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经端侧吻合术后再生神经纤维来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端侧吻合术后支配靶器官的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4只,分成3组(1)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将其远断端与相应水平的胫神经侧方吻合,胫神经外膜开窗,共14条;(2)正常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不作处理。共7条;(3)未吻合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两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附近肌肉,不做吻合,共7条,术后7个月各组分别随机取出5只大鼠行肌电图检查。神经纤维计数。剩余4只大鼠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结果 实验组胫前肌都可引出不同比例的“M”波,而未吻合组却始终没有引出诱发电位,实验组可发现吻合口远端腓总神经有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未吻合组未见神经纤维。实验组吻合口远,近端胫神经纤维计数差异无显性。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发现实验组L2-5脊神经节可见淡染色的神经元细胞体。未吻合组未见HRP阳性的标记神经元细胞体。正常组L2-5脊神经节可见浓染色的标记神经元细胞体。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纤维可以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来自供体神经的侧方发芽。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 h组,挤压伤7 d组及挤压伤21 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 h,7 d及21 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 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 h组[10.2±1.1,11.4±3.2,6.2±1.8,7.4±2.4,(P<0.01)];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86.4±9.8,71.3±8.3,(P<0.01)],而挤压伤24 h组及7 d组低于对照组[48.5±5.1,41.5±3.7,71.3±8.3,(P<0.01)].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9.4±2.8,10.8±2.7,15.1±4.0,(P<0.05)],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28.1±3.1,35.1±4.4,23.3±2.3,24.1±1.8,(P<0.01)],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所需神经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逆行神经追踪技术检测面神经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所需的神经元数。方法:实验于2003-04/08在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将49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和实验损伤组34只。实验损伤组又分为无瘫痪组9只、不完全瘫痪组10只、完全瘫痪组15只。实验损伤各组小鼠腹腔注射麻醉,于左侧的耳后区暴露面神经主干,用Sugita血管瘤夹对面神经主干分别钳夹30,60和120s。24h后,以鼠的胡须运动和瞬目反射为依据测评其面神经功能。48h后再次测评面神经功能,然后对钳夹损伤侧的面神经分支施以逆行神经追踪剂荧光金。正常对照组不对面神经主干实施钳夹,对其仅施以追踪剂荧光金标记。施以追踪剂荧光金浸润48h后,所有动物麻醉经心脏灌注后取脑组织中含面神经核的脑干部制作连续额状切片,计算整个面神经核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总数。结果:49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采用Sugita动脉瘤夹对神经的压迫比较温和,而且可以通过改变钳夹时间而产生不同等级的损伤。②直接将追踪剂应用于面神经的方法,可在近侧断端面神经核内标记出恒定数量的神经元。③面神经内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数量:正常对照组多于无瘫痪组、不完全瘫痪组、完全瘫痪组犤(521.7±6.4),(374.1±17.5),(198.6±8.9),(41.1±13.0)个/只,U=24.478,98.989,128.468,P<0.0001犦,实验损伤组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数,从无瘫痪组到完全瘫痪组依次递减(U=49.480,U=35.959,P<0.0001;U=27.096,P=0.0002)。将正常对照组小鼠面神经核内的追踪剂荧光金阳性神经元数定为100%,则无瘫痪组、不完全瘫痪组、完全瘫痪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56%~85%,31%~47%,0~32%。结论:①应用Sugita动脉瘤夹夹断面神经主干,直接将神经断端浸于追踪剂荧光金溶液中是一种可靠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量化神经解剖方法。②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面神经核内如果有50%左右的正常神经元存在就能维持面神经的正常功能,而当正常神经元数量低于30%时,将导致面神经功能的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及挤压伤21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犤10.2±1.1,11.4±3.2,6.2±1.8,7.4±2.4,(P<0.01)犦;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犤86.4±9.8,71.3±8.3,(P<0.01)犦,而挤压伤24h组及7d组低于对照组犤48.5±5.1,41.5±3.7,71.3±8.3,(P<0.01)犦。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犤9.4±2.8,10.8±2.7,15.1±4.0,(P<0.05)犦,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犤28.1±3.1,35.1±4.4,23.3±2.3,24.1±1.8,(P<0.01)犦,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法研究风池穴透刺法的神经径路。方法:20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风池穴行透刺法针灸10min后,将300g/L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水溶液沿针道注入。