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及融合手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对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5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1例)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组,36例);每组再依据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分为去除组(置换去除组,13例;融合去除组,23例)和保留组(置换保留组,8例;融合保留组,1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9 天、3、6及12个月评价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估)改善情况、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人工椎间盘假体及植骨融合的稳定性。结果 无论采用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等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融合成功率为100%;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无论是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还是融合手术,术中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手术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者。结论 无论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去除后纵韧带较保留后纵韧带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更好地缓解,早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和节段曲度变化、并发症等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前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3±1.0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3±0.82)分,改善率为65.16%±7.50%;后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20±1.0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2.23±1.11)分,改善率为51.46%±9.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部位的节段曲度术后即刻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前路手术组为5.38°±1.14°,后路手术组为3.8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前路手术组为20.83%,后路手术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后路手术在减压同时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能较好地维持减压节段的曲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适应证及意义. 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我院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0例,其中213例患者切除后纵韧带,男153例,女60例,年龄30~74岁,平均49.96岁.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213例中,178例术前影像学有相应的后纵切带或椎间盘钙化:30例术中探查后纵韧带弹性差、有韧或硬感;1例术前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到硬膜内,周围有脑脊液信号;4例术中发现后纵韧带上有破损,切除后纵韧带后发现椎间盘突出到后纵韧带后方、硬膜囊前方.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早期出现硬膜外而肿致神经症状加重2例,均及时发现,手术清除血肿,神经功能在1个月内恢复;术后并发食管损伤者2例,经保守治疗,均在4~6周愈合.随访6~70个月,平均36.7个月,JOA评分由术前4~14分,平均8.71±3.36分,提高到随访时的5~17分,平均13.50±3.5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善率为7.69%~100%,平均60.0%.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时后纵韧带的弹性可以决定颈椎病前路手术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切除后纵韧带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8 ~ 72岁,平均58岁.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加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植骨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 16例随访6~36 (20±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3±3.4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3 ±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与切除后纵韧带对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方法应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62例,其中后纵韧带保留组(A组)37例,切除组(B组)25例。据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JOA评分提高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和硬膜囊前后径的变化。结果术前两者比较无统计性差异,术后6个月A组JOA评分(14.20±0.2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2±19.7)%,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2.59±1.33)mm,B组JOA评分(15.35±0.38),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20.5)%,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3.68±1.4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彻底,其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6.
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减压充分后给予取自体髂骨或骨粒填充的钛网做椎间融合,Windows钢板内固定。[结果]33例病例随访8~4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JOA评分6.7分,术后3个月评分10.1分,术后12个月评分10.7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节段(C2/3、C3/4、C4/5、C5/6、C6/7)分别切取16只兔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其中8只通过NF200对其神经纤维进行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另8只通过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交感神经纤维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5.0软件)描述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外环分布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颈椎后纵韧带上分布有大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呈网状分布,且以椎间盘区分布相对密集。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分布于C2/3、C3/4、C4/5的交感神经较C5/6、C6/7密集。结论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性眩晕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5%,优14例,良16例,中9例,差3例,结论:后纵韧带退变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髓时,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患者61例,其中男42例,女19例,平均57岁(45~74岁).