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现况,并对其屈光状态进行分析。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12/2022-01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9所幼儿园3~6岁儿童1 513人3 026眼,均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并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视力和屈光度分布情况。结果:纳入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5.47%,屈光异常率为14.24%,且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异常检出率减少,而屈光异常类型以单纯近视性散光为主(11.46%),随着年龄增加,单纯性远视率逐渐降低,单纯性近视率逐渐增加。屈光度检查结果显示,纳入儿童球镜度为0.50(0.25,1.00)D,柱镜度为-0.25(-0.50,-0.25)D,等效球镜度为0.375(0,0.625)D。不同年龄段儿童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均无差异(P>0.05),但柱镜度有差异(P<0.001)。结论:3~5岁儿童视力低常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6岁后又呈增加趋势。3~6岁儿童屈光异常以单纯近视性散光为主。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应重点关注,应定期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况及视力发育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市不同行政区的10所幼儿园,对其中3~6岁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及视力进行检查.使用1%环戊酮麻痹睫状肌后,进行电脑验光检查,并用带状光检影复查;48 h后使用EDTRS视力表行主觉验光,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最后按年龄分组,对屈光及视力资料进行one-way ANOVA及Bonferroni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480名儿童完成检查,其中,3岁组男201例,女172例;4岁组男434例,女384例;5岁组男437例,女410例;6岁组男238例,女204例.各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3±2.8)个月、(53.8±3.3)个月、(65.5±3.4)个月及(75.1±2.6)个月.各年龄组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66±0.70)D、(1.67±0.80)D、(1.59±0.81)D及(1.48±0.72)D,4组之间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2.39.P=0.000);以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除3岁组与4岁组以及3岁组与5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岁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26±0.14、0.18±0.10、0.13±0.08及0.10±0.08,4组之间视力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06.2,P=0.000);以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对于3~6岁学龄前儿童,眼球屈光度向远视减小方向发展符合正视化过程的规律,他们的生理性远视的等效球镜度相差不大,都接近+1.50 D;同时,视力随年龄增加而逐步提高,提示在弱视诊断时,应该将正常视力发育状况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状况及Spot筛查仪在屈光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 对北京市海淀区5 866例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及自然状态下Spot屈光筛查。对视力状况进行似 然比卡方检验。对视力正常儿童的屈光度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比较,再 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用M(Q1,Q3)描述各屈光度及屈光参差的分布特征,以 百分位数法得到屈光筛查的界值点。结果:按2种视力判定方法得到3~6岁儿童视力低常率分别为 4.25%和17.29%。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正常儿童的球镜度、柱镜度 和双眼球镜度参差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远视度降低,散 光度降低。等效球镜度(SE)、双眼柱镜度参差和SE参差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球镜度和SE的P2.5、P97.5分别为0 D、+1.50 D和-0.25 D、+1.00 D。柱镜度的P5为-1.25 D。球镜度 参差和柱镜度参差的P95均为0.75 D。结论:Spot筛查仪屈光筛查数值获取率高,在大规模人群筛查 工作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可参考各界值点结合视力等情况给予转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发育状况,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弱视筛查中的视力和屈光度筛选标准。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海淀区24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3岁儿童采用图形视力表,4岁以上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屈光度检查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M(Q1~Q3)描述各年龄组视力和屈光度的分布特征,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间视力和屈光度分布差异,以百分位数法确定95%参考值范围。结果球镜度M(Q1~Q3):3岁和4岁均为1.25 D(1.00~1.75 D),5岁和6岁均为1.50 D(1.00~1.75 D),3~6岁不同年龄组间球镜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0,P<0.01)。柱镜度:各年龄组均为-0.50 D(-0.75~-0.25 D),不同年龄组间柱镜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1,P<0.01),两两比较3岁和4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5,P<0.008),3岁儿童柱镜度较其他组偏小。视力:3岁为0.6(0.6~0.7),4岁为0.8(0.8~1.0),5岁和6岁均为1.0(1.0~1.0),不同年龄组间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323.87,P<0.01),两两比较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随年龄增长视力逐渐提高。视力正常儿童的球镜度P2.5~P97.5:3岁+0.50~+2.75 D,4岁+0.50~+2.50 D,5岁+0.50~+2.75 D,6岁+0.50~+3.00 D,柱镜度P5:3岁-1.50 D,4~6岁-1.25 D;屈光度正常儿童的视力P5分别为3岁和4岁0.6,5岁和6岁0.8。柱镜度数变化对视力的影响较大,球镜度数变化对视力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视力筛选标准:3岁和4岁<0.6,5岁和6岁<0.8;球镜度筛选标准:3~6岁球镜≤+0.25 D和≥+3.00 D;柱镜度筛选标准:3岁≤-1.75 D,4~6岁 ≤-1.50 D。自然状态下屈光筛查球镜度范围可适当放宽,柱镜度范围应相对严格。  相似文献   

5.