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300g/LHRP水溶液按透刺法注入风池穴。于第2天取材、固定。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冷冻切片,TMB呈色,中性红复染。结果: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在针灸组中,颈神经节,脊髓前角和面神经核中的HRP阳性神经元的数密度分别为:(2.65±2.39),(2.06±1.30)和(2.43±0.09)×103/mm3。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两组中HRP阳性神经元分布相同,数量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阳性神经元中阳性颗粒较少,染色较淡。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Bungner带-许旺细胞-基底膜结构是神经再生理想的微环境.这一结构在神经损伤两三周后形成.而在神经损伤数小时后,近断端的神经纤维就开始发芽再生神经纤维开始再生与所需微环境的形成并不同步.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修复的最佳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即时神经修复组.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即时修复组立即缝合伤口,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采用神经两断端分别固定于肌膜上,逐层缝合伤口,2周,4周,3个月后重新打开伤口,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0-0无损伤尼龙针线进行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缝合神经段的神经电生理、轴突数、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2周后神经修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慢于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P<0.01);即时神经修复组与2周后神经修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周后神经修复组效果最好,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许旺细胞功能活跃,新生轴突内微缝密集排列.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差,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神经纤维.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差,可见较多神经纤维结构破坏,捧列略紊乱,髓鞘和轴突变性较明显,仅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略少,胞质不发达.即时进行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好,神经纤维结构破坏不明显,排列整齐,髓鞘和轴突变性轻,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2周后神经修复组轴突计数优于其他3组(P<0.05),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少.结论:神经损伤2周后进行神经修复效果优于其他时间点,是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所需神经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逆行神经追踪技术检测面神经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所需的神经元数。方法:实验于2003-04/08在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将49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和实验损伤组34只。实验损伤组又分为无瘫痪组9只、不完全瘫痪组10只、完全瘫痪组15只。实验损伤各组小鼠腹腔注射麻醉,于左侧的耳后区暴露面神经主干,用Sugita血管瘤夹对面神经主干分别钳夹30.60和120s。24h后,以鼠的胡须运动和瞬目反射为依据测评其面神经功能。48h后再次测评面神经功能,然后对钳夹损伤侧的面神经分支施以逆行神经追踪剂荧光金。正常对照组不对面神经主干实施钳夹,对其仅施以追踪剂荧光金标记。施以追踪剂荧光金浸润48h后,所有动物麻醉经心脏灌注后取脑组织中含面神经核的脑干部制作连续额状切片,计算整个面神经核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总数。结果:49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采用Sugita动脉瘤夹对神经的压迫比较温和,而且可以通过改变钳夹时间而产生不同等级的损伤。②直接将追踪剂应用于面神经的方法,可在近侧断端面神经核内标记出恒定数量的神经元。③面神经内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数量:正常对照组多于无瘫痪组、不完全瘫痪组、完全瘫痪组[(521.7&;#177;6.4),(374.14&;#177;17.5),(198.6&;#177;8.9),(41.14&;#177;13.0)个/只,U=24.478,98.989,128.468,P〈0.0001],实验损伤组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数,从无瘫痪组到完全瘫痪组依次递减(U=49.480,U=35.959,P〈0.0001;U=27.096,P=0.0002)。将正常对照组小鼠面神经核内的追踪剂荧光金阳性神经元数定为100%,则无瘫痪组、不完全瘫痪组、完全瘫痪组追踪剂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所占的百分率分别为56%~85%,31%~47%,0-32%。结论:①应用Sugita动脉瘤夹夹断面神经主干,直接将神经断端浸于追踪剂荧光金溶液中是一种可靠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量化神经解剖方法。②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面神经核内如果有50%左右的正常神经元存在就能维持面神经的正常功能,而当正常神经元数量低于30%时,将导致面神经功能的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耳大神经构成及端侧神经吻合口再生轴突的来源.方法利用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模型,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供神经轴突长人受神经的过程、神经元细胞标记特点和计量分析.结果兔耳大神经主要来源于C2、C3背根神经节的纤维,以C2为主,第6周开始,在供神经背根节内出现阳性细胞,受神经侧一直未出现,被标记细胞分大、中、小三型,以小型细胞标记的最多.结论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轴突能发出侧支,跨越吻合口长入受神经.  相似文献   

9.
