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12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培哚普利+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60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h、3d和7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6.7%,75.0%和86.7%,培哚普利+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8.3%,81.7%和95.O%。两组在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7%和88.3%(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8.26±1.35)mm和(36.14±1.23)mm(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观察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在我院接受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的病患86例,将病患随机分为实验组,共43例,给予病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以及对照组,共43例,给予病患小剂量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患治疗前的左室心房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患治疗18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12个月的窦性心率维持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可有效扩张病患的左心房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郭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03-103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1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10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组)53例和对照组(胺碘酮组)51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律效果。结果试验组房颤治疗后1周的转复率为96.2%,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平均内径为(36.28±3.12)mm,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转复率及治疗后半年的窦性心率维持率,同时还具有延缓心室重塑的作用,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周勇  卿胜强 《中外医疗》2010,29(31):118-1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福辛普利,观察2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有效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6)、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Ⅱ组,n=28),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Ⅰ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在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低剂量胺碘酮与洛沙坦+低剂量胺碘酮或培哚普利+低剂量胺碘酮对预防孤立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AF复发的长期疗效。方法与结果:177例孤立阵发性AF患者被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1组仅接受低剂量胺碘酮,2组接受低剂量胺碘酮联合洛沙坦,3组接受低剂量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胺碘酮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1989~2010年),Medline(1966~2010年),SpringerLink Online Journals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万方数据库(1982~2010年)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的质量做出了初步的评价,同时也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了筛选,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随访的总人数为1 073人,其中试验组有545人,对照组有528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变小[WMD=-2.21,95%CI(-2.64,-1.79)],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提高[OR=3.02,95%CI(2.28,4.01)];2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延缓患者左心房内径的扩大,以及窦性心律的维持方面效果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初发性心房颤动伴快心室反应的转复效果以及口服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转复后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将89例患者随即分为胺碘酮组(n=48例)和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n=41例)。观察静注胺碘酮对房颤终止的效果。48小时内转复率70.8%。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对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左房内径缩小均明显优于胺碘酮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对初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胺碘酮组,对左房扩大的延缓及心功能改善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共97例,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Ⅰ组)47例和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组(Ⅱ组)50例,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维持窦性心律情况及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前6个月两组间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9个月后,Ⅱ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患者,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房内径在治疗6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能否改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转律后窦性节律维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65岁)AF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分为培哚普利组和非培哚普利组,随访1年。分别于3、6、9、12个月统计窦律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3、6、12个月分别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取最大P波、最小P波,计算P波离散度(Pd);于转律即刻、9、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比值(E/A)。结果在随访第9和12个月,培哚普利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显著优于非培哚普利组;于随访的第6、12个月培哚普利组较非培哚普利组Pd显著缩小;心脏超声随访发现,9、12个月时培哚普利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E/A比值)。结论培哚普利有助于老年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显著减少左房内径,缩小P波离散度,并且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3.
方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40-14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胺碘酮和替米沙坦,对照组单用胺碘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年比治疗前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房颤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房颤发作次数降低幅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左房内径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但观察组左房内径的平均增幅在治疗后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能更有效地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两者能更好地抑制心房重构,延缓心房扩大,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房颤(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左心房内径(LA)的相关性。方法 75例慢性Af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后,用胺碘酮200-300mg/d维持治疗,根据左房内径分成三组。A组:LA31-35mm32例;B组:LA36-40mm25例;C组:LA≥41mm18例。观察1年,终点为Af复发。结果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为81.2%;B组为60.0%(与A组比P〈0.01);C组为38.8%(与A组比P〈0.01)。结论临床可根据左心房大小预测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大小,从而指导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的第4、8、12、16个月确认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8、12、16个月测量患者左房内径。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8、12、16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4、8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16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胺碘酮+普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房内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CRP及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其机制与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2例房颤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25例)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加厄贝沙垣组(B组,27例)给予胺碘酮加厄贝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大小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A组房颤发生率(28%)明显高于B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房内径较A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