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6例)间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入ICU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46、9.812、7.112、7.012、9.831,P均<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6 ~ 25分组与≥25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8% (6/38)与35.18%(21/55),x2=21.52,P<0.001);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MODS,发生率为37.6% (35/93),其中死亡20例,病死率为57.1% (20/35).MODS组(35例)与非MODS组(58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35/93)与12.1%(7/58);x2=21.52,P<0.001).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其中ISS评分AUC =0.735(95% CI:0.629 ~0.842),APACHEⅡ评分AUC =0.888(95% CI:0.821 ~0.956),6h血乳酸清除率AUC=0.951(95%CI:0.906~0.997).结论 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是否发生MODS是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多发伤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并发MODS组(n=65例)和非MODS组(n=42例)。分别比较两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休克发生率上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血糖和血小板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多发伤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分析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01~2005-12收治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ICU的182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为自变量,MODS为因变量,作前进法二元(Binary)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182例中存活153例,死亡29例,死亡率15.9%;MODS组48例,发生率26.4%,其中死亡20例,死亡率41.7%。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为年龄、ISS、休克、脓毒症、补液量和基础疾病等六项(P均<0.1),经过四步迭代,筛选出一个常数项和休克、年龄、ISS、脓毒症等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该方程预测是否发生MODS的总准确率为84.1%,此四个变量的P值分别为0.000、0.001、0.003和0.034,RR和95%CI分别为6.816(3.387~13.716)、3.381(1.694~6.744)、6.510(1.880~22.542)和2.608(1.077~6.316)。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持续≥6h、年龄≥55岁、ISS≥20和脓毒症是多发伤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关系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52例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入院3天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多发伤患者入院时SIRS的发生率为39.3%,MODS的发生率为20.3%,病死率为10.9%;其中严重多发伤患者(106例)的SIRS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是88.7%、34.9%和18.9%;3天后仍伴有SIRS的164例,其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32.9%和17.7%,明显高于非SIRS组及入院时SIRS组(P〈0.05);61例(9.4%)发生MODS的病死率为54.1%(33/61)。结论 积极治疗原发性损伤,防止创伤治疗过程中的第二次打击,阻断SIRS或脓毒血症向MODS发展进程,是改善多发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伤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就诊多发伤患者289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观察组,未合并炎性反应综合征为对照组。病例的评估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CD4^+,CD8^+水平测量采用流式细胞仪。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测量采用化学发光法。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测量采用免疫比浊法。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f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结果DIC、ISS、APACHEⅡ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67,t=-2.63、2.51,P〈0.05);IL-6、IL-10、IN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18、2.08,P〈0.05);ISS、APACHEⅡ、DIC、IL-6、IL-10、INS是多发伤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其中IL-10的OR值最大,其次为DIC。结论ISS、APACHEⅡ、DIC、IL-6、IL-10、INS是多发伤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治疗多发伤时应注意这6种影响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方法】选取深圳市1994~2003年急性创伤病例资料数据库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经CT检查确诊,GCS评分3~8分、同时有COS评分的患者纳入研究。总结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并对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车祸致伤320例(63.49%),神经外科手术232例(46.03%),其中血肿清除加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44例。GCS3~5分患者病死率77.25%(146/189),GCS6~8分患者病死率22.54%(71/315),总病死率43.06%(217/504)。217例死亡患者中24h内死亡86例(39.63%),24h至7d死亡102例(47.01%),7d以后死亡29例(13.36%)。【结论】原发伤的严重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生存的主要因素,在强化现场急救,规范住院治疗的基础上,缩短受伤至住院时间,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致伤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原因、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部位及程度、救治情况等数据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50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多在20~60岁;交通事故(31例)是受伤的最主要原因,占62.0%;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最多(41例),占35.0%;3个部位损伤者最多(19例),占38.0%;ISS 16~25分者21例,25分以上者29例.患者均采取院前急救—急诊科—院内救治的依托型急救模式,预后大多良好,共死亡3例,病死率为6%.结论铜陵地区的多发伤患者以青中壮年男性为主,交通事故伤占绝大多数,受伤部位以颅脑最多,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防范和救治,可以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胸部创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重度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ISS评分17分~25分49例,≥25分29例,治愈64例,死亡14例.闭合伤死亡10例,开放伤死亡4例.其中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5例,失血性休克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心脏大血管破例各2例,颅内出血并脑疝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各1例.结论:严重胸部创伤多发伤和并发症多见,表现复杂,死亡率高,早期全面正确的诊断与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外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01-2012-08收治的84例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总结救治经验。结果: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占据同一时期颅脑损伤患者的15.3%,合并伤中以胸部外伤和全身多发骨折最多。颅脑损伤处理最为棘手,ISS评分最高,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分级,经治疗和抢救后恢复良好27例(32.1%),轻度残疾2l例(25.0%),重度残疾24例(28.5%),死亡12例(14.4%)例。死亡原因:8例因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致死,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严重的胸部外伤,1例因误吸致死。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多发伤的患者多见于车祸伤。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和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是关键,入院后诊断明确和处理及时、正确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后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救治成功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对多发伤致急性肺损伤(ALI)的预防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多发伤病例586例,严格按照损伤控制学理论治疗多发伤的原则分为四组:常规治疗组142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43例、山莨菪碱治疗组152例及联合用药治疗组149例,四组又按照损伤严重评分(ISS)分成三组:ISS<20分组,20分≤ISS<27分组和ISS≥27分组。