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其尊古崇圣之情怀,跃然纸上。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笔者不揣  相似文献   

2.
《四圣心源》乃清代名医黄元御集大成之作,书中所论将五行融入太极,文辞清晰地阐述了太极、四象和中气的含义,对其所体现的对立统一原理展开发挥,结合人体脏腑,以天道阐释医理,将复杂难治之疾病以至简之理阐发,使后世同仁茅塞顿开。黄元御尤其重视中气、贵阳为本,认为中土易湿、病由皆因脾胃,因此治疗上凸显以重启脾胃气机为原则的核心思想。黄芽汤为其所创之方首,"黄芽"二字即可追溯到东汉炼丹术理论大师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立法更是巧妙,体现其天人相应、注重脾胃升降的理念,虽贵阳但不伐阴,用药以阳,与人身之盛阴和合,而达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从“中气”及“升降沉浮”的角度诠释了中医理论,笔者以为其“阴阳”、“五行”思想不同于传统的观念,似能更圆融地表达中医内容。因此希冀对黄氏该思想探析以抛砖引玉,有助于中医研究。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从“中气”及“升降沉浮”的角度诠释了中医理论,笔者以为其“阴阳”、“五行”思想不同于传统的观念,似能更圆融地表达中医内容。因此希冀对黄氏该思想探析以抛砖引玉,有助于中医研究。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俗称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等,并且排除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在中医文献中无明确该病名的相关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其归属“尿血”“溺血”“溲血”“血证”等范畴。何渝煦教授根据黄元御“溺血”理论,认为本病以水寒土湿、脾陷木郁为本,膀胱湿热、少阴虚火为标。故运用黄氏宁波汤加减辨治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以泻湿燥土、升木达郁为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学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学术特点的核心是方法上的思维层次观和内容上的人体功能层次,对其的揭示是中医研究的关键.思维层次从中医学术的内容、形式、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自然和固有是思维层次和功能层次的主体.观念上中医在主观非理性的同时客观上具有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层次观以"方法""统一了"观念.  相似文献   

7.
8.
杨强  胡浩 《中医学报》2020,35(6):1169-1172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总结归纳出脏腑气机运行的圆运动规律,在治疗脾系、肝系、肺系等内科疾病以及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时,辨证以中焦寒湿、升降失常论治,临证应用干姜颇多.黄元御认为,干姜的主治在中焦脾胃,可直接作用于胃经、脾经,主要具有升阳止泻、缓急止痛、助脾统血、温脾活血、散积化瘀、燥湿止带等直接功效.此外,干姜亦可间接作...  相似文献   

9.
分析认为《丹溪心法》主要学术特点为:审因辨证,治病求本;阐明相火,力倡养阴;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  相似文献   

10.
对韩憨的生平及其著作《韩氏医通》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初步探讨了《韩氏医通》的辨证思路和论治特点,并选录若干原文加以分析。该书析理深入浅出,平正通达;其论证,抓住要领,一言中的;其处方用药,于平淡中出神奇,并善用异类有情之品以培本。其写作特点有三:一是每病填写医案一宗,以备考核,并借以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二是详于论方而略于论证候。三是讲究地道药材,注重药材的炮制配伍。  相似文献   

11.
《怡堂散记》是清代新安医家许豫和的代表作,卷分上下,“列病证,详医方”,提倡法时用药,弘扬经典之说,详述药性医理,在儿科处方用药方面多有创见。文章试对《怡堂散记》学术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清·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全书共十卷,初撰于1749年(乾隆14年),成书于1753年(乾隆18年)。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将黄帝、歧伯、秦越人、张仲景尊为医界“四圣”,他编写《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今就其全书重点内容及我们读后的心得评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学术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学术特点集中体现在:养生治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益气升阳,潜降阴火;因时制宜,制方用药;立足脾胃,兼顾他脏;调理脾胃,远欲摄养等,对后世医家及中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医方集解》为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汪昂所著,该书释方详细,博引众言、兼有己见,编撰严谨、敢于质疑,方简而精、适用广泛,重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其对中医方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寓意草》为喻嘉言所撰医案专著,初刊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寓意草》促进了中医医案的格式化与规范化,促进了中医病机理论基础的细致化与病变机制的形态化,加强了中医医案的说理性与可读性,并反映了中国医学与民族思想文化的相通性和共生性。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一书 ,为我国目前所保存的最早系统论述祖国医学理论的专著。该书汇集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发展的精粹 ,对后世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该书的编写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隋、唐等朝代 ,直到唐朝王冰整理并补入七篇大论后方才真正定型。在这几百年中 ,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学家托名“岐黄”对该书不断地进行编写和删补 ,由于他们不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人 ,所以每个人对医学的认识及从事医学实践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当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家理论的争鸣。因此 ,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吴士元先生在谈到《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7.
《医学实在易》学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的特点是由博返约,从浅入深,对疾病分类简明扼要,系统辩证施治,理法方药师古而不泥古,探其源通其变,论证阐发微奥,切指实在之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清代著名医黄元御的代表作《四圣心源》中“一气周流,土枢四象”思想进行分析,结合其中具体的临床理法方药体系,进一步讨论以中土脾胃为轴、肝心肺肾为轮的动态圆运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并与近现代受西方科学冲击所形成的“科学化”的中医理论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四圣心源》认为,阴阳互根在生理上的表现应为:阳自右而降,降而下沉入肾,化为浊阴,肾阴中含阳气升发之本;阴自左而升,升于上位而化清阳,心火故含阴精化生之根,这便是阴阳互根依托于气化周流的生理循环,也是其余互根关系衍生的基础。简而言之,互根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关系紧密且伴随有对立关系的两者之间。依据此理论,黄元御总结出阴阳互根、水火互根、气水互根、气血互根、精神互根,明辨黄氏学说中的互根思维,对深入剖析理解其学术思想与遣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窦汉卿曾从师于山东滕县名医李浩,《通玄指要赋》为其继承李浩经验写成的赋文,总结了颈项强痛、腰腿疼痛、呆痴等50余种病证的治疗取穴,常用腧穴有太冲、人中、神门、风府、风池、听会、合谷等49个,其中足三里、后溪各2穴次。本赋文辞优美,行文流畅,突出显示了窦汉卿深谙《内经》经典理论、重视特定穴、选穴少而精的学术特点,丰富了金元时期针灸治疗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