍珠面的假体柄,并进行了1~6年随访。结果根据Harris评分,术后平均92分,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3%,62例患者能早期活动,尽快恢复生活自理,无1例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1例关节脱位,1例骨化性肌炎。另3例为疼痛,其中2例发生松动,假体下沉,1例为假体选择不当。结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全节段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老年脊柱侧凸性腰椎管狭窄症(s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SSS患者113例,根据经椎弓根固定与融合方式分为A组(短节段固定组)45例,B组(全节段固定组)68例,评估手术疗效及4年随访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减压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前缘与后缘高度;②脊柱矢状位与冠状位Cobbs角;③腰腿痛情况JOA评分;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⑤术后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获得4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期内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全部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术后两组脊柱侧凸Cobb's角明显改善.矢状位上腰椎前凸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恢复并且保持了腰椎生理前凸.A、B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33%、75%,临床症状改善率75%、80%.JOA评分术前11 ~13分,术后4年平均26分.95%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4年内A组6例X线片检查出现内植物松动,6例出现继发性代偿侧凸;而B组无1例发生.B组术后骨吸收现象较A组明显(P<0.05).结论 脊柱后路全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手术疗效优于脊柱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尤其在控制脊柱畸形进展、防止继发性代偿侧凸、维持后期脊柱稳定性,减轻症状等方面居优势;但是远期脊柱固定区域内的应力遮挡效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少,但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卧床时间长。术后近期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3、12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骨折多粉碎而不稳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人工股骨头置换及PFNA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应权衡后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例术后因严重心衰、肺炎病情加重于术后第7天死亡;31例伤肢基本恢复伤前功能;随访X线显示无假体松动、下沉、骨折、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初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各类髋关节疾病患者28例(35髋),年龄28 ~ 54岁,平均42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骨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和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均行混合型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检查髋关节功能、计数Harri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观察髋关节影像学形态.结果 28例平均随访34个月,髋关节功能优32髋,良2髋,可1髋,优良率96.9%.未发现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假体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传统全髋置换术的过渡性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长柄广泛涂层非骨水泥假体在股骨假体失败并骨缺损翻修中的疗效。方法1997年4月-2001年4月,用长柄广泛涂层非骨水泥假体对73例股骨假体失败合并股骨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其中PaproskyⅠ型5例,Ⅱ型40例,ⅢA型9例。结果术后5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8.3年,翻修假体均获得良好的稳定,尚未发现假体失败者;术后平均疼痛与行走积分明显提高。结论对股骨近端骨缺损者用长柄广泛涂层非骨水泥假体进行翻修,假体稳定并获得骨长入,短期随访无并发症,是一个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的效果。方法下肢骨折术后钢板及骨外露患者11例,拆除原内固定钢板,使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缺损创面采用VSD。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皮肤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骨不愈合、骨感染或伤口感染。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VSD治疗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2.
早期功能锻炼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对肱骨近端骨折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肱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和经皮多枚克氏针固定。38例于术后3 d~2周开始采用肩关节康复训练器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观察组),另10例未早期规律功能锻炼者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7~19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1.7)周。观察组优良率92.1%,对照组为80%(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李卫华  黄雷 《山东医药》2010,50(44):30-31
目的探索使用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微创截骨、快速矫正畸形、髓内针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新方法。方法共治疗膝关节内外翻畸形8例患者,其中胫骨平台骨折后内翻畸形4例,股骨髁外翻3例和股骨髁内翻1例,术中仅对1例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余病例均未植骨。术后即开始膝关节非负重功能锻炼。结果患者截骨端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平均矫正角度为14°,术后双下肢力线片的胫骨近端内侧角或股骨远端外侧角与健侧对比相差约3°。结论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微创截骨、快速矫正畸形、最终使用髓内针或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容易调节、精确矫正畸形、固定稳定和无需植骨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干骺端内翻或外翻畸形的一种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型钉(PHILOS)板治疗老年人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用PHILOS板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4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5例。统计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手术并发症,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2.2岁,平均随访14.5个月。术中平均输血165.2 ml,术后X线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肺炎1例,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Neer评分:30例(83.3%)优良。分析显示骨折类型(Ne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3d内早期手术)与骨折愈合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与Nee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HILOS板是治疗老年人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牢固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适合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分为实验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和安全性基本相同,但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能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患者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6.
石晶  吴文元  魏金栋 《山东医药》2012,52(31):85-8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PFN固定,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O.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活动,术后功能恢复快,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比较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强化护理干预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相比,对照组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应用AF系统内固定术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31例。术后骨折椎体均达到功能复位,脊柱生理弯曲恢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49.1%恢复至术后的93.1%,椎体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86.7%恢复至术后的95.3%,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24.2&#176;恢复至术后的7.5&#176;。随访3个月-4a,椎体高度和Cobb角无丢失。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术后1例A级无恢复,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认为AF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治疗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THA 79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切口平均长度较短,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均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快;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认为改良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6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人工关节置换,B组行PFNA;通过门诊复查、电话书信等方式随访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多,卧床时间明显短(P均<0.01)。A组出现2例并发症;B组出现1例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明显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