术前明确诊断颈椎病合并OPLL者49例,术中发现合并有OPLL者12例.OPLL椎管狭窄率32%~70%,平均52%.神经功能JOA评分术前4~14分,平均9.6分.手术在常规颈前路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结果 本组41例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6例经椎间隙扩大减压,14例采用椎体次全切除结合经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神经功能恢复率25.0%~87.5%,平均65.2%.5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无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加重.结论 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在颈椎前路常规减压的基础上再将骨化的后纵韧带切除,保证了前路减压的彻底性,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8月~2011年7月87例下颈椎损伤但椎体无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术前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两位诊断医师分别以MRI T1加权像低信号带连续中断(T1D)、T2加权像纵形高信号(T2L)、T2加权像横形高或中等信号(T2T)作为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术中仔细探查韧带损伤(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情况,并将不同MRI标准的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诊断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术中所见作为金标准,计算不同MRI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以T1D为标准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差(Kappa值分别为0.152、0.238),敏感性(57.4%~67.2%、64.7%~64.7%)、特异性(43.3%~60.8%、56.5%~59.7%)、准确性(48.7%~63.3%、58.2%~60.8%)、阳性预测值(38.9%~51.9%、29.0%~30.6%)及阴性预测值(61.8%~74.7%、81.4%~86.1%)均较低。以T2L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57、0.607),特异性也较高(78.4%~80.4%、88.7%~90.4%),但敏感性较低(54.1%~65.8%、29.4%~50%),准确性(70.3%~73.4%、75.9%~84.8%)、阳性预测值(63.5%~65.8%、41.7%~70.8%)及阴性预测值(73.6%~78.4%、82.1%~87.3%)也较低。以T2T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非常好(Kappa值分别为0.837、0.799),且有较高的敏感性(83.6%~86.9%、82.4%~88.2%)、特异性(91.8%~95.9%、90.3%~91.9%)、准确性(89.9%~91.1%、89.9%~89.9%)、阳性预测值(86.9%~92.7%、71.4%~73.7%)及阴性预测值(90.3%~91.8%、95.0%~96.6%)。结论:以MRI的T2T为标准诊断下颈椎前、后纵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较准确可靠,有助于评价下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经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肥厚病例83例,占同期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76例)的22.07%。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手术适应症,特别是术中如何判定是否应该切除后纵韧带,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全组术后经3~59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57%。切除之后纵韧带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增生、肥厚、纤维化等。结论:对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前路手术,合并有后纵韧带肥厚者,应在切除突出间盘的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以使颈髓完全解除束缚,疗效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1983年8月至1991年3月,手术治疗63例颈韧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后路全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及前后路两次手术。随诊6到96个月,疗效为39例代。16例良,优良率87.2%。本文讨论了前路椎间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及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的方法。作者认为对OPLL伴广泛性椎管狭窄者以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颈椎后纵韧带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对脊髓的压迫作用。方法 :在 8例颈前路减压患者术中 ,先纵向切除一半的后纵韧带 ,观察切除后纵韧带侧及未切除后纵韧带侧硬膜囊的形态及刮除骨赘后后纵韧带的漂浮状况 ,最后完全切除后纵韧带。结果 :后纵韧带切除侧硬膜囊向前膨出形态恢复良好。未切除后纵韧带侧 ,硬膜囊均不同程度受后纵韧带的压迫 ,刮除椎体上下缘骨赘后后纵韧带向前的漂浮有限 ,不足以很好地恢复硬膜囊的形态。完全切除后纵韧带后 ,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 :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致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切骨减压后后纵韧带向前漂浮有限 ,不能使脊髓彻底减压 :颈前路手术中对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必须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岁.均在诱因下起病或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术前行颈椎X线、CT和MR检查,证实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7分.平均5.3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5~12分,平均9.3分.13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减压;11例接受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2.5(1~4)分,JOA评分平均14.2(11~16)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63.2%.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切除减压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前路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51-71岁,平均59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后纵韧带骨化物局限型6例,分节型13例;椎管狭窄率32%-75%,平均54%。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4分,平均9.6分。行颈前路常规手术入路,椎体开槽切骨达椎体后壁,范围超过后纵韧带骨化灶。利用后纵韧带钩插入后纵韧带下,钩起后纵韧带及骨化物,在后纵韧带与硬膜间形成一间隙,直视下用超薄型枪状咬骨钳切除后纵韧带及骨化物,而后植骨固定,恢复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恢复率42%'-92%,其中疗效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4.2%。4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CT和MR检查显示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后纵韧带钩可提高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用于局限型和分节型、切除范围在两个椎节之间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