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寰椎椎动脉沟环是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之一。作者经治7例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经3-6年随访,优良者6例,疗效满意,文内探讨了沟环引起颈性眩晕的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适应证。作者认为手术切除沟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动脉沟与颈性眩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相似文献   

4.
寰枢段因素致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明  周卫 《中国骨伤》2004,17(5):314-31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往往和颈椎因素相关。目前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主要与前庭迷路缺血和颈反射异常两个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性眩晕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及分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血管形态学改变及分型。方法:对86例颈性眩晕患者,通过彩色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的82例,再作三维CT椎动脉血管造影(3D-CTA)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相邻组织的关系。结果: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呈多样性,并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密切。结论:根据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可分为:增生压迫型、不规则狭窄型、阻塞型、纤细型、走行异常型及纤维束带牵拉型。  相似文献   

6.
寰椎椎动脉沟环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天平  何青 《颈腰痛杂志》2001,22(2):172-172
寰椎的后弓上 ,有椎动脉沟 ,是椎动脉第三段必经之沟道 ,如果在其上方有一个多余的骨桥架着 ,将此沟道围成环孔 ,则椎动脉经过此沟道时 ,就必须要穿过此环孔 ,椎动脉搏动就会受到诸多因素的激压而痉挛 ,发生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 ,尤其对高空作业者等的安全威胁大。笔者对本沟环的发生率、发病率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 1996年 2月~ 1998年 10月间颈椎片 ,在颈椎侧位观察寰椎后弓上有无沟环 ,分为临床有症状组和临床无症状组二组调查 ,各抽查 2 0 0例。表 有症状组及无症状组沟环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炳华  王鹏  徐泉珍 《中国骨伤》2009,22(5):354-356
目的:通过观察疗前疗后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速以及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探讨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颈性眩晕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1.6岁;病程2周-5年。采用TCD检测椎动脉血流速,3D—CTA检查椎动脉形态学作为观察指标。根据其形态学改变不同节段定位,采用三部推拿法观察对椎动脉血流速及形态学的影响。结果:45例推拿前后眩晕主症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流减慢患者及血流增快患者推拿前后V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椎动脉形态学有改变。结论:推拿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脉冲多普勒超声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的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发现,平卧时寰椎椎动脉沟环患病组血流量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转头试验正常组改变轻微、且有规律,而患病组与正常组对比有高度显著差异。患病组中全环患者改变又较半环患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枕颈手术中应用术前CT血管造影(CTA)技术的价值.方法 16例枕颈疾病患者在术前进行CTA检查.完成3D重建后,评价椎动脉寰枢段走行、分支.测定寰椎椎动脉沟距中线距离、侧块中点距中线距离、枢椎峡部宽度等指标.根据影像学研究进行后路枕颈固定2例,后路寰枢固定10例,经口1例,经口 枕颈固定2例,单纯减压手术1例.结果 影像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不对称3例,异常分支2例, 直接入颅1例, 肿瘤侵犯1例.16例手术均未出现医源性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结论 在枕颈部畸形及肿瘤患者存在很高的椎动脉异常发生率,CTA是进行枕颈部手术前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降低了损伤椎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对84例颈性眩晕患者16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3D-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126支,异常率为75%。有形态学改变的126支椎动脉,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111支,检出率为88.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椎动脉纤细,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走行异常,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骨质畸形压迫,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椎动脉纤细,闭塞不显示,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走行异常,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42 例 CSA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25 例,女 17 例;年龄 30~74 (53.9±11.0)岁。单节段病变 18 例,2 个节段病变 17 例,3 个节段病变 7 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6 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 Cobb 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0 (14.0±5.2)个月;手术时间 95~220(160.38±36.77) min,术中出血量 30~85(53.60±18.98) ml。2 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 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 6 个月 38 例眩晕改善,改善率 90.5%。NDI 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 Cobb 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 6 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 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 CSA 患者,ACDF 手术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的标准,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经颅多普勒(TCD)出现以来,迅速发展、普及,成为CSA检测的常用手段之一。