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安全性、临床效果,比较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2例,共116处CTO病变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资料。试验分组:PCI组:50例共67处病变经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药物治疗组:32例共49处病变因未行PCI术或手术不成功而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均临床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复查心脏彩超,观察患者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116处CTO病变中67处病变经桡动脉成功开通,49处病变未能开通,成功率57.8%;两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前臂血肿3例,无脉症0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组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心梗及死亡率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心脏彩超显示手术。结论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可安全、可行地干预CTO病变,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可改善长期预告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闭塞性病变(CTO)的成功率。方法:对56例62处闭塞性病变的冠状动脉介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均获成功;36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中10例为血管闭塞时间〈4周,成功率为84.6%,2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痛心绞痛的慢性闭塞病变成功率为59.2%,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为72.2%,平头成功率为42.9%,闭塞局部有桥连侧支成功率为33.3%,无桥连侧支成功率为75%,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介入成功率越低,冠状动脉闭塞处形状尖头成功率高于平头成功率,无桥连侧支成功率高于有桥连侧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左主干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临床罕见,仅占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0.04%~0.40%,本文报道经桡动脉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左主干慢件闭塞病变1例。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是当前冠脉介入热点之一,成功的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随着新的理念,策略及器械的改进,PCI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相对减少。本文将对PCI开通CTO病变意义及介入技术热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薛小慧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84-1085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100%闭塞且闭塞时间在15~30d以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CTO,  相似文献   

6.
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例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中、高危险组主要表现为静息心绞痛,低危险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闭塞10例(37%),右冠状动脉闭塞7例(26%),左回旋支闭塞6例(22%),合并多支血管病变23例(95.8%)。心电图ST段异常14例(58.3%)。62.5%的患者进行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异常是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的CTO患者40例,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特点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40例患者闭塞时间为3~56个月,均为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J-CTO评分均≥3分,术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双侧造影使用率为100%。通过前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23例,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钢丝技术及平行导引钢丝技术为术者最常采用的正向技术,其中5例患者采用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4例获得成功;逆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14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10例。术中使用平均钢丝数为5.07根,术者最常用软导丝是Sion系列钢丝35例(82.5%),其次为Runthrough钢丝22例(55%),再次为锥形导丝Fielder系列钢丝15例(37.5%),成功通过病变5例(12.5%)。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32例(80%),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Gaia系列钢丝23例(57.5%),其次为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19例(47.5%),再者为Pilot系列钢丝18例(45.0%)。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33例,82.5%)。操作中IVUS使用22例(55%),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及寻找闭塞血管入口。40例患者平均球囊使用3.24个,平均植入支架2.53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37例,未成功3例,PCI成功率达92.5%。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017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目前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这得益于术者经验丰富、术前充分阅片、冠脉CT使用率高、术中IVUS充分使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导丝、器械及合理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因其操作成功率低及不良预后而被称为介入心脏病学家的“最后一块前沿阵地”。通过介入方法成功开通CTO病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CTO病变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比例高、病变长、介入治疗中使用支架数较多,术后再狭窄和再闭塞的发生率也远高于非完全闭塞病变。本文拟对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各种介入治疗手段在CTO病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治疗经过。患者出现间断胸痛3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向右三级侧支循环,右冠状动脉中段以远完全闭塞。多次尝试正向开通右冠状动脉不能成功,考虑患者侧支循环建立较好,试行逆向开通右冠状动脉。由于间隔支不能通过,最终选择心外膜侧支,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后进入主动脉窦,但是逆向球囊送入困难,采用正向导管内球囊锚定法,操控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导管内,并在导管内扩张球囊锚定逆向导丝以利于球囊通过。