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使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各40例.替罗非班组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术后持续使用24h,随访7d.对照组不给予替罗非班,其余相同.观察两组术中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百分比例,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术后7d内出血事件.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8例VS30例,P<0.05),替罗非班组ST段回落百分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VS 7例,P<0.05).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7d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TIMI 3级血流,可增加ST段回落百分比,不增加术后7d内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时经血栓抽吸后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TIMI血流、TMPG分级、心功能的改变、出血事件以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及TMPG分级均优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MACE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后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是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减少慢血流或无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及Diver C.E.抽吸导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A组35例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及使用抽吸导管,B组35例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比较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的变化、左室射血分数(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 结果2组基础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A组TIMI 3级、TMP 3级的比例,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及EF值均高于B组,CK-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和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术后心肌组织的灌注.  相似文献   

4.
傅宴  张元春  尹庆  吴家宽  戴磊 《当代医学》2009,15(11):151-153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疗效。方法4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和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积分、球囊扩张次数、TIMI血流、无复流或慢血流、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MBG)、手术时间、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与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血栓积分明显下降,球囊扩张次数减少,支架直接植入率高,最后TIMI血流改善,cTFC降低,MBG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而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重度血栓负荷,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A组(40例),同期未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B组(4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住院期间MACE及随访12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A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患者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A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率及总的MACE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TIMI血流、TMPG分级,降低患者12个月的TLR、TVR及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临床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20例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26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 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抽吸组TIMI3级、TMPG 3级的比例,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及EF值均高于替罗非班组,CK2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替罗非班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和36.4%,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中,病变处血栓负荷重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联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患者血栓抽吸术后直接接受PCI术,B组在血栓抽吸术治疗后经导管接受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然后再行PCI术。使用TIMI血流分级评估病变血管血流情况,统计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分级(3级)的比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PCI术后TIMI分级为3级比例(77.50%)低于B组(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低于A组,LVEF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6个月内MACE发生率(2.50%)低于A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术联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结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方法运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诊治的10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能显著改善心功能,促进心肌恢复再灌注,但配合循证护理效果更好,可减少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赵宇新  陈国秀  秦菘  边容 《北京医学》2015,37(5):456-459
目的 研究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 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重度血栓负荷,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作为试验组,同期未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并随访12个月时MACE.结果 试验组TIMI血流3级(90% vs.60%,P=0.001)及TMPG 3级(87.5% vs.67.5%,P=0.009)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vs.5.0%,P=0.473).12个月复查造影示,试验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3.1% vs.26.7%,P=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6.2% vs.40.0%,P=0.001)及总MACE发生率(12.5% vs.40.0%,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TIMI血流、TMPG分级,降低患者术后12个月TLR、TVR及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94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情况,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94.3%,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7.3%;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78.6%,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林丛  马骏  童宗安  官学强 《浙江医学》2011,33(5):666-668,672
目的 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Thrombuster Ⅱ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的患者65例作为治疗组,以基础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相似并单纯行直接PCI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TIMI 3级血流、校正TIMI帧数、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酶峰值和峰值时间以及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 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TE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及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316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决定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156例)与否(160例)。根据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TMP 0~1级组(218例)和TMP 2~3级组(98例)。所有TMP 0~1级患者均行紧急PCI,据替罗非班的应用情况分为替罗非班亚组(91例)与常规治疗亚组(127例)。分析替罗非班与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PCI术后心肌灌注、住院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TMP 2~3级组甘油三酯、白细胞升高显著低于TMP 0~1级组(P〈0.05),且替罗非班的应用比例显著高于TMP 0~1级组(P〈0.01)。亚组分析表明,替罗非班组PCI术后即刻校正的TIMI桢数、住院时间、TMP 0~2级及住院期MACE发生率均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高龄、替罗非班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后TMP0~2级与住院期MACE发生率相关(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增加急性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率,改善急诊PCI术后梗死区域心肌再灌注与住院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68例,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TIMI 0-1级。其中37例行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血栓抽吸组),另外31例经传统方法完成PCI术(传统PCI组)。比较两组患者IRA的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传统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血肿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没有减少(P〉0.05)。但血栓抽吸组IRA术后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传统PCI组(P〈0.05),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球囊使用例数及术后30 d部分MACE发生率低于传统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能够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IRA血流,降低无复流/慢血流现象及近期MACE的发生率,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血栓抽吸加PCI治疗组(血栓抽吸组)24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或心源性死亡等。结果:两组基础资料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与对照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治疗6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的影响。方法 116例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常规治疗组(66例)和替罗非班组(50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vs 84.8%,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9)帧vs(29.6±6.2)帧,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为安全,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2例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0级,且伴有明显血栓负荷影像的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至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后.随机分为即刻PCI治疗组(n=52)及择期(7~10d后)PCI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情况,PCI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PCI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治疗组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率显著高于即刻PCI治疗组(100%哪86.54%,P〈0.05),且使用支架数量较少;即刻PCI治疗组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的发生率为9.62%。择期PCI治疗组无1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PCI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9%,择期PCI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迭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后续择期PCI治疗比即刻PCI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卢志红  陆红梅 《微创医学》2012,7(5):471-474
目的对比60岁以下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早期及即刻联合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拟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早期使用组55例和介入治疗前即刻使用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和术后30 d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即刻使用组比较,早期使用组介入治疗前TIMI 3级血流和TMPG 3级比例明显升高(30.9%VS 12.7%、34.5%VS 12.7%,P<0.05);早期使用组介入治疗后TMPG 3级明显升高(80%VS 52.7%,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重度出血并发症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早期使用组和即刻使用组术后30 d MACE发生率分别为7.2%VS 16.4%(P>0.05);术后30 d早期使用组的LVEDD显著小于即刻使用组,而LVEF则显著大于即刻使用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60岁以下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比介入治疗前即刻应用能及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TIMI及TMPG分级,从而有效保护心功能,其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选择性靶血管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对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STEMI急诊PCI术患者125例,根据PCI术中是否选择性靶冠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分为A组(非注药组,60例)和B组(注药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 B组患者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A组(96.9%vs 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B组患者LVEF高于A组[(56.3±8.6)vs(5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MACE低于A组(3.1%vs 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9.2%vs 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选择性靶血管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LVEF及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梗死区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发病〈12h急诊行PCI的急性STEMI患者分为PCI前早期应用组及PCI前即刻应用组,各80例。观察两组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及梗死区心肌灌注(TMP)分级,观察PCI后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早期应用组PCI前TIMI 3级及TMP 3级的获得率分别为31.3%、33.8%;PCI后TIMI 3级及TMP 3级分别为92.5%、75.0%;两组PCI前TIMI 3级与TMP 3级及PCI后TMP 3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EMI急诊行PCI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