江门市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以及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等.方法 对广东省江门市10所幼儿园172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普查、医学验光及屈光状态的调查等,分析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 在17201名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以3~4岁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为最高,分别为19.28%和4.16%.6岁以上组视力低常率最低,为13.35%,5~6岁组弱视患病率最低,为2.45%.远视患病率为79.59%,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发病率渐趋降低.近视患病率为2.0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3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83%,6岁为4.35%.散光患病率为58.00%,各年龄组散光患病率较为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D.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但也有个例近视性届光参差达6.75 D,远视性屈光参差达3.00 D也未形成弱视.结论 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散光则较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多为远视和散光引起.导致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 D.屈光参差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0.6),3岁儿童为0.6(0.6,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 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χ²=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χ²=240.82,P<0.01)。结论对2~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SMILE手术中设计不同目标屈光度手术方案,观察术后的疗效和可预测性,以期为临床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病例共104例(207眼).人选患者的等效球镜度小于-8.25D,散光度小于-3.25D。根据手术后的目标屈光度分为3组:0D组目标屈光度为0.00D(82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26±1.47)D;+0.25D组目标屈光度为+0.25D(81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62±1.43)D;+0.50D组目标屈光度为+0.50D(44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4.31±2.75)D。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分别检查UCVA、BCVA、屈光状态及残余散光。应用方差分析检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内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和各组间视力的差异。结果①在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3组间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7、0.82、0.62、0.25,P〉0.05)。②0D组、+0.25D组和+0.50D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间的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1.03、2.18,P〉0.05)。结论SMILE术后随时间推移屈光状态的变化较小,屈光状态和视力的稳定性好,在手术设计时个性化地行0.50D内过矫的设计调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与屈光状态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0年3~11月在徐州市眼病防治所应用为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为103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检影验光,记录等效球镜度.运用ZEIS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记录1 mm,3 mm,6 mm直径范围的中央、内环和外环的厚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9名(86.40%)儿童完成了相关的检查.学龄前儿童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33±1.01)D,眼轴长度为(21.98±0.71) mm,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01±25.49) μm,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不等,角膜屈光力为(43.52±1.56)D.不同年龄组等效球镜不同(F =3.23,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等效球镜度逐渐下降.等效球镜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6,P<0.01),与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r=0.02,P>0.05)、角膜屈光力(r=0.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6岁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呈峰形分布.等效球镜度与年龄、眼轴长度有关,随着眼轴的延长、年龄的增加,远视等效球镜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学龄前儿童中筛查屈光不正可行性的探讨,为其在婴幼儿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寻求一种能简单、方便、可靠、客观反映婴幼儿屈光发育情况的筛查方法。方法对就诊的4~6岁的学龄前儿童共148人次,296眼在自然状态下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与连用1%阿托品2次/日,5天后检影验光的结果比较。