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皮瓣移植技术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是修复重建和整形外科医师对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1]。20世纪50年代以前,移植皮瓣的类型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有较多的肌瓣和轴型皮瓣移植术的报道;70年代,随着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开展,出现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80年代,有了逆行岛状皮瓣、筋膜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构皮瓣等移植术的报道;90年代,又出现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穿支皮瓣移植术等[2]。纵观皮瓣移植技术的发展历史,人体可供移植的皮瓣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及“由多到少”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2.
将知名血管或含知名血管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移植于皮下组织中,或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组织上使其血管再生,作为预制的轴型皮瓣进行带蒂转移或吻合血管移植,称为血管植入预构皮瓣或血管化皮瓣。它可以选用合适  相似文献   

3.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预构皮瓣的概念 预构皮瓣(Prefabricated Skin Flap)广义的概念是:在皮瓣形成或/和转移之前,按一定的设计,通过手术预先将皮瓣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满足一定的功能和外观要求,便于器官组织的修复和再造,更好的恢复器官组织功能和形态.预构(Prefabrication)一词最早由Bakamjian和Holbrook于1973年用带蒂皮管转移重建食道时描述.1994年Prifag提出:将血管植入形成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Prifabricated);而将皮瓣中加入软骨、骨等称为预置(Prelamination).我国学者同意Prifag的观点:预构皮瓣是通过将知名血管或含有知名血管的筋膜、肌肉等组织移植于本来没有知名血管的部位的某一层次,或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血管束并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上,通过重新血管化形成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段游离胫骨异位血管化预构骨皮瓣二期带蒂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大段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其中,1例胫骨骨折术后发生严重感染(例1),另1例游离胫骨段严重污染(例2),分别将体外灭菌处理的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预构骨皮瓣,同时对胫骨开放创面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创面治愈后,择期行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异位血管化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两患者游离胫骨段在异位预构骨皮瓣的整个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预构骨皮瓣术后3个月DSA均显示:游离胫骨段周围可见大量血管生长,且部分血管长入胫骨段内。1例小腿部感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治愈;预构骨皮瓣术后1年行带血管蒂的预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5个月,原骨折部位下段发生慢性感染,经抗感染治疗6个月后治愈;回植术后12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开始恢复。例2污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一个半月闭合;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行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11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可预构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其可作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自体骨来源,为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重大创伤及手术后[1].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后由于抗凝药物的常规使用,发生深静脉血栓者极为少见.2003年3月及2008年1月,我们收治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肢广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皮瓣移植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皮瓣移植技术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是修复重建和整形外科医师对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移植皮瓣的类型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有较多的肌瓣和轴型皮瓣移植术的报道;70年代,随着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开展,出现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80年代,有了逆行岛状皮瓣、筋膜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构皮瓣等移植术的报道;90年代,  相似文献   

7.
跨区供血皮瓣与预构皮瓣血管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区供血皮瓣与预构皮瓣血管化研究进展王臻鲁开化随着基础研究的突飞猛进,近20年来显微外科在皮瓣移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对整形外科、骨科、颌面外科等学科都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是轴型皮瓣、岛状皮瓣及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游离皮瓣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联合预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19年6月,应用游离皮瓣联合预构扩张皮瓣修复6例烧伤后患者的面颈部瘢痕.一期设计游离皮瓣修复颈部瘢痕的同时于前躯正常皮肤处设计预构扩张皮瓣,取长约10~14cm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蒂作为预置血管,将扩张器及预置血管一同置入预扩张的...  相似文献   

9.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肘部瘢痕挛缩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肘部烧伤后瘢痕挛缩以往多采用"Z"成形术、游离皮片移植、邻位带蒂扩张皮瓣移植、远位带蒂皮瓣移植甚至游离皮瓣移植[1-4].2004年1月-2009年2月,笔者单位应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肘部瘢痕挛缩松解创面16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端侧吻合血管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自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施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 20 cm×15 cm,应用端侧吻合法吻合血管.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浅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1年,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术后无肢体供血不足发生. 结论 端侧吻合血管进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成果。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综述及研究成果,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结果 实验研究已证明,预构皮瓣的血管化过程主要是植入血管与皮瓣原血管间的直接沟通,其次是植入血管新生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并支配整个皮瓣,3~4周血管成熟,可进行皮瓣转移。临床应用方面将颞浅动静脉、胃网膜血管、旋股外侧血管及胸背血管等预构皮瓣带蒡移位或游离移植,均攻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使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预构皮瓣存活的作用 ,探讨VEGF能否促进正常血供组织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动脉 8cm移植 ,两端分别与股动、静脉吻合 ,成环状植入下腹部皮下组织 ,对照组局部应用 0 9%NaCl和16 %聚乙烯乙醇 ,实验组将VEGF分别溶于 0 9%NaCl和 16 %聚乙烯乙醇局部应用。分别于术后 3,4 ,5周以植入的尾动脉为血管蒂于下腹部形成 3cm× 4cm大小皮瓣 ,游离掀起皮瓣后缝回原处 ,7d后运用面积仪测出存活皮瓣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第 5周后的皮瓣存活率VEGF组 (75 0 0 % ,5 8 4 1% )明显优于实验组 (10 % ,2 5 % )。结论 VEGF有利于预构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将知名血管束或含知名血管的小组织瓣 ,移植入随意皮瓣中 ,两者愈合血运沟通后构成新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1 预构皮瓣的原理沈祖尧[1,2 ] 将血管束埋植于供区 ,造影发现 :1~2d植入的血管束旁有造影剂溢漏现象 ,随时间增长 ,植入血管旁的微小血管显影越来越多 ,先是围绕血管纵向排列的较多 ,随后可见垂直向皮瓣真皮发出更小的血管分支 ,2~ 3周贯通整个皮瓣 ,4周达高峰。植入血管与皮瓣间建立血液循环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新生血管与皮瓣原有血管的相互吻合、沟通。②新生血管生长、蔓延并形成网状系统 ,单独支配整个皮瓣。Valaur…  相似文献   

