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我科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医院医师指导下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6~60岁,平均50岁。临床均表现为突发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经Hunt-Hess分级为:I级4例,II级8例,III级4例;均经  相似文献   

2.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脑损伤、血管痉挛、高颅压、脑积水,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58例,其中手术治疗26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42个动脉瘤中38个瘤腔完全闭塞,3个95%闭塞,1个被90%闭塞。术后41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0%-35%,其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之一。1991年Guglielmi等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到如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DSA证实。并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作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6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囊内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术抗凝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青 《护理学杂志》2002,17(6):422-423
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但术中、术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为 4 6 % [1] 。因此术中、术后有效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我科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施行动脉瘤GDC栓塞 4 5例 ,术中、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 ,疗效满意。其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 5例中 ,男 18例、女 2 7例 ,年龄 2 6~ 73岁 ,平均 5 3 0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2 0例 ,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中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例死亡,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3例痊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但还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我院自1998年至2004年已行GDC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08例,本文在大宗病例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讨论GDC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麻醉及其术中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脑损伤、血管痉挛、高颅压、脑积水,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明确诊断的颅内动脉瘤58例,其中手术治疗26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汪晖  刘靖  周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68-769
对6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4例并发动脉瘤破裂再出血,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处绷带松散致穿刺部位血肿。其原因分别为机械刺激、凝血机制改变、血压急剧波动和术中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够及穿刺点压迫包扎欠佳等。经及时对症处理。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1.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32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3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填塞26例,90%以上填塞4例,60~70%填塞2例。所有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脑梗死、1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发现作相应处理后,6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栓塞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栓塞治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MDS),观察组采用电解性可脱式弹簧圈(GDC)。比较2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观察组栓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GDC进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明显优于MDS,且其可控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2013年3月因腰部疼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肾动脉瘤,大小20 mm×20 mm×20 mm(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正常,无家族性肾动脉瘤病史。手术在导管室进行,采用局麻下右侧股总动脉穿刺置鞘(6F),泥鳅导丝配合猪尾导管置于肾动脉水平造影,提示右侧肾动脉瘤;Cobra导管超选右肾动脉主干造影,提示主  相似文献   

18.
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Wang D  Ling F  Zhang H  Song Q  Hao M  Li X  Qu H  Li G  Wang A  Fu L  Fu S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89-391
目的报告使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情况。方法气管内插管全麻和肝素抗凝下,经Tracker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必要时辅以重塑技术(remodelingtechnique,RT)。结果成功栓塞8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100%栓塞,2例为95%,1例为90%。有4例既往用机械可脱式铂金弹簧圈(MDS)无法安全栓塞或Mag3F或2F微导管插管失败。无并发症。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并可使部分MDS无法栓塞或栓塞危险性较大的动脉瘤得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为单发。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S)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22例(73.3%),90%栓塞者5例(16.7%),90%栓塞者3例(10.0%)。其中致密填塞者22例,弹簧圈均稳定;部分填塞者8例,其中稳定者7例,缩小者1例,且无出血。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1±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9±4.3)d(P0.05);两组患者手术室费用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死亡4例(13.3%),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治疗组ADL≤Ⅱ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治疗组术后4例(13.3%)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脑积水、偏瘫及肺部感染各1例。对照组术后11例(36.7%)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3例,脑积水2例,偏瘫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