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对记忆力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赵国东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2,15(12):751-75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记忆力减退者日渐增多[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脱位与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319仍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261例;小关节脱位46例,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4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2例。所有患者接受了颈椎MRI和椎动脉2DTOF MRA的前瞻性检查。动物实验建立犬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撞击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2DTOF MRA检查。[结果]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51例,双侧1例。发现有椎动脉损伤的患者中,34例(65.4%)原始损伤为颈椎小关节脱位,16例为颈椎骨折,2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颈髓损伤。动物实验14只犬撞击后发生颈椎小关节脱位,12只犬无小关节脱位。14只发生小关节脱位犬中,8只继发有单侧椎动脉损伤,12只无小关节脱位犬均无椎动脉损伤。[结论]闭合性椎动脉损伤最常继发于颈椎小关节脱位,瞬间位移使椎动脉受到过度牵张是主要的致伤因素。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了解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20例头部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17例制成干骨,测量C3-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这样组织相连,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吸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椎动脉牵系机制在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孙树椿  于栋  张淳  武震 《中国骨伤》2005,18(7):413-415
目的:验证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在造模当日及造模后4周,分别检测每组的SPNs放电次数及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57.45±7.89,56.60±7.44;对照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10.08±2.26,10.00±2.24。两组比较,P<0.001。模型组血浆中NA含量(5.48±0.46)pmol/ml,(5.36±0.43)pmol/ml;对照组血浆中NA含量(3.31±0.43)pmol/ml,(3.30±0.32)pmol/ml。两组比较,P<0.001。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A特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治疗方式。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V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Ⅳ型(神经-血管型)、Ⅴ型(特殊型)。42例正规非手术治疗,30例行椎动脉减压术及颈前路椎间植骨稳定术,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分型确定治疗方法。大部分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当正规非手术效果不佳,影像学支持临床症状时,应考虑行椎动脉减压术或颈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压氧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高压氧与药物应用的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加用高压氧治疗。以症状评估量表判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另外采用经颅多谱勒(TCD)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比较治疗手段的作用,探讨最佳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症状均减轻,研究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CD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改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高压氧与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脑的血液供应,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爽  俞磊  温剑坤  叶晓健 《骨科》2019,10(5):384-389
目的 分析颈椎椎动脉V2段解剖变异情况。方法 利用个人电脑在Horos软件中对169例中国成人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19例,女50例。将椎动脉V2段首先穿行的横突孔并非C6者定义为走行变异,分析其发生率的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将椎动脉内壁距中线距离不足1 cm者定义为椎动脉V2段内聚,分析其发生率的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结果 169例病人的双侧椎动脉(共338侧)中,32侧存在走行变异,其中椎动脉缺如者4侧;椎动脉首先穿行C4、C5横突孔者分别为5侧、23侧,4例病人双侧椎动脉同时存在走行变异,均首先穿行C5横突孔;走行变异存在于左侧者为16侧,存在于右侧者为16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人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为16.81%(20/119),女性病人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为16.00%(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8)。共11例病人的椎动脉V2段存在内聚,均为单侧,其中左侧8例(8/169,4.73%),右侧3例(3/169,1.78%),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3,P=0.221);11例病人中男性为3例(3/119,2.52%),女性为8例(8/50,16.00%),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3,P=0.004)。结论 椎动脉V2段的解剖结构和走行路径存在变异,首先穿行的横突孔可能位于C5或C4,走行变异的发生率无侧别或性别差异;V2段可发生内聚,使其更靠近中线,其发生率无侧别差异,但有性别差异,女性病人多发。以上变异可能给颈椎手术或穿刺等微创手术相关的操作带来风险,应在术前通过辅助检查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测量绝经前后的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光片,统计各椎体高度,通过计算相关比值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对颈椎病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量脊髓型颈椎病女性患者侧位X光片共96例,其中绝经前40例,年龄32岁,47岁,平均年龄43.2岁,绝经后56例,年龄60岁~73岁,平均年龄6.67岁,绝经时间8年~24年,平均14.8年。测量C3~7的各个椎体的中央高度和后缘高度值,计算相关比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绝经组颈椎C5、C6椎体自身高度比值较未绝经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会使颈椎椎体高度下降,形态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为监测绝经期前后中老年女性颈椎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