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鹏  吴萍 《中原医刊》2011,(18):F0004-F000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有腹膜刺激征者及1例保守治疗症状加重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thrombosis,MVT),是一种少见却十分严重的腹部血管闭塞性疾病。此病术前确诊困难.误诊和死亡率均较高。我科自2000年5月-2004年10月共收治MVT病人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8月以来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加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尿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骆建敏  梁振声 《华夏医学》2000,13(4):506-507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致肠管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才作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现就我院1985~1999年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26~60岁,平均45岁。本组可能病因为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血液高凝状态4例,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血液高凝状态1例,门静脉高压1例,血液高凝状态4例,肠系膜多发肿瘤压迫1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者7例,呕吐咖啡色液或便血者5例,手术前均…  相似文献   

5.
杨林 《重庆医学》2012,41(7):717-719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内脏淤血性疾病,是由于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血管,血液回流受阻所致。SMVT多起病隐匿,血栓发生后易导致肠梗阻、出血性肠坏死及肠穿孔等,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缺乏特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低、症状重、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危重急腹症 ,其早期诊断相当困难 ,我们把发现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 1例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35岁。患者于 3年前 ,因车祸伤及脾 ,行脾切除术 ,术后患者恢复好 ,痊愈出院。患者因阵发性腹痛 ,伴腹胀 3d入院 ,患者近 3d来 ,腹部不适、厌食、大便习惯改变。查体 :发育好、营养好、痛苦貌、上腹部存一手术疤痕 ,腹部膨隆 ,可见肠型 ,腹肌略紧张 ,压痛 ,无反跳痛 ,肝脾未及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活跃。B超未做。初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给予胃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和SMV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全部行超声显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低回声团,7例为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栓,管腔内为均匀低回声团;4例为慢性期血栓,管腔内为不均匀低回声团;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10例,扩张小肠40~60mm:肠壁增厚12例,增厚5~24mm;腹腔积液12例.结论 超声显像是诊断PV和SMV血栓形成并肠道缺血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和SMV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全部行超声显像。结果直接征象为血管内低回声团,7例为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栓,管腔内为均匀低回声团;4例为慢性期血栓,管腔内为不均匀低回声团;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10例,扩张小肠40~60mm:肠壁增厚12例,增厚5~24mm;腹腔积液12例。结论超声显像是诊断PV和SMV血栓形成并肠道缺血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6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临床资料,探讨ASMV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ASMVT的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误诊。本组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2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5%.B超、CT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ASMVT的主要手段。早期无腹膜炎体征的病人可行抗凝、溶性保守治开;已出现腹膜炎体征.呕吐物、排泄物为血性或腹穿抽出血性渗出物是剖腹探查指征.术中、术后均应采取系统的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WVT)临床特征、诊治方法,研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05~2015年4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发热及呕吐等。40例患者中,29例行单纯抗凝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30天内死亡。与30天生存率相关的因素为肠切除和确诊前持续时间。结论 该疾病症状不典型,增强CT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抗凝为基础,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肠切除和确诊前持续时间是影响SMVT 30天生存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SM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SMVT患者中,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2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8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6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5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15例,管壁强化13例。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SMVT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并有助于外科术前指导和内科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静  李彦婷  李转平  杨海茹 《安徽医学》2017,38(8):1023-102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治疗过程中对疗效评价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确诊MVT的患者12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内径及血栓回声(EIsmv)、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RIsmv)、周围小血管情况、水肿肠管长度及腹腔积液等指标,根据治疗转归分为治疗好转组和治疗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例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转归分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MVT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肠管扩张、局部小肠壁增厚、MVT回声低、无血流显示,首诊诊断率为63.5%,随访诊断显示率100%.12例患者中死亡4例,血栓治疗好转者8例,正常对照组、血栓治疗好转组、血栓治疗死亡组的SMA血流速度、肠系膜血管数呈递减趋势,而RIs、SMV内径、EIsmv、肠壁厚度、肠管长度、腹腔积液深度呈逐渐递增趋势,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连续观察MVT的治疗过程,可客观地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早期诊断的价值,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肠道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肠系膜上静脉阻断8cm组(A组)及肠系膜上静脉阻断4cm组(B组),3组按不同时间点(2、8、24、36、48、72h)分为6个亚组,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肠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A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α-GST术后2h明显升高(P〈0.05),36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LDH、CK—MB升高较晚,术后8h明显升高(P〈0.05),但随着肠道组织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B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α-GST、LDH于术后8h明显升高(P〈0.05),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CK—MB升高较晚,术后24h明显升高(P〈0.05),亦于术后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肠道损伤情况:A组中肠道损伤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术后72h出现肠道全层损坏;B组术后36h损伤最严重,36h后随时间逐渐减轻。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有助于SMVT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肠道组织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模拟该疾病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准备。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假手术组)、B组(绞窄型组)和C组(单纯型组),每组大鼠32只。A组大鼠仅打开腹腔,不阻断血运,术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B组和C组大鼠分别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绞窄型和单纯型模型,建模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损伤进行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结果 HE染色和病理评分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肠道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瘀滞和损伤,B组逐渐加重,C组逐渐减轻,且血液瘀滞和损伤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血清ELISA法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血清中IFABP和α-GST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升高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运用结扎法成功建立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且手术成功率高,可在相关研究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01~2007-12收治7例AMVT的诊断、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人中治愈出院6例,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结论早期AMV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是获取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可阻止血栓蔓延,出现腹膜炎表现时要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问题。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9年来所收治的9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由剖腹探查证实,再手术2例。两手术2例,切除小肠80-360cm,6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 该病少见,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诊断困难,B超及CT检查对诊断有帮助。早期切除坏死肠段及系膜,术中和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如何提高疗效 .[病例报告 ]对 1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2例术前确定诊断 ,12例误诊 ;治愈 9例 ,死亡 5例 .[讨论 ]B型超声波和CT检查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但大多数病例仍在剖腹探查时方可确定诊断 .早期切除坏死肠管 ,包括相应的肠系膜 ,术中、术后行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提高疗效的关键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CT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SMA夹层真假腔、动脉瘤样扩张、剥离内膜片、继发血栓范围、有无肠道缺血表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论 CTA技术能够精确评估孤立性SMA夹层病变情况,可作为孤立性SMA夹层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4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增粗,3例腔内密度增高,1例腔内等密度,密度与同层面主动脉密度相仿,CT血管成像均示肠系膜上静脉内充盈缺损,静脉壁环形强化。1例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见广泛充盈缺损。3例伴发肠梗阻。结论肠系膜上静脉CT血管成像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对于怀疑本病的患者应及早行CT血管成像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间13例SISMAD患者[男12例,女1例,年龄44-87岁,平均(70.4±14.1)岁]的临床和MSCTA资料,并作相应分型。结果根据Yu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其中1例Ⅲ型按Sakamoto分型不能分型,曾误诊为栓塞。5例ⅡB型病变特殊,与其余病变表现不同。MSCTA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破口良好,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0.3-5.5cm,平均2.3cm,其中3例超过2.5cm。结论 SISMAD有典型MSCT血管造影表现,良好分型可以显示病变特点,有助于临床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