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肾心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心肾不交,水湿、浊毒、瘀血内蕴,治疗应病证结合,分期论治。肾衰竭期,主要表现为心脾两虚或心肾阴虚,无明显水湿浊毒表现者,主张健脾养心或滋肾宁心为主;尿毒症期,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脾肾气(阳)虚,水湿浊毒瘀血明显者,当以健脾温肾强心、利湿化浊活血为法;而对于已行肾脏替代疗法的患者,水湿浊毒已经被透析清除,早期表现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留,则可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大法;晚期表现为阴阳两虚,血瘀内阻,应以阴阳并补为大法。  相似文献   

2.
虚劳病是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久虚不复,而表现为五脏阴阳气血虚损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从证型上来说,总的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型,而以阴阳两虚最为复杂,临床表现往往是阴阳、虚实、寒热之症交织,辨证比较困难,治疗比较棘手。本文主要讨论阴阳两虚证型中小建中汤证的辨证施治。现从小建中汤的病机、立法、方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枣性甘温,为补中益气药食两用之佳品.张仲景使用大枣治疗病证之广泛,大枣配伍生姜调和营卫以解外邪,同时以益气养营,防止过汗伤津之用,治疗营卫不调等病证.大枣配伍利水燥湿或峻下逐水之品以缓和药性及顾护津液以防止利水太过而伤脾胃之阴,治疗水饮病证.大枣配伍降逆及人参、甘草补中之品安中养脾以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治疗因汗、吐、下等误治之后造成脾胃阴液已伤之胃气上逆证,以平胃气.大枣虽不是治疗疼痛之主药,但大枣性甘,用在疼痛病证当中可起到甘缓止痛之作用,治疗身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大枣配伍补益气血之品以增养血益气之效,治疗营卫气血两虚之血痹或阴阳两虚之虚劳失精等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秦佳佳导师补肾为主治疗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秦师在临床上治疗POF的相关病例,整理与分析秦师对于POF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特点。[结果]秦师认为POF以肾虚为主,尤以肾阴虚为要,多兼有肝郁。证型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肾虚肝郁四型。肾阴虚型,治宜滋养肾阴;肾阳虚型,治宜温肾扶阳;阴阳两虚型,治宜阴阳双补;肾虚肝郁型,治宜补肾填精,疏肝解郁。[结论]POF的治疗当以补肾为主,疏肝为辅,治法应常中有变,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针对病证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补虚泻实,确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在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时,或见虚重补,见实重泻;或无虚用补,无实用泻。对于虚实夹杂证,或以实为主时,治却补虚;或以虚为主时,治却泻实;或大胆专补专泻,或施以补泻并重,灵活机巧,妙法尽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中医内科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胸痹心痛虽然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以内伤情志为主;其病兼五脏,但以心为主;其虚虽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但以气阴两虚为最多;而邪实则以血瘀为主.临证应据其虚实之多少,结合病人体质,灵活辨治.  相似文献   

7.
正不寐症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又名不眠、不得卧,即指失眠。本症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心脾两虚或多痰、停水等原因而致。不寐症的病因,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属中医喘息,水肿,心悸,怔忡,心痹,心水等病证范畴,阴阳两虚,心脉瘀带为其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水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增强疗效的不同阴阳属性的两味药称为互根对药。互根对药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精气两亏和气阴两虚的阴阳互损病证。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在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引起气滞、血瘀、痰浊、癌毒等一系列病理产物结聚而致,即"成于气血痰毒之瘀滞"。故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辨证分期施治;同时依于病机,谨遵病证结合,驱邪勿忘补虚,补虚勿忘调气,理脾胃勿忘调肝肾,联合应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认为《黄帝内经》中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外邪、运气变化、脏腑内伤、经脉之气运行失常等四类,在经脉主要与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阳有关,在脏腑主要与脑、肝有关。《黄帝内经》对眩晕病证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偶有药物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相似文献   

12.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3.
逯晓琪  何永生 《中医学报》2019,34(2):263-265
阴阳者,万物对立统一之根本。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肾脏受损,精气内伤,脏腑阴阳失调,阴虚阳亢,虚阳上扰清窍。阴阳失衡为本病之根本,外邪、季节、昼夜等外界环境变化,脏腑阴损阳亢、气机不畅;因五脏生克相关,气血津液的变化以及风、火、痰、瘀等实邪均可使机体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而致肾性高血压。治疗上,应以调整阴阳盛衰合以去邪为主。肾性高血压以肾损为先,多脏同时受累,兼以邪气扰乱气机,故应以调节发病之始脏——肾的阴阳平衡为要,滋肝肾之阴,潜肝之阳,祛除实邪,最终达到机体之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14.
酒食不节,情志失常,劳欲过度,可使人体阴阳升降运动失常,从而造成鼓胀,而"补脾胃"有利于调节人体阴阳升降。鼓胀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此病早期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后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补脾胃"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补脾胃"对于鼓胀水肿、腹胀、纳差、厌油、体倦乏力、腹泻、发热、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养血安神汤调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属中医营卫不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自拟以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主的"养血安神汤"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报》2019,(11):2358-2361
脏气虚损及痰瘀互结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积结为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师临证治病以"虚损-痰瘀"统领机要,法随证立,治从法出,提出了扶正补虚、痰瘀同治的治疗策略。病初要痰瘀同治、分清主次;后期补虚为主、标本兼顾。同时,注重调气养神、安和五脏,体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等中医的特色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丁超  周素贞 《中医学报》2019,34(11):2358-2361
脏气虚损及痰瘀互结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积结为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师临证治病以"虚损-痰瘀"统领机要,法随证立,治从法出,提出了扶正补虚、痰瘀同治的治疗策略。病初要痰瘀同治、分清主次;后期补虚为主、标本兼顾。同时,注重调气养神、安和五脏,体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等中医的特色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肾病进行了辨证分型和施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由消渴病迁延日久转变而来,其基本病理是阴虚燥热发展成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之证,临床上以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滞、阴阳两亏为常见证型,提出了补肾、健脾、活血、利水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需辨证分析进而辨证论治。1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诊断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如血…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病证.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优思恼怒、嗜食醉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凡外感风寒湿热,直接或间接(如外感引起感冒,白喉等再诱发)损伤脑脉,症见口眼歪斜,面颊顽痹,肌肤麻木等症状者,称为中风--中经络症,简称中络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