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1989 年~1999 年10 年间130 例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探讨针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关观察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成输血组和未输血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围手术期输血降低了肝脏术后淋巴细胞总数,增加了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了肝脏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提示,肝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有关。护理上应加强针对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输血与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989年 ̄1999年10年间130例肝脏手术患者围期输血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探讨针对术后感染并症物有关观察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成输血组和未输血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围手术勘因降低了肝脏术后淋巴细胞总数,增加了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了肝脏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提示,肝脏手术围期 与术后感工发症症发生有关。护理上应加强针对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胆石症手术(非腹腔镜手术) 5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围手术期输血量1u、2u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3u红细胞患者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增加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率,临床用血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宫颈癌中重度贫血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对46例宫颈癌中重度贫血患者在宫颈癌根治术围手术期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术前评估、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压疮、跌倒/坠床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的预见性干预护理、营养支持、用药及输血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 46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切口感染1例,无压疮、跌倒/坠床事件发生。经积极的护理及治疗,46例患者术后6~18d恢复良好出院。结论预见性护理管理干预对减少宫颈癌中重贫血患者术后安全不良事件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能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0例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胆汁渗漏、上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类型、原发病性质、合并症、有无肝硬化、肝功能Child分级、阻断时间、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围术期输血量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行肝切除术时应尽量缩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高龄患者行肝切除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妇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将1365例行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按围术期是否使用抗生素分为2组,研究组412例,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对照组953例,围术期使用抗生素。对2组患者术后病率、退热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后病率、退热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妇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可以不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胃癌患者术中输血率已经大幅降低。但相当一部分胃癌患者由于机体长期慢性消耗或肿瘤慢性出血导致术前出现中重度贫血。为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围手术期输血不可避免。文献报道,围手术期输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是否围手术期输血通过免疫抑制导致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尚无定论。本研究对58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输血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科围手术期用血情况以及输血对术后病情转归的影响,以期为骨科围手术期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骨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相关病史资料。结果共收集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201例,其中未输血患者为90例,输血患者为111例(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17例;非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94例)。输血组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3.09±16.37)g/L低于非手术组(115.79±13.68)g/L,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组(12.012±8.36 d)高于非输血组(16.14±10.47d),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显示在未输血组感染率为1.11%,而输血组感染率为15.32%,其中在17例大量输血患者中就有9例发生了术后感染(52.94%)。结论围手术期输血不利于骨科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骨科围手术期应严格参照输血指征并加强患者血液管理以降低围手术期用血概率,以利于术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2 2例因子宫肌瘤合并贫血而进行的子宫全切术 ,输血组 6 4例 ,未输血组 5 8例 ,比较术前、术后第 4天WBC数、NGR、IL 6及Hb水平变化 ,并比较两组术后静脉输液日、住院日和术后发热率情况。结果 输血组术后WBC及IL 6水平增高不明显 (P >0 .0 5 ) ,Hb较术前明显增高 ;未输血组术后第 4天WBC及IL 6水平比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1) ,Hb较术前明显降低 ;两组术后NGR明显高于术前 ,H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但未输血组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输血组 ;输血组术后输液少 ,术后发热率低 ,住院日短。结论 对于Hb(70~ 90 ) g/L的贫血患者 ,围手术期输入适量红细胞可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并未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开腹手术和内镜治疗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该院2004牟9月~2012年4月9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开腹手术和内镜治疗术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内镜组中2例多脏器衰竭死亡,死亡率4.4%,开腹组中6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2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发严重肾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18.0%,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镜组中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发生率12.5%,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系感染2例、急性胰腺炎1例;开腹组中出现术后并发症15例,发生率30.0%,其中并发切口感染4例、呼吸衰竭及肺内感染4例、心功能衰竭3例、急性胰腺炎2例、感染性休克2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急性重症型胆管炎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降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的优点.内镜治疗作为治疗重症急症型胆管炎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经皮肾镜碎石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建立皮肾通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经皮肾镜碎石术44例,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球囊组)及两步式扩张法(对照组)建立皮肾通道,对通道建立时间、一次性通道建立成功率、出血量、残余结石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球囊组和对照组通道建立时间分别为(6.7±2.0)min和(14.4±3.4)min,一次性通道建立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残余结石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发热,对照组出现1例迟发出血,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建立皮肾通道与两步式扩张法同样安全有效,且实施过程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1例需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95例,运用钳夹法(CC组)15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C组相比,CUSA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USA组患者术后ALT、总胆红素水平较CC组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脏切除术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不增加,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以降低院内病死率。方法对2004年10月—2013年10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且在住院期间死亡的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如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胸背部疼痛、心悸、憋气、大汗、晕厥等,其中以撕裂样胸背部疼痛多见。本组7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中死亡,余6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3例行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2例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死于术后消化道大出血。6例未接受外科治疗者均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结论早期识别主动脉夹层的高危患者,及时确诊、治疗,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病灶直径≤3 cm)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原发性小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184例。184例患者均联合行脾切除术,根据术中对肝癌的处理方式不同,将184例患者分为两组:肝癌切除组89例,射频消融组95例。分析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后1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射频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肝癌切除组(P〈0.05)。肝癌切除组术后再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射频消融组(P〈0.05)。结论 肝癌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适合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方法。方法将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同期非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①研究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为低血压、高血压、贫血、低血糖、感染等,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经过积极的预防与治疗,改善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纠正贫血,患者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透析1年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血压、高血压、贫血、低血糖、感染等是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预防与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李秋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27-1527,1529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Harris髋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曾静波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52-1354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其中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40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治疗36例(对照组),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7.50%(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67%(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有效率高,并可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腋下垂直小切口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1例行胸部疾病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保留胸壁肌肉的腋下垂直小切口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开胸切口进行手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离床时间、止痛剂使用量、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离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曲马多用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胸管留置时间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呼吸衰竭、手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切口皮瓣下血肿1例;术后发生肺炎、盘状肺不张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26%.对照组术中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1例;术后发生肺炎、肺不张6例,迟发性支气管胸膜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选择腋下垂直小切口能减少胸部手术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儿童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应用PrismaTM机器行CVVHDF治疗11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儿。结果11例患者开始CVVHDF治疗时的平均年龄是30.6个月(6个月~12.4岁),平均体重是15Kg(9.4~30.8Kg),肾脏替代治疗平均持续时间是62h(10~212h)。术后共8例(72.7%)患者死亡,其中4例在CVVHDF治疗期间死亡,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且肾功能未恢复;另外4例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24h后存活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均明显降低(P〈0.05),共7例(63.6%)患儿肾功能恢复。治疗48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上升,心率(HR)及中心静脉压(CVP)下降(P值均〈0.05)。结论CVVHDF是治疗心内直视术后合并ARF患儿的有效手段,可以改善患者肾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但患儿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及术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