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18例亚临床脑型患者因吡喹酮治疗诱发的临床症状和转归。神经精神症状有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和思绪紊乱等。症状首次出现在治程中至治毕1 年。治毕随访6月至3年,出现癫痫的10例中近3月未发者9例,近6月未发者7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18例中16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出现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者除 1例外均消失。其转归似与囊虫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院传染病科自1982年7月~1996年7月,收治猪囊虫病44例,共68人次,采用吡喹酮联合强的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诊断依据(1)皮肌囊虫病:皮下给节活检到猪绦虫囊尾蚴,血清猪囊虫抗体(ELISA)测定(+),猪囊虫抗原皮内试验(+);(2)脑囊虫病:  相似文献   

3.
264例脑型猪囊尾蚴病患者,采用国产毗喹酮治疗,随访1—5年,癫痫和精神神经症状改善和消失,皮下结节缩小、减少或消失,头颅CT扫描脑内病灶缩小、消失或钙化。大部恢复正常工作。总有效率97%以上。对颅内高压型应注意,采取对症措施效果满意。个别病例皮下结节消失一年后又出现新的结节,证实又重复感染。结果证明毗喹酮对脑型猪囊尾蚴病疗效肯定,但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对治疗过程中的组织反应及后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硝氯酚和吡喹酮分别对25例猪囊尾蚴病的疗效和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并随访3年以上,结果显示两药均为理想的治疗猪囊尾蚴病的药物。其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0.0%、88.0%及10O.0%和60.0%、80.0%及92.0%,并对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体征,前者似优于后者,而副反应后药则轻于前药。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各种吸虫及绦虫均有效,该药由联邦德国依默克和拜耳药厂联合研制,以后我国自行合成并应用于临床。此药对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病疗效很好,1980年以来北京、河南等地用该药治疗脑囊尾蚴病获满意的疗效,目前国内经治疗的脑囊尾蚴病人超过1,000例,有极少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囊尾蚴病的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吡喹酮治后出现癫痫等症状的9例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阳性的9例,共18例亚临床脑型猪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进行了总结。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有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和思绪紊乱等,脑脊液等检查也有异常发现。症状首次出现在治程中至治毕1年。于治毕6月至3年随访,出现癫痫的10例患者中,近3月未发癫痫者9例,近6月未发者7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18例患者中,16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出现其他神经精神症状者,除1例遗留局部掌面麻木2年外,症状均消失。多数患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镜观察吡喹酮治疗后2周至6个月囊尾蚴超微结构变化:微毛明显稀疏不整,基质区变薄,间质水肿,肌肉纤维肿胀,退行性变,有空泡形成,线粒体空泡化;治疗后6个月则肌纤维解离、分散,上述变化说明吡喹酮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对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吡喹酮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观察了此药物对多种绦虫及吸虫体外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已证实,该药对猪囊尾蚴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尚未见到药物对囊尾蚴体外作用后形态学改变的报道,本文报告了吡喹酮所引起的囊尾蚴大体形态、组织学及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脑囊虫病14例,均根据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血及脑脊液间接血凝试验结果确诊,用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的吡喹酮进行治疗,并用两种不同剂量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大剂量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组。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是肯定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用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国内已有不少报道,有总量150mg/kg,疗程2天及5天;总量180mg/kg、210mg/kg,疗程5天等疗法。刘氏报告:总量210mg/kg,5天疗程远期虫卵阴转率达100%。本组治疗除观察药物疗效外,并着重观察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吡喹酮(上海第十一制药厂生产)每片0.2g,剂量用14mg/kg,1日3次,疗程5天。总量210mg/kg。收治对象均为粪检肝  相似文献   

11.
15例囊虫病均经活检或CT和血清诊断方法确诊,经用吡喹酮治疗获良好疗效。其中14例有皮下囊虫结节者治疗后结节数目明显减少。11例脑囊虫病患者在治疗一年后随访,7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本文讨论了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剂量、疗程及治疗前准备。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2~2007年,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122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1晦床资料122例血吸虫病患者中,血吸虫免疫学检查全部阳性。  相似文献   

13.
<正> 人体猪囊虫病在我省,特别是在农村发病率颇高,治疗药物,虽有槟榔、雷丸等,但效果未能肯定。我们观察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的总有效率为100%,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年龄1-10岁1例,11岁-20岁10例,21-30岁39例,31-40岁45例,41-50岁27例,50岁以上者18例,共140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8例,均系住院病人,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1年。临床分型皮肤肌肉型95例,脑囊虫型45例。病人均以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依据。未行腰穿检查。定为脑囊虫的病人除有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佐证外,均有癫痫发作史,在接受治疗前,在有关医疗单位就诊,有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试验为依据,并排除了其它脑部疾病。25例病人有便绦虫史。治疗方法吡喹酮口服20mg/kg/日,体重超过60公斤者按  相似文献   

14.
对于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有效药物。1978年Thomas H报导应用吡喹酮对实验性牛囊尾蚴病有疗效。并指出吡喹酮能否作为囊尾蚴的化学治疗药物,需通过广泛的现场试验来决定。作者于1980年3月至今,应用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今报导如下: 一、病例选择: 凡有皮下囊虫结节或伴有癫痫发作史或颅内压增高者,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猪囊虫病者,为治疗对象。本文报告中单纯皮下肌肉囊虫19例,皮下及脑囊虫并癫痫16例,其中2例并伴有囊虫性假性肌肥大症,皮下及脑囊虫并颅内压增高3例(眼底视乳头有  相似文献   

15.
链状带绦虫(Taenia splium)习称猪肉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之一,流行颇广。成虫仅寄生于人体,使人患猪肉绦虫病,其幼虫——猪囊尾蚴,习称猪囊虫,寄生于猪,引起猪体囊虫病;但人体也可感染,引起人体囊虫病。猪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的部位颇为广泛,肌肉、皮下组织、舌、脑、  相似文献   

16.
猪囊虫病普遍存在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等地。由于进食含囊虫的猪肉(米珠肉)而引起绦虫病,进而造成囊虫病在上述地区的流行。囊虫病可广泛侵犯皮下和肌肉组织,脑型病人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癫痫发作,不少病人可因而死亡;眼型患者则可导致失明,因此该二型的后果甚为严重。囊虫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近二年来,我们应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本品有广谱抗蠕虫作用,且有疗程短、副作用轻、疗效高等优点,因此试用该药治疗囊虫病,探索其治疗剂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部造成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吡喹酮(Praziguantel Embay 8840)1975年在西德Bayer.Merck药厂合成,1977年以来国内外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本药有广谱抗蠕虫作用,且有疗程短,副作用轻,疗效高等优点,因此,我们于1981~1982年用国产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52例,其中24例作了病理活检,初步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1岁,25~54岁者占绝大多数(47例)。52例中除8例为单纯脑型外,余44例均合并有皮肌型囊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吡喹酮对67例斯氏肺吸虫病的治疗.资料表明,经过14个月的治疗后,间接血凝试验阴转率为82.1%.此药患者服后耐受良好,而且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系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囊虫)引起的疾病,也称囊虫病。本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为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华北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疾病,严重者可致残,乃至死亡。长期以来对本病缺乏特殊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不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