孟繁东  程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79-3781,i001
目的:观察端侧神经吻合后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首先建立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的模型,将12只新西兰兔按端侧神经吻合的时间分为术后7,14,28,42,56和84d共6个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供神经背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内Tau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染色情况。结果:神经再生过程中Tau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纤维中的表达有如下特征:术后7d供神经侧C2背根神经节内有少量阳性标记细胞,14d,显著增多达到高峰,28~42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表达有所减弱。而在神经纤维内,第28天开始出现少量阳性纤维数,42~84d阳性纤维数增多并维持一定水平。同时,呈现梯度样的表达。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Tau蛋白在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参与神经生长锥的形成,在形成功能性的轴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面神经电图是一种客观评价面神经功能的方法,对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测试及评估预后有帮助。观察兔颌面部爆炸伤后面神经的神经电图改变,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点状爆炸源,距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面部2mm处引爆致伤。分别于伤后于伤后即刻,1,3,7,15,30,60d分别进行面神经电图测定,观察面神经电图的变化。结果:兔颌面部爆炸伤后面神经电图的各项指标都有降低或减弱。伤后即刻,面神经电图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伤后1d,复合动作电位反应波波幅(amplitude,AM)、复合动作电位反应波最大积分面积(squareofmaximum,SM)均有所下降,运动神经传导潜伏(latencytime,LT)、诱发电位持续时间(durationtime,DT)并无显著变化;3d时,面神经电图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LT上升,其余指标有所下降;7~15d时各指标较对照组差别达最大;30d时,仅AM,SM指标降低;60d时面神经电图各项指标均大致恢复正常。结论:兔颌面部爆炸伤后面神经电图有明显改变,随损伤后不同时间,各指标有显著差异;兔爆炸性面神经损伤的面神经电图改变模型有一定临床价值,能直观地观察损伤后面神经功能的变化,并有效地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o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宁丽娜  熊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1,(21):3969-3971
背景:了解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以及各种组织支架的特性与优势,对于修复方法与材料的合理选择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总结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或异种神经移植在面神经缺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组织工程支架,神经移植,面神经,修复"或"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nerve trans plantation,facial,repai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面神经缺损后立即直接缝合神经的断端是最好的修复方法。自体神经移植受神经移植体来源之限,常造成供区失神经支配;以及产生束外有髓和无髓轴突无规则生长会导致神经纤维错向再生,造成严重的联带运动的不足。异体或异种神经移植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处于动物实验的研究阶段,尚难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Delayed presentation of traumatic facial nerve (CN VII) paraly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cial nerve paralysis (Cranial Nerve VII, CN VII) can be a disfiguring disorder with profound impact upon the patient. The etiology of facial nerve paralysis may be congenital, iatrogenic, or result from neoplasm, infection, trauma, or toxic expos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unilat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Bell’s palsy, also known as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IFP). We report a case of delayed presentation of unilat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 3 days after sustaining a traumatic head injury. Re-evaluation and imaging of this patient revealed a full facial paralysis and temporal bone fracture extending into the facial canal. Because cranial nerve injuries occur in approximately 5–10% of head-injured patients, a good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is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IFP from another etiology. Newer generati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are commonly demonstrating these fractu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ication, appropriate patient follow-up, and early involvement of the Otolaryngologist is important in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Th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timing of facial nerve paralysis will determine the proper evaluation, consult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patient. Patients with total or immediate paralysis as well as those with poorly prognostic audiogram results are good candidates for surgical repair.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海藻纤维生物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制备各种复合材料。目的:观察海藻纤维膜片包绕覆盖神经断端吻合口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36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实验组行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将海藻纤维膜片包绕并覆盖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约0.5 cm,形成封闭再生室。术后观察海藻纤维膜片降解吸收规律及缝合处粘连情况,组织学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锇酸染色、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术后4-6周,实验组海藻纤维膜片逐渐被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两组术后1,7,14 d的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6周再生神经纤维分布规则且大小较为均一,其神经纤维数量、轴突大小及髓鞘厚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海藻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包绕覆盖坐骨神经形成的神经再生密闭室可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量效关系和手术时机。方法:尿激酶3万IU治疗的82例,6万IU治疗的96例;伤后3d开始行钻孔引流的85例,5d开始行钻孔引流的93例。对比伤后3d和5d手术组,比较不同尿激酶用量的疗效;同样,将同样尿激酶用量下不同手术时机的疗效作比较分析。结果:尿激酶注射次数1~2次的130例,3~4次的48例。伤后5d手术组尿激酶注射次数明显少于3d手术组;而尿激酶用量对注射次数无明显影响。结论:硬膜外血肿开始液化时手术引流可明显减少尿激酶注射次数,缩短治疗时间。而尿激酶的用量对治疗时间无明显影响。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切断及修复对面神经核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胆碱能末梢的胞质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依赖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vesicularacetylcholinetransporter,VAChT)运输至突触囊泡,面神经损伤后使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Ach合成明显减少,但对VAChT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及修复对面神经核VAChT的影响作此研究。方法采用200~250g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分成面神经单纯切断组和切断后端端吻合组,以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成年大鼠面神经切断和即刻端端吻合后面神经核VAChT免疫阳性产物的时程变化。结果面神经切断后,与对照侧相比,损伤侧面神经核VAChT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下降,术后7d下降最为明显。面神经切断后立即行端端吻合,早期损伤侧面神经核VAChT免疫阳性产物的变化与单纯切断组相同,但伴随着面神经再支配的发生,面神经核VAChT免疫阳性产物逐渐恢复正常。面神经单纯切断组和面神经切断后吻合组之间,在术后14,21和35d手术侧面神经核VAChT免疫染色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14=10.382,t21=13.892,t35=16.245,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可导致面神经核VAChT合成明显减少,伴随着面神经的成功再生,VAChT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修复颜面部软组织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治疗颜面部软组织创伤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5例中,伤口I期甲级愈合124例,5天再次清创后伤口愈合1例。术后6个月,瘢痕呈暗红色线形,1年后瘢痕基本消褪,接近正常皮肤。结论: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创伤可明显减少外伤后畸形及瘢痕。  相似文献   

18.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不同用药方式的优劣性尚有争议。目的:观察鞘膜内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坐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切断后再缝合,分别向兔鞘膜内或损伤局部注射30μg神经生长因子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12周,鞘膜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损伤坐骨神经鞘膜增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与正常神经纤维差异不大;且其神经干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损伤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次之。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外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功能,鞘膜内应用优于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