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胆胃综合征分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柴可群  王德玉 《陕西中医》1991,12(9):407-408
本文从胆与胃的生理、病理方面探讨了胆胃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实际,阐述了在胆、胃系疾病诊治中重视胆胃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为六腑,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明确其生理、病理关系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胆胃同病,多以口苦或呕苦、咽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胆胃同治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1.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一过性皮疹1例,短时腹部痉挛性疼痛2例,观察组中并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汉良 《中医杂志》1998,39(2):75-76
在中医内科的临证中,常可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这种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病证,辨证属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肝脾相关,为医皆知,胆胃相关,论者不多,盖将胆胃等同于肝脾,因而忽略不讲。其实胆胃与肝脾仍有区别,现结合临床体会,介绍于下。1生理关系胆胃的经脉互相连属,在《灵枢·经脉》上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出大迎,循颊车……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孔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由此可见,胆胃通过脉络会于大迎、颊车、缺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药组 30例口服理气和胃口服液 ,每次 10ml,每日 3次。对照组 30例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 ,每次 5mg ,每日 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 4周。结果 :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3 3% ,与对照组的 5 6 7%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中药组治疗后患者体表胃电图 (EGG)的表现 ,调节血浆胃动素 (MOT)水平显著改善 (P <0 0 5、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患者血清胃泌素 (GAS)水平升高 ,尚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颜华 《光明中医》2000,15(5):12-13
咳嗽是临床常见证、多发证。外感六淫、饮食情志内伤、他脏传变均可导致咳嗽。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并按脏腑分类进行辨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许多治咳方剂 ,并偏于寒饮。后世如《诸病源候论》与《千金要方》谓咳有十种 ,清代沈金鳌更将咳分为 1 6种。自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证之后 ,咳嗽之辨治已趋于系统和完善。但外感有风、寒、湿、暑、燥、火之别 ,内伤则有五脏六腑之异 ,故而临证时仍感错综难辨。笔者随师门诊多年 ,并于病房临床实践二载 ,临证时将…  相似文献   

10.
11.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意思是说,胃病或胃肠不适可使人入睡困难。  相似文献   

12.
金哲  张静  金建军 《新中医》2023,55(10):42-47
目的:观察胃力胶囊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胆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胃肠激素、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BRG胆胃不和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胃力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胆汁反流分级,胃黏膜炎症、第二版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CG V2.0)、症状评分,以及胃肠激素、炎症指标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67%,高于对照组76.00%(P<0.05)。2组胆汁反流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胆汁反流程度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胃黏膜炎症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QLICD-CG V2.0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胃黏膜炎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QLICD-CG V2.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上腹痛、嗳气、胃灼热感、泛酸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4项症状评分均低于...  相似文献   

13.
柴胡桂枝鳖甲汤治疗肝胃不和证 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柴胡桂枝鳖甲汤随症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52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15%。  相似文献   

14.
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不易减药,而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服用中药。中医治疗神志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并不统一,有的强调心、有的强调肾。为探讨中医神志病的辨治方法,从和胃平虑法治疗焦虑障碍入手,对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病因进行分析,讨论其核心病机,并进一步确定治疗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基本原则。焦虑症(肝胃不和证)这类疾病往往以胃部症状的表现为表象,但其辨证论治的核心主要在于精神症状。从精神症状入手在治疗上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的上消化道症状,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其是餐后加重)、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烧心、嗳气等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多认为本病可能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感觉高敏感性、胃酸分泌改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肠激素分泌失常、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2010年8月-2010年12月笔者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运用舒胃汤(自拟方)治疗,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胃不和型胃炎兼夹证型的准确性,求得治疗合理方药。方法:依据中医理论、临床经验、胃镜、病理检查进行论述。结论:肝胃不和型胃炎兼有血瘀、湿阻、郁热、阴亏、脾虚之兼证。治疗原则有疏肝理气化瘀法,疏肝和胃化湿法,疏肝和胃清热法,疏肝和胃养阴法,疏肝理气健脾法。  相似文献   

17.
邓红 《陕西中医》2000,21(6):265-266
<正> 肝胃不和是指肝木犯胃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脾等脏器的疾病。临床多只着眼于柴胡疏肝散之类证,殊不知其证有虚有实,证型非一。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40年,其学验具丰,以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因此肝病必犯脾胃。同时脾胃属土,脾胃之虚又必招致肝木来犯,使脾胃更虚。故吾师认为肝木犯胃之胃脘痛非一证也。  相似文献   

18.
肝胃不和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的,以脘胁胀痛、暧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病因及辨证分型又可分为多种,如阴虚性、阳虚性、气虚性等,其中阴虚性肝胃不和首见于刘渡舟老中医1978年发表在《新中医》的《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一文,其后对此的论述不多见.今笔者结合一临床案例小述之,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1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n=55)与对照组(n=55)。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利胆和胃方治疗,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而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且中医组水平更低(P<0.001)。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5/55),对照组为7.27%(4/5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结论: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能够进一步缓解症状,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二十一味舒肝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服用二十一味舒肝和胃丸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脘痞满、两胁窜痛、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十一味舒肝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