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利用异体胫前肌腱行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所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4例,并且按照就诊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单号为单束重建组,行前内侧束解剖重建;双号为双束重建组,行前交叉韧带解剖。利用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achman试验、以及轴移试验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统计,术后单束重建组与双束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3±2.41)分与(96.12±2.35)分;IKDC评分分别为(77.32±13.93)分与(86.42±14.63)分。双束重建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单束重建组(P0.05)。单束重建组中,5例Lachman试验为阳性,5例轴移试验为阳性;双束重建组中,4例Lachman试验为阳性,3例轴移试验为阳性。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但经过治疗均痊愈。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利用异体胫前肌腱行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疗效都很显著,但是,双束重建的稳定性与生物性比单束重建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123-4125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应用关节镜下单束、双束同种异体肌腱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03例,依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50),术后随访24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24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应用IKDC评分)、膝关节韧带损伤条件特异性(利用Lysholm评分系统),观察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轴移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正常率、轴移试验结果正常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前交叉韧带时,关节镜下双束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方法的疗效优于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可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双束组32例和单束组32例。双束组进行单骨道双束手术,单束组进行单骨道单束手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受伤侧别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KT-2000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观功能评分与客观稳定性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单骨道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可以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单束股骨、胫骨隧道法与双柬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效果。方法对27例ACL断裂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分别采用单柬股骨、胫骨隧道法(单束组),双束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双束组)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组13例,双束组14例。于术后1年以Kt-2000关节动度计检查,在膝关节屈曲30°、60°、90°分别测量胫骨前后移动情况;以Pivot shift test进行旋转稳定性的比较检查膝旋转情况。结果2组的活动范围、大腿围度差值、IKDC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单、双束重建组的前向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旋转稳定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前向稳定性与单束重建无明显差异,旋转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内置纽扣(endo-button)系统配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对患者进行Lysholn、Tegner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Lysholn评分从51±3.3提高到术后评价评分90.33±2.1;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n评分从56±2.3提高到术后评价评分93.73±3.1。ACL和PCL患者术后Tegner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button系统联合关节镜应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手术重建效果显著,可最大限度恢复受损膝关节的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 IKDC 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不同学者对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存较多争论,因此寻找简便、经济的修复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重建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单侧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胫骨隧道钻取双隧道模拟前内、后外两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于重建前后利用IKDC分级,Lysholm功能评分和KT-2000^TM关节动度仪测试试验,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并应用IKDC分级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9例患者随访的IKDC分级:A级8例、B级10例、C级1例,无伸膝受限,活动范围120°~140°,平均126°。KT-2000TM膝关节稳定性测量在90.7kg,136.1kg和最大拉力时,患膝和健膝之间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重建前(P〈0.01)。影像学IKDC评估为:A级15例(79%),B级3例(16%),C级1例(5%)。结果证实,应用6股自体腘绳肌腱"人"字形编织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解剖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采用四股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作为移植物,使用内侧辅助入路在股骨ACL解剖点建立骨隧道,利用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界面钉加门形钉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对患者进行Lachman试验、ADT试验、Pivot-shift试验进行客观评估,了解重建韧带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50.2±6.4)分,术后最终评分(93.3±3.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Lachman试验、ADT试验均为阴性,患者感觉满意。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00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利用RigidFix /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挤压钉+门形钉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按照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按照Lachman试验、PST试验和KNEELAX3检查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0~48个月,平均2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50.2±6.4)分,术后最终评分平均(93.3±3.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0.00%;KNEELAX3测量结果:术前差别为5~15 mm,平均(9.85±1.4)mm,术后最终测量为0~5 mm,平均(1.46±1.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目的:观察联合运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在关节镜下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05/2010-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30例,该组患者关节镜下均证实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断裂。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45岁。将患者股骨端用Endobutton、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对30例患者随访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0±6.0)分和(49.5±5.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3.5)分和(87.0±2.5)分(P〈0.05)。说明联合应用Rigidfix、Endobutton和Intrafix系统进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温盛霖  王昆  程敏锋  王厚亮  郑俩荣 《新医学》2010,41(11):727-729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个性特征和临床心理症状.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评定,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组和健康对照组EPQ的N维度分值分别为(55±11)分、(45±11)分,P维度分值分别为(55±11)分、(49±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SCL-90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组躯体化(1.71±0.60)、抑郁(1.98±0.51)、焦虑(1.89±0.66)、恐惧(1.59±0.58)、偏执(1.79±0.63)、精神病(1.64±0.48)和其他(1.98±0.41)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组有焦虑症状者38例(90%),有抑郁症状者36例(86%).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容易焦虑和抑郁,提示心理干预对其康复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腓骨长肌前半肌腱(AHPLT)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膝关节手术用腓骨长肌前半移植物行ACL单束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功能(Lysholm评分)及稳定性(Lachman test),同时评估取腱处踝关节肌力改变及功能(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至少获得2年随访,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1.1±5.1)分,31例Lachman阴性,踝关节AOFAS评分(97.1±2.6)分,无明显肌力下降。结论腓骨长肌前半肌腱是ACL重建较好的移植物来源,且获取肌腱后踝关节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Endobutton的钢板设计和Rigidfix的横穿钉优点使之较广泛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应用。目的:比较分析自体腘绳肌腱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过程中Endobutton和Rigidfix系统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07-04/2009-06运用Endobutton系统和Rigidfix-Intrafix系统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各30例患者,重建前分别记录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同一术者按两种方案分别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进行正规康复锻炼。重建后定期随访并由同一人记录随访指标,与重建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与结论:Endobutton组患者经过6~26个月的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重建前(56.6±5.9)分增长到重建后(91.4±4.0)分。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igidfix组患者经过6~24个月的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重建前(59.2±6.4)分增长到重建后(93.1±4.7)分,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ndobutton组与Rigidfix组重建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分析,并不能得出其中某一套系统强于另一套系统的结论。它们各自均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又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者实施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静力重建。结果随访3—38个月,24例膝关节不稳症状消失,膝活动度0°~112°,平均(107.3±1.24)°。1例术后出现膝内侧疼痛;1例术后患膝伸直型僵直,经关节镜下松解后有效改善。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患膝评分由术前(47.71±2.52)分提高到术后(82.35±1.01)分。结论膝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应依据患者对关节功能需求和韧带损伤程度酌情选择重建术式,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取材方便,Endo—Button“悬吊”四股胭绳肌腱的长度和强度合理,术后骨一腱愈合程度满足膝关节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