结果造影见右冠状动脉显影,正向送入WHISPER导丝成功到达右冠状动脉远端,反复扩张病变处,植入3枚药物涂层支架,慢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开通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低,逆向导丝技术的出现明显提高了CTO病变导丝通过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术中护理。方法对15例CTO患者行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时,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及病情变化,加强活化凝血时间的监测,及时准确的处置术中各种情况,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结果15例患者中,有6例因PTCA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而放弃介入治疗,另9例成功完成手术。15例患者中,有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率、血压下降;1例穿隔支侧枝破损;1例慢血流。结论CTO病变的逆向导丝介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心脏介入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救治力,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手术指征、特点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21例,局麻下腔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门诊随访,此后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超检查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7例,狭窄性病变14例。2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因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而仅行造影,其余19例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总成功率为90.5%。19例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通畅率为89.5%(17/19),中度再狭窄率为10.5%(2/19),无支架断裂和打折,无病死病例。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室室壁瘤的效果。方法左心室室壁瘤患者10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80例,大隐静脉-前降支或其他血管吻合21例,2例未搭桥,然后用2-0聚丙烯线围绕前间壁及心尖部室壁瘤基底部全层荷包缝合室壁瘤及室壁瘤的游离壁以消除死腔。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0例,脑卒中2例,开胸止血2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死亡3例;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6.59±9.76)mm,术后减少到(50.00±5.30)mm(P〈0.05);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由术前(165.20±59.48)mL减少到(85.60±23.70)mL(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35.70±0.05)%增加到(50.00±0.04)%(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左心室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室室壁瘤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几种常见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探讨其最安全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对14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3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5例行可脱落球囊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行可脱性球囊结合Onyx胶栓塞,1例行可脱性球囊结合覆膜支架栓塞,10例行弹簧圈栓塞,4例行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6例行Onyx胶栓塞,4例行覆膜支架置入,8例行颈内动脉闭塞。对各种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保持通畅137例(94.5%),眼部并发症1例(0.7%),颈内动脉狭窄1例(0.7%),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1.4%),无相关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3年,复发5例(3.4%)。结论:个体化的介入方案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理想方法,可脱性球囊是首选,可脱性球囊结合其他栓塞材料及单独使用其他栓塞材料是有效的补充,闭塞颈内动脉应是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在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 并总结应用GuidezillaTM临床经验。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PCI手术中应用因球囊或支架难以通过,补救性应用GuidezillaTM辅助球囊或支架通过病变进行PCI手术患者53例。收集术中穿刺入路、病变性质、靶血管开口变异、钙化迂曲、特殊操作及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深插冠状动脉长度等数据,观察应用该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应用GuidezillaTM辅助球囊和支架进行手术患者53例,其中成功植入支架49例(92.5%)。经右桡动脉途径45例、经右股动脉进行手术8例,靶血管开口异常4例,靶血管开口存在病变22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9例,钙化病变19例,迂曲病变9例,钙化迂曲病变24例,辅助旋磨磨头达到病变1例,GuidezillaTM深插冠状动脉深度(19.38±12.66) mm。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复杂PCI治疗中,补救性应用GuidezillaTM辅助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valve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15例为膜周流出道型,7例为隔瓣后型,6例为膜周部型;患者均伴有局限AVP;VSD直径2.5~9.2mm,20例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2mm;介入治疗成功率89.3%(25/28);未出现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无Ⅲ度房窀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不同类型VSD并AV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赵林  李林芳  秦会敏  刘增品  王铁钢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0,25(17):1505-1507,F0002
目的 探讨出现血流动力学平衡现象的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方法 患者52例,其中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27例,未处理6例,行颈内动脉栓塞术1例;行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16例,行椎动脉栓塞术2例.结果 一次性成功植入支架43例,栓塞病变血管3例,未行介入处理6例;颈动脉支架术后闭塞3例.结论 对于病变血管发生血液动力学平衡的患者应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纹穿通导管(Tornus)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导丝能通过而最小径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采用Tornus导管通过闭塞段血管,球囊导管成功扩张后置入合适支架,完成血管重建,手术时间1.0~3.0(1.9±0.7)h,造影剂用量150~300(240±42)ml。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Tornus导管有助于治疗导丝能通过而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