联合用药组为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观察四组患者的ICU治疗天数、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病率及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组和常规治疗组相互比较,ISS<20分的多发伤患者四组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20分组中,单独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的ICU观察天数少于常规治疗组,而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ISS≥20分的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多发伤,可以减少严重创伤(ISS≥20分)ICU治疗天数,降低ALI/ARDS的患病率和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肌钙蛋白Ι(cTnI)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创伤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合并胸部创伤组8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组36例,进行ISS评分和胸部损伤定级(AIS)。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采集血样检测cTnI水平。结果116例多发伤患者中,cTnI升高37例,其中合并胸部创伤3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7例;cTnI峰值随ISS值升高明显前移且绝对值增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cTnI值升高例数比例,随AIS值升高而升高,血清cTnI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MODS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为8.48±5.22ng/ml,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MO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出现心肌损伤以合并胸部创伤者为主,但严重多发伤患者无论胸部创伤与否均可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程度与MODS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院内分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1-2012-12收治的20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将病例分为3组:组1,以胸伤腹伤为主的病例107例(52.5%);组2,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病例79例(38.7%);组3,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8.8%)。采用分期救治的策略,即按照严重多发伤在不同治疗阶段(手术复苏期、脏器功能支持期、创伤修复期和功能康复期)的特点,对伤者进行救治的方法。主要分析了手术复苏期各种急诊手术的复苏方式,心肺肝肾等各个主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手段以及创伤修复的方式。结果:全组204例,存活190例,存活率93.1%;死亡14例,死亡率6.9%。其中以胸伤腹伤为主的107例病例中,存活100例(93.5%),死亡7例(6.5%);以四肢骨盆脊柱骨折为主的79例病例中,存活77例(97.5%),死亡2例(2.5%);以胸伤腹伤四肢骨盆脊柱骨折均严重的18例病例中,存活13例(72.2%),死亡5例(27.8%)。全组病例在手术复苏期死亡8例,占死亡总数的57.1%,死亡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3例,急性肺挫裂伤呼吸功能衰竭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急性脂肪栓塞并肺栓塞1例;在脏器功能支持期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28.6%,死亡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严重脓毒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在创伤修复期死亡2例,占死亡总数的14.3%,死亡原因:迟发型肠坏死和创伤后脓胸全身感染各1例。结论:从接诊严重多发伤的第一刻起,特别是胸伤腹伤或合并骨盆脊柱损伤,即应主动、有计划地实施分期救治。掌握手术复苏期合理的手术复苏方式、加强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以及选择最佳的创伤修复方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实施多发伤分期救治一体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6h、24h作动脉乳酸水平测定,并作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30%定为高清除率,10%~29%为中清除率,<10%为低清除率.根据多发伤患者预后不同分为好转组和终点事件组(多器官功能障碍或28d内死亡),比较两组患者与乳酸清除率关系.结果 终点事件组17例(入院28d内死亡6例,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11例),24h内乳酸、APACHEⅡ评分终点事件组均高于好转组,入院时及6h、24h时乳酸清除率终点事件组均低于好转组.随着乳酸清除率的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可以早期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重度创伤患者病情中的评估作用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救治的较重多发创伤1556例临床资料,比较ISS≥50的重度创伤患者(99例)与16≤ISS50严重创伤患者(1457例)在致伤机制、入院前情况、住院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SS≥50组摩托车致伤者显著高于ISS评分50组。ISS≥50组平均损伤3.8个部位,ISS50组平均损伤2.3个部位(P0.05)。在ISS≥50组胸部联合下肢损伤和胸部联合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于ISS50组(P0.05)。入院前的休克、意识障碍以及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两次转诊患者的比例,ISS≥50组均高于ISS50组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在ISS≥50组显著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接受手术台数、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住院日平均73 d,病死率32.3%,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并伴严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经治疗获得中等以上好转。ISS50组住院日平均49 d,病死率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重度多发伤预后的因素较多,ISS可作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可靠工具,但并不能准确预测多发伤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即使是ISS评分50患者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也会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DCS)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总结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期间126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一般损伤组(ISS≤35分)67例和严重损伤组(ISS〉35分)59例,其中对59例严重损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占46.8%。复苏期间监测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同时对两组腹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亦进行比较。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血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亦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合理实施损害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剖腹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快速有效的简化手术、ICU复苏支持和恰当无延误地实施再手术是DCS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徐海燕  王武军 《新医学》2009,40(5):295-297
目的:探讨影响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或膈肌损伤痛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1例TDH或膈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死亡者(死亡组)与存活者(存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12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中,死亡9例,病死率为18%,死于早期(入院24h内)失血性休克4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5例,其中严重感染并ARDS2例、严重感染1例、ARDS1例、MODS1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的年龄、损伤严重度记分分值、围手术期输血量、入院时有休克表现、术后并发症、入院时收缩压、脾脏损伤等级共7个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围手术期输血量等于或大于1400mL、脾脏损伤等于或大于Ⅲ级等2个危险因素是TDH或膈肌损伤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比数比分别为41、74,P〈0.05—0.01)。结论:TDH或膈肌损伤患者术前有严重合并伤尤其是脾脏严重损伤,围手术期大量出血或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张毅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025-1026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Ι(cTnI),探讨其与创伤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合并胸部创伤8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36例,进行ISS评分和胸部损伤定级(IS).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采集血样检测cTnI浓度. 结果观察116例多发伤患者中,cTnI升高37例,其中合并胸部创伤3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7例;cTnI峰值随ISS值升高明显前移且绝对值增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cTnI值升高例数比例,随AIS值升高而升高,血清cTnI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MODS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为(8.48±5.22)ng/ml,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MO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出现心肌损伤以合并胸部创伤者为主,但严重多发伤患者无论胸部创伤与否均可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程度与MODS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