结果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屈光检查的结果中柱镜及其轴向与散瞳验光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柱镜t=0.902,P=0.368;柱镜轴向t=0.935,P=0.350),球镜及等效球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球镜t=2.231,P=0.026;等效球镜t=10.731,P=0.000),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屈光检查的结果球镜及等效球镜比散瞳验光结果轻度偏正,球镜平均0.1759±1.3444D,等效球镜平均0.8679 1.3796D。本文4~6岁的学龄前儿童296眼中远视性屈光不正占多数,比例为64.2%。结论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是一种用于学龄前儿童比较可靠的屈光不正的筛查工具。提示它在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筛查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12岁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12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两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儿童607人,平均年龄8.2±1.8岁,均进行光学生物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睫状肌麻痹后屈光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纳入儿童等效球镜度为-0.11±1.63D,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异为-0.08±0.64D,等效球镜度差异绝对值为0.41±0.49D。检出屈光参差儿童56人,非屈光参差儿童551人,屈光参差儿童和非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角膜屈光力差异绝对值无差异(0.30±0.34D vs 0.27±0.24D,P=0.430),眼轴差异绝对值有差异(0.67±0.39mm vs 0.13±0.13mm,P=0.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周手机/电脑使用时间、每周近距离工作时间、每周视疲劳次数、习惯阅读距离是屈光不均衡发育程度(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异绝对值)的影响因素;习惯阅读距离、写字时利手是屈光不均衡发育偏向(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6~12岁儿童看手机/电脑时间长、近距离工作时间长、视疲劳次数增多、习惯阅读距离近可能引起屈光发育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1~6岁儿童进行屈光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度范围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在上海市闵行区儿童健康筛查的1~6岁儿童7656名(15312只眼)进行屈光检查。将受检儿童分成6组,了解双眼球镜屈光度和柱镜屈光度的频数分布、P50参考值和P25~P75参考值范围,并统计性别、户口类型、高危因素对儿童屈光的影响。结果 1~6岁儿童的P25%~P75%球镜屈光度范围+1.00~+2.00DS,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967/1986)。共有1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Z=-10.36,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Z=-11.10,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Z=-13.33,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远视、眼正位儿童中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远视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两眼对称远视儿童,平均年龄5.5岁,分为两组,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和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评估两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32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4例(1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4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15例(6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双眼屈光不正的儿童中弱视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双眼远视的儿童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当远视度数大于+4.0D等效球镜时。基于本次调查,双眼远视〉+4.0D的儿童有13%~63%发展成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由此说明远视〉+4.0D的儿童患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776例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2.64%,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增高,5岁最高,6岁又稍有下降。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和散光为主,且均以轻度为主。中度远视和>1.50D的散光分别占1.79%和3.61%。视力低常眼中近视(3.18%)、中度远视(4.49%)、>1.50D的散光(22.47%)和混合散光(11.05%)所占的比例增多。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非常必要,可以发现潜在问题,预测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儿童屈光不正及近视的视力标准。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广州市荔湾区进行的屈光不正研究(RESC)数据,检查包含裸眼视力(ETDRS视力表)、散瞳下自动电脑验光(ARK-30;Nidek Corp.)及眼部健康检查。