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感染对于有制菌作用的抗生素通常都有反应,正如细菌感染对于致病微生物杀灭剂的反应一样。但有一些情况,例如当抗菌剂在没有宿主正常防御力的充分支持下而起作用时,制剂的杀菌作用就成为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传染性心内膜炎及中性白细胞大量减少的病人的菌血症代表这两种情况。脑膜炎、骨髓炎、脓毒性关节炎、不同程度的免疫缺损病人的感染则属于其他感染,其中杀菌活性是首选条件,也可能是必要的。为了在这些病人中监测杀菌疗法,可能采用血清杀菌试验。病人血清杀菌力的测验大约是在用过一剂抗生素后一小时(相当于预期中的药浓度高峰时)和下次用药前的时刻(此际,药浓度最低)。实际上,试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关于从太平洋沿岸的浆果紫杉提取抗癌药紫杉醇(taxol)的问题已引起争论,对话者反对大规模破坏紫杉树。紫杉醇正处于由国立癌症研究所发起的卵巢癌Ⅲ期临床。美国新闻界报道建议,目前的供应需增  相似文献   

3.
4.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项对100多个家庭的新的DNA调查研究显示,位于第13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至少与一些精神分裂症例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首先出现在年轻人中的严重精神疾病。由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研究所遗传学流行病学家Ann E Pulver领导的研究小组报道,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顺序也显示出一些人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增强的迹象,这些人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有标记顺序的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安乐死问题的法学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交感性眼炎是由于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引起的双眼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受伤眼称为诱发眼 ,对侧眼称为交感眼。1830年Machenzie描述了此病的特点 ,并首次使用交感性眼炎这一名称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 ,交感性眼炎的病因仍不甚清楚 ,而且其发病率和临床表现病理和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存在着争议 ,本文就这些争论予以综述。1 发病率和临床表现以往文献报导的交感性眼炎发病率是以医院住院病人中眼外伤后双眼发生葡萄膜炎的病例数与眼外伤总数的比例而言 ,这与“发病率”的基本概念相悖 ,这样各家统计报告的数字差别自然很大[1 ] 。德…  相似文献   

7.
华佗的籍贯早在《三国志·魏志》和《后汉书》以及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明确记载为“沛国谯人”(今安徽省毫县),千百年来为世所公认。华佗死于东汉献帝建安7~12年(公元202~207年)之间。编《三国志》的陈寿生于蜀后主建兴11年(公元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7年(公元297年),张华(公元232~300年)与之同期。他们与  相似文献   

8.
英国伦敦的研究人员对一种罕见的结肠癌基因完成了定位。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其他类型的结肠直肠癌病因。在英国,结肠直肠癌在最常见的癌症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研究提示,当缺少正常抑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拷贝时,就发生这类癌症。  相似文献   

9.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hransferase,COMT)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代谢酶,它存在二种形式即膜结合型COMT(MB-COMT)、可溶型COMT(S—COMT)。在突触间隙,特别是突触后膜COMT活性较高,它能将S-腺苷蛋氨酸提供的甲基转移到儿茶酚胺苯环的3位氧上,成为3-甲氧基4-羟基衍生物,是具生物活性或毒性的儿茶酚胺的主要代谢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外多巴胺的主要降解酶。儿茶酚胺特别是多巴胺系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最引人关注的生物学因素,COM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将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变异性很大的精神病性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神经发育异常的结果。遗传因素中风险基因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引起了重视。目前,SNPs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的领域,涵盖了与神经营养、神经递质、代谢酶类等基因的研究。除此之外,在免疫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基因也有类似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究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使得基因组范围内人们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根据原有的实验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若是同时患有孤独症和双相障碍等情况,那么这么患者很有可能存在多基因遗传和遗传交叠。本篇文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系统生物学工具的运用,研究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特性,并根据实验的结论,发现精神分裂症在遗传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将研究的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改进,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安乐死((Euthanasia)希腊语词根是“无痛苦死亡”。通常指对那些患有不治之症,非常痛苦,要求迅速死去的病人,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实现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置,它包括死亡方式、死亡性质、死亡手段三方面。在实践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即采用药物加速病人的死亡;另一种为消极的(被动的)安乐  相似文献   

14.
与某些肿瘤有关的正常人基因改变的根据虽然已无可辩驳,但对这些所谓“细咆致癌基因”的全部研究,几乎都是应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系。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检查了新切除的人肿瘤中致癌基因的表达。他们在多种肿瘤中发现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相应物,这是哺乳动物中首次发现的细胞相应物。而且,这一结果支持了最新的假设,即如果肿瘤一旦发生,一定有一种以上的致癌基因被激活。虽然细胞培养提供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但在用于研究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中,充其量只是一种人工方法。在长期生存的细胞株中,DNA的量和表达率通常经过很大的改变。而且相当于每种癌瘤的这些细胞系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是神经发育异常引起的复杂遗传疾病,是由多个风险基因参与的级联调控网络失调而导致的神经微观结构障碍及功能障碍,如细胞胞体减小,神经突触减少,轴突缩短,突触前末梢减少,少突胶质细胞减少等。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大脑结构及功能异常,灰质体积减少、脑室扩大,白质体积、密度、完整性降低,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异常等。因此,本文尝试从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的生物功能到其可能造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外部表征进行分析,拟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提出的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包括ZNF804A、CACNA1C、COMT、TCF4、ANK3、mi R-137)的神经影像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有助于加深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PTGDS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PTGDS基因rs381450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 检测中国北方汉族141个由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的基因型,应用遗传统计学方法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 患者组和父母组PTGDS基因的rs3814500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HRR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传递和未传递给患病子女的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0.095, P>0.05);TDT分析结果显示,杂合子父母双亲的2个不同等位基因传递概率没有偏离50%(χ2=0.103,P>0.05)。结论: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PTGDS基因rs381450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ARVC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腭心面综合征中缺失的犰狳重复基因 ( ARVCF)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在 1 1 6个汉族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 ,以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 RFLP)方法对 ARVCF基因编码区序列第 3675碱基 A/G单核苷酸多态性 ( SNP)进行检测。结果 :父母组和患者组 ARVCF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无差异 ;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 ( HRR)结果显示 ARVCF基因A/G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传递不平衡检验 ( TDT)结果提示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致病等位基因频率没有偏离 5 0 %;ARVCF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情感迟钝淡漠有关 ( χ2 =1 0 .386,P<0 .0 5 )。结论 :对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 ,本研究尚不能确定 ARVCF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及连锁 ,但不能排除它在精神分裂症症状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COM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 COM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P)分析方法 ,对 1 1 6个中国吉林省汉族精神分裂症核心家庭进行以家族为基础的关联研究 ,检测 COMT位点的两个单个核苷酸多态性 ( SNP1和 SNP2 )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结果 :COMT位点的 2个 SNPs传递与未传递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 ,但 SNP1位点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关系妄想综合征密切相关。结论 :不支持 COMT基因在精神分裂症遗传风险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攻击行为是对其他个体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暴力(violence)是攻击的极端形式,是给别人造成身体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攻击行为.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发生暴力行为[1].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均与遗传有关[2-3].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基因研究对其生物学机制的探索和临床干预有重要意义,现对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7日报道,上海交大特别研究员、Bio-X研究院博士李卫东与美国学者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发布在最新一期Cell子刊、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杂志上。该研究发现,通过抑制mTOR信号途径,能改善大脑特殊区域基因缺失引发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并指出针对这些细胞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或将产生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