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的护理。术前主要积极改善心脏功能和控制高血压合并症的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心理护理等;术后稳定循环功能,维持水,电解质,控制疼痛,预防和及时和处理心律失常,减轻心脏做功,预防冠状动脉痉挛,积极预防并发症等。经过43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勇  王胜利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654-2655
目的: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4例冠心病患者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平均处理冠脉(3.5±0.76)支/例.结果:全部患者恢复出院,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0.74±4.06)h,人均输血(895±660.6)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适应证广,对高危患者仍有良好的安全性;熟练的操作技术、科学的围术期管理技巧是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现状、围术期监护进行了综述,强调了OP-CAB后的心肌保护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病人的围术期资料。结果:共旁路移植血管20支(平均2.2支/例)。全组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或心律失常。术后心绞痛等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选择相关手术适应证,良好的术野显露和吻合操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翀  倪一鸣  金涛  马量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035-1036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1年至今本科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44~78岁;左主干病变6例,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2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6).结果常规正中胸骨切口共行冠状动脉搭桥90支,其中单支6例,双支15例,3支14例,4支3例,乳内动脉桥数为27支,大隐静脉桥数为63支.2例术后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例,37例痊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少,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指在非体外循环下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供达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主要致力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所用材料为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腹壁下动脉及胃网膜动脉等。OPCABG这种术式难度非常高,术者操作极其精细、到位,要求手术医生要有极丰富的外科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总结分析33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护理方法。通过对血流动力学、氧合情况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监测,加强呼吸道护理等,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有效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4-01/2009-06 5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53.4岁。5例均为择期手术,全部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其中1例为单支病变,其余4例为2或3支病变。结果:平均术前住院2.3 d。无死亡病例。结论:不停跳、非体外循环CABG是其冠心病治疗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6例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CAD)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CABG。应用体外循环(CPB)74例,非体外循环22例。搭桥数264支。平均2.7支。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96例手术,9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死于顽固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室性心律失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6例;气胸1例,为呼吸机辅助下自发性气胸;心功能不全3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感染2例;42例取静脉侧下肢有轻度水肿,2~4个月后消失;胸腔积液11例。上述并发症均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者61例,明显减轻者29例。无明显改善者6例。92例随访1~41个月,随访率96.8%,所有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成熟的手术技术,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加强术后管理,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2%。年龄45~80岁(平均65岁),左室射血分数23%~69%(平均47%),平均搭桥2.1根。结果:平均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d(平均1.2d)和12~20d(平均12d)术后平均6d出院,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短(P<0.05)。胸腔引流量和输血分别为280~750ml(平均415ml),0~600ml(平均160ml),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少(P<0.05)。11例手术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短期随访(1~8个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2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冠脉造影,吻合口满意率100%。结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心肌桥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将1997年~2001年期间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149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心肌桥101例。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101例中98例有心绞痛样表现,55例EKG有ST-T改变,EKG改变及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无关。心肌桥本身无特殊阳性体征和心超表现,不导致EF值降低。心肌桥检出率6.74%,发生在左前降支者99%,以中远段居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并非罕见,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β-R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手术方式有心肌桥松解术和冠脉旁路移植术。支架治疗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声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IMCE)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疗效评价及左室功能恢复的预测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 对 16例冠心病患者于 CABG前后分别行 IMCE检查 ,测量平台期的心肌显像最大强度 A、曲线上升至 A的平均斜率β及 A与β之积在手术前后的变化。随访 3个月 ,判定 IMCE各项指标预测左室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手术后相关心肌节段的 A、β及 A·β均较术前显著增加 (P<0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室壁运动记分指数 (wall molionscore index,WMSI)与 IMCE的三项测值 A、β及 A·β均有相关关系 ,其中以随访期 WMSI与术后 IMCE的 A值之间相关性为最佳 (r=- 0 .72 ,P<0 .0 0 1)。