14.
预构皮瓣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整形医师的重视 ,它为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基本概念是将知名血管束植入到皮瓣下方 ,待血管发芽与皮瓣原有血管血运沟通后再行移植。预构皮瓣血运重建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 ,是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1 ] 。内源性 b FGF的降低还可导致组织损伤的加重和修复的延迟 [2 ]。将 b FGF应用于皮瓣的预构 ,有可能促进皮瓣与植入血管束之间血运的早期沟通 ,从而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和缩短皮瓣预构的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动物模型上探索岛状筋膜瓣诱导预制扩张皮瓣的存活和血供建立时限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大白鼠的侧胸腹形成以侧胸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瓣 (1.5cm× 2 .0cm) ,经皮下转移至背部 ,其下埋置扩张器 ,扩张完毕后 ,形成以筋膜瓣血管蒂为载体的预构扩张皮瓣 ,观察皮瓣的成活 ,并行微血管照影 ,了解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微血管构建情况。结果 岛状筋膜瓣的血管与皮肤血管网在 3周后即建立了良好的吻合 ,预构皮瓣建立了丰富的血供 ,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 ,预构皮瓣的长宽可比筋膜瓣大 2 .5~ 4.0倍。结论 皮肤扩张的同时应用岛状筋膜瓣预构的轴型皮瓣能建立起丰富的血管网 ,以筋膜瓣血管为蒂移植安全 ,较传统扩张或随意皮瓣应用更灵活 ,可将岛状或游离皮瓣作远位移植 ,且皮瓣更薄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上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面神经损伤的患者较为常见。在神经缺损不能行端端吻合时 ,需行神经移植。和其它移植物一样 ,决定移植成活的主要因素是移植物的血供。早期的血供重建对神经移植的成活十分重要 [1 ] 。为了改善移植神经的血供 ,Taylor等 [2 ] 提出了“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为神经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预构皮瓣的研究 ,启发了人们产生预构血管化神经移植的设想[3] 。为了研究血管化神经与非血管化神经移植的不同 ,我们设计了两种神经移植的动物模型 ,用电生理及组织化学技术对两者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为临床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端侧吻合动脉的方式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患者四肢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端侧吻合动脉的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组织缺损患者52例,其中下肢36例,上肢16例;筋膜(肌)皮瓣47例,骨瓣4例,串联皮瓣加腓骨头骨瓣1例.受区血管选择胫前-足背血管束行端侧吻合6例,胫后动脉端侧吻合32例,股动脉端侧吻合1例,腘动脉端侧吻合3例,肱动脉端侧吻合2例,桡动脉端侧吻合8例.其中,因血管长度缺损移植大隐静脉6例.总结端侧吻合血管进行组织瓣游离移植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 完全成活51例,组织瓣坏死1例,因主干血管发生破裂所致,术中探查端侧吻合动脉通畅.发生血管危象2例,均为端端吻合静脉发生血栓,血管探查修复后皮瓣成活2例.术后49例获得随访6个月到1.2年,肢体远端无血供障碍及缺血症状,皮瓣经1~2次削薄手术后外观满意,皮瓣质地好. 结论 端侧吻合动脉进行组织瓣的游离移植安全可靠,是解决受区血管选择难题的理想方法,也可以作为组织瓣游离移植的常用血管修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皮瓣移植在手外科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皮瓣血管的解剖学研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1972年门本Hari将一侧头部皮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至对侧;1973年Daniel和杨东岳用吻合血管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面部创面获得成功,为应用吻合血管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打下了基础。由于该技术能一期修复创面、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病人愿意接受,所以在临床上发展迅速。我院于1977年9月~2003年8月,应用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550例,成活率98%。“皮瓣移植在手外科应用的经验总结”一文于2000年在中华手外科杂志介绍。本文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结合文献报道,重点介绍皮瓣移植在手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动物模型上探索岛状筋膜瓣诱导预制扩张皮瓣的存活和血供建立时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白鼠的侧胸腹形成以侧胸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瓣(1.5cm×2.0cm),经皮下转移至背部,其下埋置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形成以筋膜瓣血管蒂为载体的预构扩张皮瓣,观察皮瓣的成活,并行微血管照影,了解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微血管构建情况.结果岛状筋膜瓣的血管与皮肤血管网在3周后即建立了良好的吻合,预构皮瓣建立了丰富的血供,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预构皮瓣的长宽可比筋膜瓣大2.5~4.0倍.结论皮肤扩张的同时应用岛状筋膜瓣预构的轴型皮瓣能建立起丰富的血管网,以筋膜瓣血管为蒂移植安全,较传统扩张或随意皮瓣应用更灵活,可将岛状或游离皮瓣作远位移植,且皮瓣更薄.  相似文献   

20.
1 发展简史 1973年McGregor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提出轴型皮瓣可携带随意型皮瓣作为整体掀起应用.1974年陈宗基[1]报道经细小吻合支跨区供血的逆行轴型皮瓣.1983年王业江[2]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局部皮瓣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随后国内司徒朴等[3]于1986年首次报告了真皮下血管网的带蒂薄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