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体位在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的优劣.方法:选择80例后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分别分成俯卧位组与侧卧位组;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肺通气及对手术耐受情况,分析两种手术体位中存在利弊.结果:两种手术体位对手术的时间、出血量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俯卧位与侧卧位均为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常用的手术体位,采用双轨可调式拱形脊柱支架摆置俯卧位比侧卧位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宋志伟 《当代医学》2014,(31):47-48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64)。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椎板开窗术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予以治疗。手术之后采用Nakai的评价标准来评价2组手术的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更好,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综合比较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操作安全方便,手术创伤小,易恢复,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能够得到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同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术相比,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开放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椎间盘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每组62例,分别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和开放椎板开窗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状况、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椎间盘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椎间盘镜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2组患者疼痛麻木、椎管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术相比,后路椎间盘手术具有治疗效果好,创伤小等优点,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摘除术配合手术护理后对患者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系统手术室护理),各29例。对比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患者,采取系统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单侧腰腿痛,单一神经根受累且腿痛症状大于腰痛,影像学显示单间隙侧后方突出或脱出,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一致的患者46例采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yd iscetom.MEDⅢ)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4%。结论:中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之一,虽不能完全取代常规手术方法,但是掌握好其适应证,中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俯卧位下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和侧卧位下椎板开创髓核摘除术两种不同手术体位对患者BP、HR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204例,根据手术指征分为 A、B两组,A组108例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B组96例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组手术时间缩短,BP、HR波动明显,需用麻黄素或阿托品进行对症处理.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虽然创伤小、时间短,但手术体位对 BP、HR影响明显,术中需严密观察,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手术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放椎板开窗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各相关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研究组术后优良率为96.36%,虽高于对照组的92.7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虽低于对照组的9.0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椎板开窗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切口更小,手术时长更短以及卧床恢复时间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凝胶体位垫在骨科脊柱俯卧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骨科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年龄18~7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M组)各20例,P组使用凝胶体位垫,M组使用传统海绵、布垫。观察手术体位摆放时间和术后局部皮肤受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体位摆放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局部皮肤受压情况,对照组出现静脉回流受阻3例,皮肤紫绀1例,局部皮肤受压红斑8例,两组无术后局部皮肤压伤、坏死病例。观察组1例术后局部皮肤红斑。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60%,观察组为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胶体位垫应用于骨科脊柱俯卧位手术能起到良好的体位摆放作用,减少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巨大腰椎间盘突出17例,手术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9例,其中3例采用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3例;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例;采用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2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8月至10年的随访,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9例,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1例患者手术后6年出现腰椎不稳迹象;采用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3例,2例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1例手术后出现双下肢瘫,经高压氧治疗2周,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后5月恢复,但鞍区感觉仍有减退;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例患者手术后2例症状全部消失,1例症状部分消失,采用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2例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结论:巨大腰椎间盘突出选择手术方式优选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慎用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损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脱出合并马尾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腰椎间盘脱出伴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9年2月对收治的腰椎间盘急性脱出造成的马尾神经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髓核摘除术、椎管减压术,对照组应用牵引等物理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P〈0.05)。本组40例患者马尾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2例,不完全恢复8例。结论:急性腰椎间盘脱出伴马尾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共8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均予椎板切除减压同时行腰椎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按照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行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40例( A组),全椎板切除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40例( 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材料,比较其术中表现及术后疗效。结果: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均显著小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手术治疗后,A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ODI指数改善35分以上的人数显著高于B组,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尚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3,(30):24-25,2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间盘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应用小切口椎间盘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术后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情况。结果全部病例的手术时间30~95min,最长1例手术时间长达95min。手术切口3-6cm,平均(4.3±0.1)cm,术中出血量达50~250mL,平均出血量达(92.4±3.1)mL。术中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当天开始腰腿痛完全消失,2例马尾综合征(急诊手术)分别在术后3d及5d内明显改善,肛周感觉恢复,括约肌不再松弛。1例术后症状加重,经脱水、激素治疗,1周后好转,半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术后患者的JOA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间盘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保留了直视操作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手术者2例。采用后正中切口,棘突旁分离椎旁肌群,棘突间“V形”截骨使棘突与棘上、棘间韧带形成骨韧带复合体,向对侧牵开扩大椎板间的显露和视野。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本组无新增腰椎不稳病例,棘突截骨均为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14(9.2±2.2)分提高到21~26(24.3±1.9)分,改善率为58.9%~85.7%(76.3±5.9)%。结论棘突间V型截骨可充分显露椎板间隙,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同时保留脊柱后柱解剖结构,对减少腰椎不稳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麦肯基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及麦肯基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腰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组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腰椎前屈关节活动度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2组有效率的回访调查.结果:2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椎前屈关节活动度评定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结合常规康复理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但联合腰部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缓解患者的腰部症状,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腰痛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引导下2靶位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法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10mm)患者35例,在CT引导下,Ⅰ型靶针达硬膜外间隙,Ⅱ型靶针通过工型靶针刺人突出物内,向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600U,向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1200U。结果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结果优24例(68.6%),良8例(22.8%),差3例(8.6%),优良率91.4%。治疗过程中全部患者无严重疼痛及症状加重,无神经根、血管等损伤。结论在CT引导下将胶原酶注射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硬膜外间隙与突出物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常规内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用神经根拉钩将神经根拉向内侧以充分显露突出的腰椎间盘,椎间盘摘除和神经根松解后将黄韧带瓣恢复到原来解剖部位。结果60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0±12)min;切口均呈I/甲愈合,无任何并发症。60例随访9~16个月,平均12.8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38例,良1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33%。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操作安全,组织损伤轻,同时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降低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两法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对1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适应证分别选择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胶原酶溶解术以及联合治疗,按手术方法分3组(即切吸组A组,溶解组B组,联合组C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间盘切吸组总有效率87.7%(50/57),胶原酶溶解组总有效率85.4%(35/41),联合组总有效率92.3%(23/25)。结论: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一明 《吉林医学》2014,(25):5560-5561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扫描及X线平片对所有患者腰椎间盘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诊断的正确率及病情评价情况。结果: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113例(94.17%),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93例(77.5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软组织病变、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评价结果较X线平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应用螺旋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诊断准确,可对腰椎神经根等病理性损伤做出准确评价,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华  吴琼  邱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6-7,18
目的探讨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采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的术后神经根水肿、神经根粘连、椎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