以术后 A=3分作为心肌再灌注的标准 ,对室壁运动的恢复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利声显 IMCE提供了床旁无创评估 CABG疗效的新手段 ,且对室壁运动的恢复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的安全性、术后清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的比较,了解舒芬太尼对于OPCABG是否较芬太尼更具优势。方法:拟择期行OPCABG病人40例,年龄40~70岁,体重50~9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观察组,n=20)和芬太尼组(对照组,n=20)。2组均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结果:2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平稳且相似,但清醒时间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舒芬太尼用于OPCABG安全平稳,术后病人清醒时间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均明显短于芬太尼组,可作为快通道麻醉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声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IMCE)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于CABG前后行IMCE检查,分析利声显输注和递增触发时的心肌多普勒信号并描绘时间一强度曲线,测量平台期心肌层显影强度A,曲线上升平均斜率β以及A,β乘积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CABG术及IMCE检查,CABG术后A,β及A,β值均显著增加(P<0.001),结论 IMCF为无创性评价CABG的疗效提供了简便,安全和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VR导联T波方向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1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术前aVR导联T波方向,分为正向组(n=90)与非正向组(n=128),比较两组患者间梗死相关血管、病变血管支数、Gensini积分等指标.再根据aVR导联T波正向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T波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组与未恢复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对aVR导联T波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T波正向组IRA前降支发生率高于T波非正向组,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高于T波非正向组,侧支循环所占比例低于T波非正向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波正向组Gensini积分轻度所占比例小于T波非正向组,重度所占比例高于T波非正向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VR导联T波正向[OR=1.67,95%CI(1.029~3.077),P=0.049<0.05] 、高龄[OR=1.023,95%CI(1.009~1.042),P=0.045<0.05] 均是冠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T波恢复组冠脉单支病变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T波未恢复组,PCI术前Gensini积分重度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T波未恢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VR导联T波方向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将40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麻醉组(芬太尼组,n=20)和瑞芬太尼麻醉组(瑞芬太尼组,n=20)。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恢复的情况及住院总费用。结果:瑞芬太尼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和出监护室时间均显著短于芬太尼组(P均<0.05),瑞芬太尼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亦显著少于芬太尼组(P=0.029)。结论:将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患者苏醒和恢复时间较短,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阶段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实验组30例在术后监护期间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监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恢复指标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住院费用低;实验组病人对“护士沟通能力评价”、“术后配合介绍”、“ICU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教育”4项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期间,可有效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侯守琳  雷波  张燕  吴继奋 《华西医学》2009,(10):2546-254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200例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0例,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15μg/kg,罗库溴铵0.5~1.0mg/kg,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异丙酚1~4mg/kg·h,,间断辅以0.5%~2.0%异氟烷吸入,术中随手术操作时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基本满意。本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为(178±42)min、(10.5±4.0)h、(18±6.3)h。术毕180例患者在12h内拔管。180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合理的应用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架桥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连续对 14例择期手术的冠状动脉架桥术 (CABG)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 ,旨在更全面了解心肌在术中受缺血影响的程度和恢复的情况 ,进一步揭示CABG患者心肌酶围术期变化的规律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4例CABG患者术前 1d ,术后 1,3,5 ,8d晨分别取静脉血 ,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 ,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功酶MB(CK ,CK-MB) ,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 1(LDH ,LDH - 1)。结果 :择期手术的CABG患者术前 5种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 ,术后 1d分别升高到术前的 3- 11倍 (P <0 .0 5 ) ;术后 3d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CK -MB已恢复到正常范围 ,AST已与术前值无明显差别虽说它仍高于正常值 ,其他 3种酶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5 ) ;术后 5d继续恢复 ,LDH和LDH - 1仍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5 ) ,CK也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AST虽仍略高于正常水平 ,但是其与术前测定值相比无差别 (P >0 .0 5 ) ;术后 8dAST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LDH与LDH - 1仍未恢复正常 (P <0 .0 5 )。结论 :择期手术的CABG患者术前 5种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 ;这些心肌酶的释放术后 1d达最高峰 ,CK -MB恢复最快 ,CK与AST次之 ,LDH和LDH - 1最慢 ,术后 8d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 ;要判断心肌损伤的恢复应以LDH和LDH - 1的恢复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