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电明  安洪 《四川医学》1995,16(3):142-143
扩大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与虎口皮肤缺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30042)蒋电明,安洪食指近节背侧皮瓣已在手外科领域广泛使用,但对较大面积的拇指与虎口部皮肤缺损者往往难以修复,另外,由于解剖等原回皮瓣远侧坏死也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在复习该区血供的...  相似文献   

2.
拇指外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骼、关节、肌腱外露 ,植皮无法成活 ,需行皮瓣修复以保全拇指功能。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是以桡动脉腕背支发出的第一掌背动脉供血 ,以其伴行静脉及掌背静脉回流 ,并含有桡神经浅支的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自1994年 7月~ 1999年 6月 ,我科应用该皮瓣转位修复拇指掌侧、背侧或残端皮肤缺损 2 6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17例 ,女 9例 ,年龄 18~ 56岁 ,平均 34岁。致伤原因 :电刨伤 11例 ,冲压伤 8例 ,电锯伤 5例 ,切割伤 2例。其中拇指掌侧缺损 9例 ,指背缺损 13例 ,末节残端缺…  相似文献   

3.
虎口挛缩是手部常见疾患。1988年6月~1993年12月,我院收治16例,采用带血管、神经的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重建虎口;经3~8年随访,取得较好外观与功能恢复。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1.5~37岁。病因:外伤性虎口挛缩8例...  相似文献   

4.
带蒂髂腹股沟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72年MeGregor首先报告用含旋髂浅血管的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以来 ,带蒂腹股沟皮瓣已成为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从 1990年 7月~ 2 0 0 0年 7月运用该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 2 1例 ,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9例 ,女 2例。年龄 6~ 48岁 ,平均 2 6岁。热压伤6例 ,撕脱伤 4例 ,电击伤 4例 ,交通事故擦伤 3例 ,烧伤后期疤痕挛缩切除疤痕皮肤缺损 4例。腕部 8例 ,拇指 6例 ,手掌 5例 ,手背 2例。面积最大 8cm× 2 3cm ,最小 5cm× 3cm。 2 1例手术皮瓣全部存活 ,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端蒂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带拇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软组织缺损12例、拇指掌侧和背侧皮肤缺损6例。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色泽及外形良好,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远端蒂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外形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简介1.1病例资料患者为男性,6岁,因车祸外伤后左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指骨外露。1.2皮瓣设计经鼻咽窝中点向第二掌指关节桡背侧交界点画线,沿此线由近向远2.6cm,为示指桡背侧动脉起点,即关键点,该点以远沿线为示指背侧动脉,皮瓣宽2~3cm(轴线向尺侧  相似文献   

7.
王振文  黄佳温 《浙江医学》1989,11(4):230-231
自1979年Foucher首先报告用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以来,国内外陆续有类似报告.据我院解剖教研组用呈微技术解剖观察其血供特点,我们将传统的取皮瓣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并设计一种简便的拇指再造术, 1984~1986年共治疗10例外伤,收到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拇指具有精细的解剖结构和灵敏的感觉功能,活动范围广,它占有手约50%的功能,却也是极易受伤的部位,故正确处理拇指外伤,对于恢复拇指的功能及外形非常重要。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损伤1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54岁,平均26岁。致伤原因:电刨伤5例,电锯伤5例,机器挤伤2例。受伤部位:拇指指腹缺损6例,指端缺损4例,指背缺损2例。手术至受伤时间约0.5~7h为10例,另有2例陈旧性损伤,进行期移植。皮瓣面积最大为4cm×2.5cm,最小0.5cm×1cm。术后仅出现1例轻度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及转移特点。方法: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肌腱外露或指骨骨折患者,修复创面4 cm×3 cm~1.5 cm×2.0 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下脂及液化。结论: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是治疗拇指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不同血供来源的食指近节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拇指缺损30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6-22个月随访,患肢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 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刘东昕  王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S):24-24,23
目的探讨第一足趾甲瓣治疗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方法应用第一足趾甲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3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神经,供区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7个月,拇指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第一足趾甲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第一足趾甲瓣治疗拇指脱套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一足趾甲瓣治疗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方法应用第一足趾甲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3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神经,供区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7个月,拇指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第一足趾甲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岛状皮瓣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45例(45指)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等5种岛状皮瓣修复。通过术后随访,比较各种皮瓣的治疗效果、治疗优缺点和最佳适应损伤类型。结果45例皮瓣全部成活,植皮区I期愈合。术后1例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和1例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后,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15.7±2.1)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恢复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拇指活动、对掌功能及皮肤感觉均恢复良好。结论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各有优点,临床可根据拇指皮肤缺损特点,选择最佳皮瓣治疗。  相似文献   