屈光不正定义为SE≤-0.50 D、SE≥+2.00 D或散光≤-1.00 D;近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0.50 D、或SE≤-0.75 D、或SE≤-1.00 D;统计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作ROC曲线图。结果 共统计3 715名7~15岁儿童数据。屈光不正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62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7%、93.3%、92.9%和72.9%。近视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5。等效球镜度≤-0.50、-0.75或-1.00 D的灵敏度分别为66.3%、73.5%和80.7%,特异度分别为94.3%、94.0%和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8.0%和8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5.4%和90.5%。结论 对于7~15岁儿童,0.625为筛查屈光不正的视力截点,0.5为筛查高于-1.00D近视的视力截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儿童眼球震颤患者视功能、屈光状态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儿童眼球震颤的屈光矫正时机与方式,从而促进患儿的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02例眼球震颤患儿的视力、双眼视功能、屈光状态、眼球震颤相关检查资料,将患儿分为3组:特发性组81例,白化病组10例,其他原因组11例。对患儿等效球镜度、散光的类型以及散光度进行分析。结果眼球震颤的患儿平均裸眼视力为4.20±0.34,最佳矫正视力为4.45±0.27,最佳矫正视力大多在4.3至4.7之间。特发性组等效球镜度为(一0.25±3.36)D,白化病组为(+0.24±3.25)D,其他原因组为(+1.03±3.12)D。白化病组患儿主要表现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球震颤患儿有着较大比例的散光.其中特发性眼球震颤组比例为86%.白化病及其他类型眼球震颤患儿为100%。其中顺规散光是其主要散光形式,顺规散光比例分别为55%、70%、64%。结论眼球震颤患儿常伴发屈光不正,应早期通过屈光矫正进行干预,促进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3~6岁学龄前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学龄前儿童远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2.00 D)患病率约10.4%~30.03%.但因纳入标准、研究人群、检查方法及年龄等不同,学龄前儿童远视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遗传与环境因素、种族差异、不良用眼行为、母亲孕期吸烟等可能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状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持电脑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和散瞳情况下屈光测量结果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其在儿童屈光筛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2~17岁儿童共248只眼分别进行自然状态下和散瞳后NIDEK AR-20手持电脑验光仪验光,同时行散瞳后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1)散瞳后NIDEK验光结果与视网膜检影结果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球镜值之间、柱镜值之间均高度相关(r=0.989,0.93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球镜差值绝对值≤0.50 D的占80.2%,≤1.00 D的累计94.8%,柱镜差值绝对值≤0.50 D的占76.2%,≤1.00 D的累计95.6%;(2)自然状态下NIDEK电脑验光结果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的球镜值之间、柱镜值之间均高度相关(r=0.904,0.92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球镜差值绝对值≤0.50 D的占30.7%,≤1.00 D的累计53.2%,柱镜差值绝对值≤0.50 D的占77.0%,≤1.00 D的累计95.6%.其中,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者两值差异较中-高度近视者大.进一步按年龄分组分析,学龄前儿童自然状态下电脑验光球镜值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差异最大,两组学龄儿童的球镜值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差异相对较小.结论 散瞳情况下,NIDEK手持电脑验光结果与散瞳视网膜检影结果一致性好;自然状态屈光筛查,学龄儿童球镜度≥±1.50 D、柱镜度≥±1.00 D,建议进一步散瞳验光确定屈光不正程度,对于学龄前儿童,则建议散瞳后再进行屈光筛查.NIDEK手持电脑验光仪具有操作容易、携带方便等优点,与人工检影结果有较高一致性,在儿童屈光筛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Jin H  Yi JL  Xie H  Xiao F  Wang WJ  Shu XM  Xu YL  Chen SL  Ye WX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102-110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及斜弱视患病率.方法 对4610名城乡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项目包括视力、屈光状态、眼位、斜视弱视等.用x2检验城乡及不同年龄视力分布差异.结果 3岁、4岁、5岁和6岁组儿童视力1.0以上检出率分别为28.4%、39.3%、46.2%、76.5%,各年龄组视力主要分布3岁(0.63±0.19)、4岁(0 69±0.16)、5岁(0.71±0.22)、6岁(0.79±0.29),乡镇较城市儿童视力好.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显性斜视检出率为2.21%,外斜视多见于内斜视;隐性斜视检出率为33.52%,主要是外隐斜;弱视患病率以现行诊断标准为6岁组2.93%,5岁组4.81%,4岁组16.21%,3岁组33.33%.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国内弱视诊断中视力标准偏高,应尽快制定各年龄组弱视诊断视力标准.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常视功能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儿童时期防盲治盲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