14.
应用前臂桡侧岛状逆行转移皮瓣治疗两例手部创伤病人,效果满意。其中一例创造性地在急性手部损伤合并骨缺损4小时后同时进行一期植骨及皮瓣逆行转移,并获成功。  相似文献   

15.
拇手指部分缺损的修饰性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评估对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选用相应部分足趾组织移植修饰性修复与重建的临床效果,提出修饰性修复与重建的新理念。方法对77例80指拇、手指末节半侧、背侧、指腹及手指部分复合组织缺损选用足趾末节半侧甲瓣,背侧甲瓣,趾腹皮瓣及足趾相应部分复合组织移植,采用吻合趾.指动静脉重建血液循环,施行修饰性修复与重建。结果成活75例78指,成活率为97.5%,术后经半年至12年随访,保持了手指原来长度与外形,重建了指甲,使指腹饱满,具有罗纹,出汗,两点分瓣觉为4~6mm,获得较完美的外形与功能。结论对拇、手指末节部分复合组织缺损,选用相应部分足趾半侧甲瓣、背侧甲瓣、趾腹皮瓣及复合组织移植的修饰性修复与重建,可达到精细修复效果和修饰性修复与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腰部交感神经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98例成尸的腰部交感神经,结果:(1)腰交感节的数目变异较大,每侧2-7个不等,多数与同序数椎骨等高,有时融合为长条形;(2)腰交感干可分裂为2-5条,分裂处多在干的下部。作腰干切除时须将分裂干,神经节及交通支全部切除。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3)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均多数与第2-4腰椎或相应椎间盘平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05-0.55cm者占28.57%。作腰干切除时,注意勿损伤此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脑桥静脉贴段管壁组织学特征,为探讨桥静脉在脑血液循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手术中如何分离桥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正常人大脑标本5例,共计41支桥静脉,进行HE染色及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桥静脉贴段管壁未见完整平滑肌层;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较厚,弹性纤维形成细网,胶原纤维分布密集,与硬脑膜结合紧密。桥静脉贴段蛛网膜侧管壁较薄,少见蓝色的弹性纤维,有排列较松散的红色胶原纤维。结论 桥静脉贴段管壁外膜结构不对称,可能对大脑静脉血回流的调控作用不同;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与硬脑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手术分离桥静脉贴段,可适当的切开该段管壁旁的硬脑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特征及承力方向。结果: Ⅰ水平主要的坚韧韧带样结构是子宫骶韧带,其作用力方向在骶骨方向,起主要的顶端固定作用,而主韧带区域主要是血管淋巴管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缺乏坚韧结缔组织结构,其连接于髂内血管系统;Ⅱ水平阴道侧方未发现坚韧结缔组织连接于盆筋膜腱弓,盆筋膜腱弓是盆膈上筋膜的边缘,与闭孔内肌筋膜交界,表面光滑,紧贴肛提肌于近阴道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融合于阴道筋膜。游离输尿管隧道时可以发现输尿管子宫动脉交叉附近位置前后壁均有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即膀胱宫颈韧带,固定膀胱三角的两个侧角,起自宫颈阴道而终止于膀胱肌层。结论: 肛提肌上方的盆底筋膜韧带支撑主要围绕阴道而成,而肛提肌以上的筋膜韧带结构呈两个平行面,可基于"阴道核心"和"双层吊床"解剖特征进行盆底重建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50例尸体上对81侧上肢的肱静脉、贵要静脉和腋静脉的位置、流注进行了观察。肱静脉Ⅰ型(双支型)57侧,在肱动脉内外侧各有一条伴行静脉;Ⅱ型(单支型)24侧,仅有一条静脉与肱动脉伴行。肱静脉以注入腋静脉第三段和臂上部贵要静脉为主,计79条,占57.25±4.21%。贵要静脉有80侧(98.77±1.23%)跨过大圆肌进入腋区。提出腋静脉是由贵要静脉延续而成。  相似文献   

20.
马中  王岭  祁光裕  凌瑞  边杰芳  陈江浩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193-1194,1204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0例,通过手术治疗前后的比较及12~36个月随访,分析该手术的临床疗效及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物的远期通畅率。结果:28例术后缺血症状消失,1例无改善,1例术后截肢,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均值由0.45升为0.86,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结果表明,术后1~3年移植血管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2.8%(26/28),85.7%(24/28)和75%(21/28)。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符合下肢循环重建的解剖生理,移植血管长期通畅率高,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合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